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在紐約蘇富比拍賣的中國藝術珍品

紐約亞洲藝術周今天開始了, 在亞洲藝術周中國藝術珍品從始至終都是重頭戲。 現在小四介紹一下, 今天在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的幾件重要拍品。

清雍正青花菊瓣花澆《大清雍正年制》款

估價500,000—700,000美元 3,390,520 - 4,746,728人民幣

澆花用器。 流行於明清。 明永樂花澆頸長、腹圓, 口圓形, 常繪以海水、纏枝蓮紋。 宣德花澆頸較短, 腹稍扁, 寬頻式柄。 清雍正花澆口作窄流, 頸細且長, 肩腹下飾菊瓣紋。 澆花專用於澆花的一種壺, 造型仿西亞銅器, 口沿一側有流, 直頸, 口、肩之間連有曲柄。 宋代已有燒制, 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 延續至清。 永樂時器呈大口, 直頸, 圓腹, 柄為龍形, 紋飾纖細。 宣德器頸較短, 腹稍扁, 柄為寬頻式, 紋飾粗放。 清雍正朝花澆口部似唐三彩鳳首壺, 細頸, 腹部為直扁圓形, 圈足, 頸、肩均有凸起的弦紋, 肩、腹下部常飾凸起的菊瓣紋。

清雍正時期為時雖然短暫, 但經濟發展, 社會安定, 政府財力雄厚, 國內外市場活躍, 制瓷工藝突飛猛進, 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 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 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 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 青花瓷在雍正時期儘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品,

但其品質之精美, 花色品種之豐富, 藝術水準之高超, 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 無論造型和裝飾, 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 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 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

北宋定窯白釉刻牡丹紋梅瓶

估價500,000—700,000美元 3,390,520 - 4,746,728人民幣

定窯白瓷, 含蓄優雅, 簡約卓絕, 體現古典之美, 歷代備受推崇。 定窯器, 多為精細之作, 本瓶更屬極罕臻例, 胎質細膩, 器形端莊, 比例得宜, 刻花靈動。 同類者, 碗盤頗多, 琢器則傳世極少。

大宋初立, 權富變化, 時人對審美重新定義, 崇尚素然之風漸起, 故使白瓷盛行。 宋代文人精英為建立異於唐朝身份, 並復興以漢代儒道為基礎之古風, 因而宣導自由貿易, 商販地主等尤為活躍, 國都亦因而成為繁華中心。

基此繁盛風氣, 北宋定窯發展蓬勃, 廣為盛行。 白瓷精秀, 自然獲朝廷青睞, 故選為御用。 宋太宗妃元德李後, 太平興國二年卒, 咸平三年遷葬永熙陵側, 墓中出土不少定窯瓷器。 兩岸故宮所存清宮舊藏定瓷甚多, 更有刻乾隆詩文者數。 早期定器, 尤以唐、五代為主, 不少刻有「官」或「新官」字樣, 宋例亦有所見。 河北曲陽定窯遺址出土宋金瓷片, 更見刻有「東宮」、「尚藥局」及「尚食局」之例。

傳世定器及殘片多為碗盤。 定州(今河北保定附近)各白瓷窯口, 多制圓器, 極少出如瓶罐等琢器。 圓器拉坯成形迅速,故可大量製造。而琢器者,尤其如本品梅瓶器形,需拉坯分段接合而成,要求每段塑形精確、接合穩固無痕,又須避免窯中毀塌或傾斜變形,故成品稀少。

清雍正粉青釉葫蘆瓶《大清雍正年制》款

估價:320,000—500,000美元

本品葫蘆瓶,釉色光華瑩潤,明淨細膩,突顯瓶身線條秀雅。所施青釉,仿宋代龍泉,足顯雍正皇帝慕古雅意,亦見禦窯為迎合聖意,創新技術,登峰造極。如斯水瑩青釉,比宋代龍泉青釉鐵質更低,創燒于康熙,盛于雍正。唐英于雍正十三年著《陶成紀事碑記》,記載當時研創青釉數種。

本瓶款識,是甚為罕見。林業強曾論述一相近款識,本款頗為罕見,或僅用於雍正朝若干年,後改用另一款識。另參考一仿汝釉杯例,六字橫款,然款字書寫相同,出自胡惠春收藏,售於香港佳士得2011年11月30日,編號2929。

清宮舊藏一相類例,現存於北京,圖載《清代禦窯瓷器》,北京,2005年,卷2,圖版200;另可比數例,曾售于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4日,編號227;紐約佳士得2007年9月19日,編號370,及紐約蘇富比2016年3月16日,編號315(圖一)。臺北故宮博物院亦收藏一葫蘆瓶例,錄于《清康雍乾名瓷特展》,臺北,1986年,編號66;另見一例,六字橫款,款字書寫相同,曾屬Elisabeth Severance Prentiss、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及玫茵堂收藏,售於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74,後易手于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編號3。

