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知識:攝錄都曾倚磁帶 多少記憶成塵埃

------本期內容導讀------

對於錄影磁帶, 如今的年輕人早就開始陌生了, 陌生得也許都很難知道它們是幹什麼的, 但是它們卻不僅僅是之前一代電視人的命根子,

更成為根植于那段時光裡職業生涯中的若干回憶

------以下正文詳情------

家裡整理舊東西, 居然也能翻出幾盒很久之前的錄影磁帶, 對於這東西, 如今的年輕人早就開始陌生了, 陌生得也許都很難知道它們是幹什麼的, 但是它們卻不僅僅是之前一代電視人的命根子, 更成為根植于那段時光裡職業生涯中的若干回憶。 幸好, 早一步接觸電腦與數碼的我, 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琢磨著如何把磁帶裡的影像轉化為數位格式, 轉存於各種各種光碟、硬碟、存儲中。 而那些錄影磁帶, 不過成為了一類收藏品。

對於錄影磁帶, 長期以來, 一直有著家用級與專業級之分。 最早的家用級錄影帶俗稱1/2帶, 主流的是松下推出的VHS帶;而專業級錄影俗稱3/4帶,

主流的應該是索尼推出U-matic錄影帶;而之所以俗名用分數表示, 也就是它們的寬度不等, 家用的較窄, 1/2英寸左右, 專業的3/4英寸左右。 簡單地理解, 磁帶越寬, 相同長度下記錄的資訊就會越多, 就有可能會展現出更清楚的圖像;

剛剛接觸電視行業時, 對於各種設備以及相關的技術原理都比較迷戀, 與其他的同學不一樣, 大多數時候, 不僅僅希望學會如何操作、如何使用, 更希望能搞清楚裡面的道理。 在上學時, 學校提供的剪輯機房裡只有兩條非常簡陋的索尼放像錄影編輯線, 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畫面拼接剪輯。 不過我們總想也剪輯出一些特殊的效果, 比如慢動作與快動作。 但是卻發現,

只要手動改變原有放像速度, 這畫面的上下方就會出現非常討厭的干擾條, 根本不現實。

於是, 那時的我就開始問老師, 老師講得聽不清楚, 就去圖書館翻專業書, 尋找答案。 原因, 相對於錄音磁帶, 記錄的資訊相對較少, 完全可以就在一條窄窄的錄音磁帶上直接記錄一條線, 而這時, 只需調整磁帶從磁帶走過的速度, 就可以很方便地對聲音進行加快或放慢。 但是, 錄影磁帶卻不一樣了。

之所以在早期3/4帶是專業的, 1/2帶是非專業的, 當然是對於兩者的能夠記錄資訊多少能力的區別。 既然磁帶的寬度決定了記錄信息量的多少, 那麼它一定不是像錄音磁帶那樣地一條直線記錄, 而是按一定角度的斜線記錄, 然後磁帶以一種傾斜的方式繞在磁頭上面,

讓一條條密密分佈的線段正好連接成一條直線:

正是因為磁帶繞在磁頭上的形式是斜的, 那麼, 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的話, 才能讓磁頭能夠準確地讀出連成直線的磁跡信號。 而只要改變速度, 無論是加快或是減慢,

磁頭就會使得角度發生偏移不斷地讀到前一行與後一行裡的資訊, 在視覺效果上就是會出現畫面上下方的干擾條。

可是那些沒有有干擾條的快速畫面與慢速畫面是怎麼來的呢?這就需要有一種可以跟隨放像速度快慢可以自動調整傾斜角度的特製磁頭, 以便隨時保持磁頭可以讀出筆直的磁跡信號。 這種放像機的成本與價格當然相對要昂貴得多。 也會俗稱為慢動作機。

96年左右, 剛剛在電視臺在籌備直播一場相對比較重要的足球賽時, 就與導播組一起琢磨著也能應用一些新技術, 模仿當年的大台那樣, 對於比賽中的一些精彩進球場面進行隨時慢動作重播欣賞。 雖然自己沒有專業化的慢動作重播系統, 但也決心自己土法上馬。先是從鄰近的兄弟台借來了一台傳說中的可自動跟蹤速度的慢動作放像機,作為慢動作信號源,另外單獨有一台正常的錄影機進行比賽畫面同步備份錄影。

