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滇池最後的古漁村在這裡 一戶人家有72道門

海晏村是滇池東岸唯一一個緊鄰滇池且較完整地保留了雲南民居特色風貌及滇池漁業文化特點的傳統村落, 具有較高的山水景觀和宗教文化旅遊價值。 去年6月, 經市政府批准, 度假區大漁海晏村被列為昆明市第一個歷史村鎮, 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

鳥瞰海晏村

近日, 按照市規劃局新公佈的《昆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4-2020)》, 其作為確定的歷史村鎮, 今年將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作為昆明與瑞士蘇黎世合作的歷史文化保護專案, 海晏村希望通過系統的規劃保護, 在保護滇池生態環境的同時, 延續昆明古漁村的歷史風貌。

一戶人家有72道門

海晏村, 得名來自古語“河清海晏”, 取自唐代鄭錫的《日中有王子賦》中:“河清海晏, 時和歲豐”, 象徵太平盛世, 表達了最初的居住者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後因其位於滇池濱, 絕岸上有觀海亭, 登亭遠眺,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

清代達官貴客愛在此設宴觀海而小有盛名。

青石板老街

其地處大漁片區西南岸, 距離中心城區 30 公里, 位於環湖東路以西, 西側緊鄰滇池, 向西可看觀音山、西山, 南靠梅家山, 東有呈貢主峰梁王山, 北與主城區隔海相望。 從風水學說來看,

海晏村從古渡口發展而來, 其村落建設遵循了中國古村落“枕山、環水、面屏”的選址特點。 古村東面及南面環繞群山, 西面是開闊的滇池湖景, 隔湖相望西山為屏。

村中小巷

海晏村是整個昆明市特色村鎮體系中屬於具有獨特形成淵源的四個古渡口與古碼頭之一。

村民以捕魚為生, 無獨有偶, 這海晏村的佈局也像一條魚骨一樣, 由一條長約2公里的青石板路貫穿全村。 “魚頭”在滇池東岸的老碼頭, “魚尾”則延伸到現在的環湖路上。 順著“魚骨”散落著舊時的民居以及商鋪, 當地人稱“門當戶對一條龍”。 而赫赫有名的“七十二道門”就坐落於青石板街上。

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

“七十二道門”顧名思義, 就是有72扇門。 當走進這“七十二道門”時, 仿佛置身於一個小小的迷宮, 大大小小總共有五個庭院, 60多間房屋, 占地面積 2000 多平方米。 相傳這裡曾經住著海晏村一戶大戶人家, 整個家族都居住於此處。 總大門通道右側有櫃檯裝設, 門外有拴馬樁, 由此可推測原房主有商貿活動。 現在雖然有些破敗, 但是裡面的閣樓、門窗都保存完好, 木作、石作、磚雕用料考究, 房檐上的紋飾依然清晰可見, 雕工精美, 地方特色尤為突出。 “七十二道門”也是目前滇池流域現存的最大單體民居。 對研究明清呈貢歷史和建設呈貢新區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和不可多得的開發利用價值。

海晏村民居

海晏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背靠西山,一年四季氣候濕潤,於是人們對生活也充滿了無限憧憬。沿著青石板街道的兩旁,可以看到很多古樸的民居。一戶挨著一戶,高低錯落,可以想像當年海晏村因商貿碼頭而造就的繁榮昌盛,也就有了“金鬥南、銀梅子、鈔票出在石子河”的美譽。這裡的民居多為“一顆印”式的傳統滇中建築,灰瓦黃牆,由正房、廂房、倒座組成四合院;瓦頂、土牆,平面和外觀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顆印章,就稱之為“一顆印”。在門梁或是房檐上都雕有精美的圖案,多以祥雲、八卦、文房四寶、八仙過海、蝙蝠等為主題,寓意著平安吉祥,祈福來年更好。