葫蘆多子,象徵富足豐饒,多子多孫,于明清兩朝被視為瑞果,亦為道教重要象徵,八仙之一李鐵拐腰系葫蘆,內裝長生仙丹。葫蘆,諧音「福祿」,寄意福氣盈溢,仕途高升。

清十八世紀黃花梨馬蹄足大畫桌

估價200,000—300,000美元

此桌以黃花梨製作,為清晚期書房等所用畫桌。有束腰,回紋馬蹄足,牙條和腿足上鏟地鏤雕回紋和福壽紋,雕工精美。此桌各部位比例適當,線角簡練,紋理精美大方。 畫桌也是明式傢俱中桌案類的一個形制,是古人用來畫畫的桌子。畫桌存世量並不多,很多是以畫案的形制存世。畫桌與畫案的區別就在於,畫案的桌面邊緣是有向上翹起的沿,而畫桌的桌面是完全平坦的。畫桌有大有小,常見的半米寬,一米多長。

畫桌方正平直,比例勻稱,四足健碩有力。全器沒有多餘的裝飾件,僅以高拱羅鍋棖加矮老強化桌子的牢度。而恰恰是這羅鍋棖的處理,帶給原本普通的桌子不一樣的丰采。羅鍋棖一般較平直,略略拱起寸許,是為常式。另一種頂牙羅鍋棖,沒有矮老,高高拱起直抵牙條,所以叫頂牙羅鍋棖。這一類造型自遼金時期就已成形,至明早起甚至清代一隻延續使用。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估價:150,000—250,000美元

明永樂朝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裡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梅瓶線條更加流暢,底部較為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為清秀。僧帽壺比元代也有所變化,線條剛柔相間,勻稱端莊。碗的造型多樣,有撇口、斂口,大小多種式樣。其中一種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線條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較豐滿,足大而淺,為該時期較為常見的,後為宣德時期所仿效。各式大盤亦比洪武時期工藝精細,紋飾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西周青銅牛

估價:150,000—250,000美元

唐三彩貼花執壺

估價:120,000—180,000美元

唐代前半葉,中西彙聚,昌盛繁榮。本品執壺,奢麗華美,制工精細,再現當時大唐盛景。此期間,貴族階級品味日趨考究,眾藝匠竭力迎合,巧思層出,創新技巧,前所未有。同時中國與西亞經循絲路通商,交流文化,長安城因而成為國際都會,舉世無匹,亞洲各地人士,紛紛前往聚居,藝匠因而接觸各式工藝,吸收新穎風格技術,博採眾長。

本品執壺,口作束流狀,器身貼花飾,雖為獨例,然亦可歸眾於一極少數執壺品類。陶瓷貼花裝飾,意源寶石、珍珠鑲飾,此類裝飾手法于北齊時期已廣泛使用,至唐代仍然盛行,繁縟花飾、葉紋,見於各式材質,如織品、銀器以及陶器等,精彩紛呈。

唐三彩的上釉手法有多種,如點彩、貼花、塗彩、印花、刻花等。貼花是這只執壺的一個重要裝飾特點。這種方法是在器胎幹後,用印模印出浮雕狀的圖案薄片,然後把它貼在陶瓷的胎體上。貼花一般在施釉、入窯前進行,後來也有燒成後再貼花的。燒成後貼花露出胎色,呈紅褐色,稱露胎貼花

唐綠釉鳳首壺

估價:80,000—120,000美元

本品綠釉鳳首壺,受薩珊王朝金屬器啟發,並經改變以迎合中國審美品位,其器形及紋飾取材中東金屬器,而鳳首、如意開光、如意紋飾等,均屬中國傳統,反映唐初貿易文化交流成果,具此時期藝術典型特色,尤為珍罕。

鳳首壺,珍珠地貼獸面紋者,甚為罕見,而通體施綠釉者,則更屬稀珍。

圓器拉坯成形迅速,故可大量製造。而琢器者,尤其如本品梅瓶器形,需拉坯分段接合而成,要求每段塑形精確、接合穩固無痕,又須避免窯中毀塌或傾斜變形,故成品稀少。

清雍正粉青釉葫蘆瓶《大清雍正年制》款

估價:320,000—500,000美元

本品葫蘆瓶,釉色光華瑩潤,明淨細膩,突顯瓶身線條秀雅。所施青釉,仿宋代龍泉,足顯雍正皇帝慕古雅意,亦見禦窯為迎合聖意,創新技術,登峰造極。如斯水瑩青釉,比宋代龍泉青釉鐵質更低,創燒于康熙,盛于雍正。唐英于雍正十三年著《陶成紀事碑記》,記載當時研創青釉數種。