比賽直播時,導播台那裡對於現場的四路攝像機進行直常的切換,切換出的總畫面單獨再進上面所說的備份錄影機中,一旦發現某段畫面值得慢動作回看的話,立即中斷錄製,將磁帶取出,原錄影機於塞進新磁帶繼續錄製,防止漏掉下面的精彩畫面。而取出的磁帶就塞進慢動作機,回倒到合適位置,調整出設定的慢速度,通知導播準備就緒,導播瞅准場上一個間隙,喊一聲“走!”,慢動作的視頻畫面就在比賽中切出,放完後,導播切回場上實況,這邊再暫停、出帶,具體等待下一次操作。

如今的這段回憶可能會讓已經習慣於電腦程式設計控制與硬碟無損錄影重播的慢動作系統的人很驚訝,並笑話這些手法的又土又渣,現場操作的繁瑣、緊張而又極有可能出現差錯。不過,這就是當年的現實,也是磁帶錄影技術的局限所致。

當然,此時的專業級磁帶也開始轉向1/2寸寬了,再往後,技術的不斷成熟讓8mm帶開始流行,要記得3/4帶大約是18mm寬。但是磁帶再窄、體積再下,依舊無法改變最基礎的斜行記錄、傾斜繞帶的讀寫技術。這個關鍵性的制約,一則無法進一步降低錄影放像設備的體積與機械裝置的複雜程度,光想想每回磁帶入倉出倉都要耗用大量電機轉動進行繞帶放帶的過程,這節能省電也無法進展。

於是一面是可讀寫光碟技術、另一面就是硬碟記錄技術,兩槍齊下,終於基本終結了磁帶在電視行業裡的輝煌歷程,如今,規格各異、大小不一的這些磁帶,也就只有進入相應的一些博物館或是個人收藏櫃的作用了。

偶爾遇到昔日廣電的老同事,他們現在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單位裡那些幾乎已經找不到配件與售後維修服務的舊錄影機還能保持正常地工作。因為,說不準哪一天就有可能會有某盤相對比較重要的磁帶找出來,你總得要有可以播放它的機器啊!

但也決心自己土法上馬。先是從鄰近的兄弟台借來了一台傳說中的可自動跟蹤速度的慢動作放像機,作為慢動作信號源,另外單獨有一台正常的錄影機進行比賽畫面同步備份錄影。

比賽直播時,導播台那裡對於現場的四路攝像機進行直常的切換,切換出的總畫面單獨再進上面所說的備份錄影機中,一旦發現某段畫面值得慢動作回看的話,立即中斷錄製,將磁帶取出,原錄影機於塞進新磁帶繼續錄製,防止漏掉下面的精彩畫面。而取出的磁帶就塞進慢動作機,回倒到合適位置,調整出設定的慢速度,通知導播準備就緒,導播瞅准場上一個間隙,喊一聲“走!”,慢動作的視頻畫面就在比賽中切出,放完後,導播切回場上實況,這邊再暫停、出帶,具體等待下一次操作。

如今的這段回憶可能會讓已經習慣於電腦程式設計控制與硬碟無損錄影重播的慢動作系統的人很驚訝,並笑話這些手法的又土又渣,現場操作的繁瑣、緊張而又極有可能出現差錯。不過,這就是當年的現實,也是磁帶錄影技術的局限所致。

當然,此時的專業級磁帶也開始轉向1/2寸寬了,再往後,技術的不斷成熟讓8mm帶開始流行,要記得3/4帶大約是18mm寬。但是磁帶再窄、體積再下,依舊無法改變最基礎的斜行記錄、傾斜繞帶的讀寫技術。這個關鍵性的制約,一則無法進一步降低錄影放像設備的體積與機械裝置的複雜程度,光想想每回磁帶入倉出倉都要耗用大量電機轉動進行繞帶放帶的過程,這節能省電也無法進展。

於是一面是可讀寫光碟技術、另一面就是硬碟記錄技術,兩槍齊下,終於基本終結了磁帶在電視行業裡的輝煌歷程,如今,規格各異、大小不一的這些磁帶,也就只有進入相應的一些博物館或是個人收藏櫃的作用了。

偶爾遇到昔日廣電的老同事,他們現在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單位裡那些幾乎已經找不到配件與售後維修服務的舊錄影機還能保持正常地工作。因為,說不準哪一天就有可能會有某盤相對比較重要的磁帶找出來,你總得要有可以播放它的機器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