門梁房檐上的精美雕刻

保護歷史文化實現傳承

但是作為滇池湖濱聚落,海晏村發展同樣面臨巨大的發展困境。其所處範圍均位於滇池二級保護區範圍內,其最能反映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能構成海晏村完整村落格局肌理的與傳統風貌協調的建築,大多位於滇池一級保護區範圍以內。

海晏村傳統民居一撇

如果單從滇池生態環境保護層面來看,缺乏保護規劃法定依據的海晏村面臨拆除遷並的要求。而海晏村,其是環滇流域歷史文化進程的一個節點,作為明清時期的重要貿易碼頭,以古渡口發展而來的濱水魚骨狀街巷格局是滇池流域內遺存較少的村落格局典;也是現存唯一緊鄰滇池且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保護價值極高。

海晏村傳統民居一撇

為保障環滇池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完整性、搶救和填補滇池湖濱歷史文化遺產空白,海晏村必須建立系統的保護。2016年,在昆明市規劃局指導下,由滇池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組織,委託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調查評估,並啟動了海晏村申報昆明市歷史村鎮工作。申報對於海晏村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將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注重村鎮環境整治和歷史建築修繕維修,保持村鎮的傳統風貌和格局,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2016年6月15日,昆明市政府批復同意將度假區大漁海晏村列為昆明歷史村鎮,成為了昆明首個歷史村鎮。

村裡的牆上還十分完整的保存著50多年前人民公社交公糧以及抗災減量時的記錄

如今,居住在海晏村的大都是一些老人,當地政府便把“蕭大中故居”進行修繕,供老年人們活動。故居是一幢中西結合的三合院式建築,上下總共兩層樓,均設有土木結構的外走廊。天井呈長方形,地面以長條青石鋪築呈“十”字形,紅色的柱子,灰色的房檐,老人們圍坐在兩旁,或是唱唱花燈、哼哼小調,或是煮杯清茶,聊聊過往,這海晏村的故事,或許只有他們說的清,道的明瞭。

在村中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滇池

路的盡頭就是一個碼頭 依稀有當年的樣子

石龍寺是當地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位於“魚頭”老碼頭的旁邊,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體系中宗教文化特色展示線路中20個佛教建築之一,1986 年公佈為呈貢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掛牌保護。石龍寺始建於明,後於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重修和擴建,面積約 4200 平方米。正殿兩邊磚柱上畫有“雙鳳朝陽”、“如玉卷雲”的圖案,雖然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是依然向世人展示了當年的宏偉。在正殿西南還有一座配殿,俗稱“望海樓”(或望海亭),置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最高岩石之上,與西山遙遙相望,整個滇池的秀麗景觀盡收眼底。

海晏村碼頭

石龍寺,過去還曾是一所學校,早在1938 年,昆華女子學校為躲避戰亂曾搬遷至海晏村石龍寺。昆華女中師生在村內大力宣傳抗日,舉辦抗日話劇演出,播放抗日電影,為海晏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是海晏村發展的一個高峰期。

石龍寺

站在石龍寺的山頭上,村裡的一位老人望著遠處的西山告訴記者,以前這裡就是他們讀書的地方,一直讀完初中。“那個時候,我們一放學就在這滇池邊上玩,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撿到幾個螺螄,後來文革時期,這學校也就拆除了。”老人指著一塊長滿青苔的大石頭說,他們小時候就經常爬在這上面玩耍。50多年過去了,兒時的記憶,仿佛就在昨天一樣,歷歷在目。學校現在雖然早已不在,但所有的村民都期盼通過系統性的對歷史文化保護,能不斷傳承滇池古漁村的歷史風貌。

昆明發佈整理編輯

海晏村民居

海晏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背靠西山,一年四季氣候濕潤,於是人們對生活也充滿了無限憧憬。沿著青石板街道的兩旁,可以看到很多古樸的民居。一戶挨著一戶,高低錯落,可以想像當年海晏村因商貿碼頭而造就的繁榮昌盛,也就有了“金鬥南、銀梅子、鈔票出在石子河”的美譽。這裡的民居多為“一顆印”式的傳統滇中建築,灰瓦黃牆,由正房、廂房、倒座組成四合院;瓦頂、土牆,平面和外觀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顆印章,就稱之為“一顆印”。在門梁或是房檐上都雕有精美的圖案,多以祥雲、八卦、文房四寶、八仙過海、蝙蝠等為主題,寓意著平安吉祥,祈福來年更好。