本瓶款識,是甚為罕見。林業強曾論述一相近款識,本款頗為罕見,或僅用於雍正朝若干年,後改用另一款識。另參考一仿汝釉杯例,六字橫款,然款字書寫相同,出自胡惠春收藏,售於香港佳士得2011年11月30日,編號2929。

清宮舊藏一相類例,現存於北京,圖載《清代禦窯瓷器》,北京,2005年,卷2,圖版200;另可比數例,曾售于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4日,編號227;紐約佳士得2007年9月19日,編號370,及紐約蘇富比2016年3月16日,編號315(圖一)。臺北故宮博物院亦收藏一葫蘆瓶例,錄于《清康雍乾名瓷特展》,臺北,1986年,編號66;另見一例,六字橫款,款字書寫相同,曾屬Elisabeth Severance Prentiss、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及玫茵堂收藏,售於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74,後易手于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編號3。

葫蘆多子,象徵富足豐饒,多子多孫,于明清兩朝被視為瑞果,亦為道教重要象徵,八仙之一李鐵拐腰系葫蘆,內裝長生仙丹。葫蘆,諧音「福祿」,寄意福氣盈溢,仕途高升。

清十八世紀黃花梨馬蹄足大畫桌

估價200,000—300,000美元

此桌以黃花梨製作,為清晚期書房等所用畫桌。有束腰,回紋馬蹄足,牙條和腿足上鏟地鏤雕回紋和福壽紋,雕工精美。此桌各部位比例適當,線角簡練,紋理精美大方。 畫桌也是明式傢俱中桌案類的一個形制,是古人用來畫畫的桌子。畫桌存世量並不多,很多是以畫案的形制存世。畫桌與畫案的區別就在於,畫案的桌面邊緣是有向上翹起的沿,而畫桌的桌面是完全平坦的。畫桌有大有小,常見的半米寬,一米多長。

畫桌方正平直,比例勻稱,四足健碩有力。全器沒有多餘的裝飾件,僅以高拱羅鍋棖加矮老強化桌子的牢度。而恰恰是這羅鍋棖的處理,帶給原本普通的桌子不一樣的丰采。羅鍋棖一般較平直,略略拱起寸許,是為常式。另一種頂牙羅鍋棖,沒有矮老,高高拱起直抵牙條,所以叫頂牙羅鍋棖。這一類造型自遼金時期就已成形,至明早起甚至清代一隻延續使用。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估價:150,000—250,000美元

明永樂朝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裡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梅瓶線條更加流暢,底部較為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為清秀。僧帽壺比元代也有所變化,線條剛柔相間,勻稱端莊。碗的造型多樣,有撇口、斂口,大小多種式樣。其中一種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線條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較豐滿,足大而淺,為該時期較為常見的,後為宣德時期所仿效。各式大盤亦比洪武時期工藝精細,紋飾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西周青銅牛

估價:150,000—250,000美元

唐三彩貼花執壺

估價:120,000—180,000美元

唐代前半葉,中西彙聚,昌盛繁榮。本品執壺,奢麗華美,制工精細,再現當時大唐盛景。此期間,貴族階級品味日趨考究,眾藝匠竭力迎合,巧思層出,創新技巧,前所未有。同時中國與西亞經循絲路通商,交流文化,長安城因而成為國際都會,舉世無匹,亞洲各地人士,紛紛前往聚居,藝匠因而接觸各式工藝,吸收新穎風格技術,博採眾長。

本品執壺,口作束流狀,器身貼花飾,雖為獨例,然亦可歸眾於一極少數執壺品類。陶瓷貼花裝飾,意源寶石、珍珠鑲飾,此類裝飾手法于北齊時期已廣泛使用,至唐代仍然盛行,繁縟花飾、葉紋,見於各式材質,如織品、銀器以及陶器等,精彩紛呈。

唐三彩的上釉手法有多種,如點彩、貼花、塗彩、印花、刻花等。貼花是這只執壺的一個重要裝飾特點。這種方法是在器胎幹後,用印模印出浮雕狀的圖案薄片,然後把它貼在陶瓷的胎體上。貼花一般在施釉、入窯前進行,後來也有燒成後再貼花的。燒成後貼花露出胎色,呈紅褐色,稱露胎貼花

唐綠釉鳳首壺

估價:80,000—120,000美元

本品綠釉鳳首壺,受薩珊王朝金屬器啟發,並經改變以迎合中國審美品位,其器形及紋飾取材中東金屬器,而鳳首、如意開光、如意紋飾等,均屬中國傳統,反映唐初貿易文化交流成果,具此時期藝術典型特色,尤為珍罕。

鳳首壺,珍珠地貼獸面紋者,甚為罕見,而通體施綠釉者,則更屬稀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