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日一書」孔多塞:生不逢時,還是死得其所

法國一眾啟蒙人物都沒能活著看到法國大革命, 唯有孔多塞看到了, 且看得真切。

孔多塞(1743.9.17—1794.3.29)

19世紀法國的大批評家聖伯夫, 在說到孔多塞時有幾句評價:孔多塞,

他是“18世紀人中最古怪的大腦”, 他“相信自己握有能使人類和未來種族幸福的鑰匙。 ”19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盛行, 情感、個性、民族的獨特性受到頌揚, 而在18世紀由啟蒙哲學家帶來的理性主義則遭到清算。 孔多塞被稱為“最後一個啟蒙哲人”, 反對教會, 忽略宗教信仰, 相信理性的力量, 主張自由貿易, 力促社會平等。 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在聖伯夫看來卻是一個無法忍受的平庸的共同體。

啟蒙運動本身就是很古怪的, 它最大的成就是反教權, 最大的思想財富是理性, 它打出了“自由、平等、博愛”這一超前於當時所有歐洲國家的理念旗幟, 卻走向了血流成河的法國大革命, 連孔多塞本人也被革命所吞噬了。

在聖伯夫、德·梅斯特爾等19世紀人的批判中, 啟蒙思想冰冷、沉悶, 毫無生命活力, 主張將社會管理納入統計學和機械論之下, 將個體看作一個個彼此一模一樣的原子。 孔多塞是數學家出身, 追隨杜爾哥從政, 寫過一些專業的公共政策作品, 他常常被同激進的唯物主義者霍爾巴赫、英國的功利主義大哲邊沁放在一起, 重思辨而輕性情, 符合某種關於啟蒙諸人的一般想像。

《一個知識份子的政治理想》

作者:﹝法﹞伊莉莎白•巴丹德、羅貝爾•巴丹德

譯者:馬為民、廖先旺、張祝基

定價:55.00元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新經典出品

巴丹德的《一個知識份子的政治理想》, 給了孔多塞一個全面的描述。 他很羞澀, 青年時代屢屢戀愛失敗, 偶有一次衝動, 還整成了一出鬧劇;他很受巴黎沙龍女主人的喜歡, 在幾位夫人之間尋找依靠;他心善, 不忍殺生, 從年少成名開始就拒絕打獵;但睹其作文, 他又是一個血氣方剛、容易衝動的人, 他唯一的著作《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表現出樂觀和容易輕信的雙重特徵,

志大才也不疏, 但總有些不太成熟——寫書時他已50歲了。

不過, 以1770年代法國上下的混亂程度, 孔多塞的衝動風格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他在那些年裡寫了不少小冊子來支持自由貿易, 在此基礎上, 他提出了更多的政治主張:貨幣改革、財政改革、公共教育、猶太人權利、婦女權利、十進位度量衡、立憲……在伏爾泰、達朗貝爾、杜爾哥這三位啟蒙哲人先後的恩遇下, 1743年出生的孔多塞漸成啟蒙運動最後的代表人物, 比如, 他特別在意廢除特權, 渴望創建一個能保證人人平等的社會制度, 讓每個人都能以同情的態度對待操另一種不同職業的人;再比如, 他特別強調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通過公共教育, 每一個人從小就能熟悉自己的憲法權利,

被“啟蒙”了的人和個人權利融為一體, 不再對政府的任何“恩賜”跪地叩首。

孔多塞著《人類進步史綱要》中譯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他是分裂的統一。 他在一篇文章裡說, “我總是幾乎同等地熱愛數學和哲學”, 數學家癡迷數字和線條, 哲學家卻關懷著人類變化多端的生活世界。他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裡宣稱“理論的真理有必要在實踐中改進”的論述,不僅要做一些“經世致用”的學問,還得去實踐。他的思想不僅多變而且極具矛盾色彩,比如,在受到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的影響後,孔多塞也十分擅長可能性思維,即承認我們努力去理解一個東西,但最後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

聖伯夫認為孔多塞想把社會徹底理性化,把人變得機械而同質,但剛好相反,孔多塞和亞當·斯密一樣承認人的差異,一個人追求的恰是另一個人鄙視和厭棄的,每個人也都會拋棄過去的想法,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人類行為充滿了不確定性,對一個社會而言,確保貿易自由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人最大限度地滿足可能性。

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達朗貝爾、愛爾維修、霍爾巴赫、布豐、杜爾哥……法國的一眾啟蒙人物都沒能活著看到法國大革命,惟有孔多塞看到了,且看得真切。1794年,他在羅伯斯庇爾暴政中被逮捕,死於獄中,究竟是否服毒,真相難測,但屬於暴政的犧牲品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後人說他生不逢時,要趕上一個更好的年代,安心做個學府裡的數學家多好;但在孔多塞心裡,他恰恰是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國家需要他。始終有一種浪漫的志向在他心裡激蕩:哲學思考的深廣輔以數學思考的精確,可以讓他在思想世界之外有效地匡世濟民。

哲學家卻關懷著人類變化多端的生活世界。他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裡宣稱“理論的真理有必要在實踐中改進”的論述,不僅要做一些“經世致用”的學問,還得去實踐。他的思想不僅多變而且極具矛盾色彩,比如,在受到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的影響後,孔多塞也十分擅長可能性思維,即承認我們努力去理解一個東西,但最後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

聖伯夫認為孔多塞想把社會徹底理性化,把人變得機械而同質,但剛好相反,孔多塞和亞當·斯密一樣承認人的差異,一個人追求的恰是另一個人鄙視和厭棄的,每個人也都會拋棄過去的想法,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人類行為充滿了不確定性,對一個社會而言,確保貿易自由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人最大限度地滿足可能性。

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達朗貝爾、愛爾維修、霍爾巴赫、布豐、杜爾哥……法國的一眾啟蒙人物都沒能活著看到法國大革命,惟有孔多塞看到了,且看得真切。1794年,他在羅伯斯庇爾暴政中被逮捕,死於獄中,究竟是否服毒,真相難測,但屬於暴政的犧牲品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後人說他生不逢時,要趕上一個更好的年代,安心做個學府裡的數學家多好;但在孔多塞心裡,他恰恰是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國家需要他。始終有一種浪漫的志向在他心裡激蕩:哲學思考的深廣輔以數學思考的精確,可以讓他在思想世界之外有效地匡世濟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