門梁房檐上的精美雕刻

保護歷史文化實現傳承

但是作為滇池湖濱聚落,海晏村發展同樣面臨巨大的發展困境。其所處範圍均位於滇池二級保護區範圍內,其最能反映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能構成海晏村完整村落格局肌理的與傳統風貌協調的建築,大多位於滇池一級保護區範圍以內。

海晏村傳統民居一撇

如果單從滇池生態環境保護層面來看,缺乏保護規劃法定依據的海晏村面臨拆除遷並的要求。而海晏村,其是環滇流域歷史文化進程的一個節點,作為明清時期的重要貿易碼頭,以古渡口發展而來的濱水魚骨狀街巷格局是滇池流域內遺存較少的村落格局典;也是現存唯一緊鄰滇池且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保護價值極高。

海晏村傳統民居一撇

為保障環滇池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完整性、搶救和填補滇池湖濱歷史文化遺產空白,海晏村必須建立系統的保護。2016年,在昆明市規劃局指導下,由滇池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組織,委託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調查評估,並啟動了海晏村申報昆明市歷史村鎮工作。申報對於海晏村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將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注重村鎮環境整治和歷史建築修繕維修,保持村鎮的傳統風貌和格局,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2016年6月15日,昆明市政府批復同意將度假區大漁海晏村列為昆明歷史村鎮,成為了昆明首個歷史村鎮。

村裡的牆上還十分完整的保存著50多年前人民公社交公糧以及抗災減量時的記錄

如今,居住在海晏村的大都是一些老人,當地政府便把“蕭大中故居”進行修繕,供老年人們活動。故居是一幢中西結合的三合院式建築,上下總共兩層樓,均設有土木結構的外走廊。天井呈長方形,地面以長條青石鋪築呈“十”字形,紅色的柱子,灰色的房檐,老人們圍坐在兩旁,或是唱唱花燈、哼哼小調,或是煮杯清茶,聊聊過往,這海晏村的故事,或許只有他們說的清,道的明瞭。

在村中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滇池

路的盡頭就是一個碼頭 依稀有當年的樣子

石龍寺是當地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位於“魚頭”老碼頭的旁邊,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體系中宗教文化特色展示線路中20個佛教建築之一,1986 年公佈為呈貢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掛牌保護。石龍寺始建於明,後於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重修和擴建,面積約 4200 平方米。正殿兩邊磚柱上畫有“雙鳳朝陽”、“如玉卷雲”的圖案,雖然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是依然向世人展示了當年的宏偉。在正殿西南還有一座配殿,俗稱“望海樓”(或望海亭),置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最高岩石之上,與西山遙遙相望,整個滇池的秀麗景觀盡收眼底。

海晏村碼頭

石龍寺,過去還曾是一所學校,早在1938 年,昆華女子學校為躲避戰亂曾搬遷至海晏村石龍寺。昆華女中師生在村內大力宣傳抗日,舉辦抗日話劇演出,播放抗日電影,為海晏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是海晏村發展的一個高峰期。

石龍寺

站在石龍寺的山頭上,村裡的一位老人望著遠處的西山告訴記者,以前這裡就是他們讀書的地方,一直讀完初中。“那個時候,我們一放學就在這滇池邊上玩,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撿到幾個螺螄,後來文革時期,這學校也就拆除了。”老人指著一塊長滿青苔的大石頭說,他們小時候就經常爬在這上面玩耍。50多年過去了,兒時的記憶,仿佛就在昨天一樣,歷歷在目。學校現在雖然早已不在,但所有的村民都期盼通過系統性的對歷史文化保護,能不斷傳承滇池古漁村的歷史風貌。

昆明發佈整理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