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負如來不負卿,“鳩摩羅什”傳佛足跡之甘肅寺院

上大學的時候, 兔小姐曾看過一本小說《不負如來不負卿》。

當然小說很多內容是虛構的, 當時還是很吸引兔小姐, 兔小姐對“鳩摩羅什”生平感到很好奇, 看了些正規資料, 也看了些野史。

今天兔小姐帶您追隨鳩摩羅什佛足跡, 感受甘肅寺院的魅力。

“鳩摩羅什夢白馬”—— 白馬塔

白馬塔位於敦煌市古城南部, 党河鄉紅星村內, 建於西元386年, 相傳是紀念北涼時高僧鳩摩羅什東傳佛教, 路經敦煌城, 死去的白馬而修建的。

今党河鄉白馬塔村內, 現存白馬塔建築雄偉, 塔身九層, 以土坯砌成, 中有立柱, 外塗以草泥、石灰。 基層呈八角形, 以磚包砌, 第二至四層呈折角重迭形, 第五層下有突出的乳釘, 環繞一周, 上為仰蓮花瓣;第六層為覆缽形塔身, 第七層為法相輪形, 第八層為六角形的坡刹盤, 每角掛風鐸一隻, 第九層為連珠式塔尖, 整體塔呈明代喇嘛塔風格。

關於“白馬塔”的傳說

據傳,這座古塔是著名龜茲高僧鳩摩羅什為他的心愛坐騎白馬而建。 相傳前秦建元十八年9月, 皇帝苻堅令驍騎將軍呂光和陵江將軍姜飛、率七萬軍馬西伐龜茲, 並囑咐:“騰聞西國有鳩摩羅什, 深解法相, 善閑陰陽, 為後學之宗, 朕甚思之。 賢哲者國之大寶, 若克龜茲, 即馳驛送什。 ”呂光等於384年攻破龜茲, 並征服西域30余國後, 請高僧鳩摩羅什東歸傳經。 當行至敦煌時, 鳩摩羅什夜夢他所乘白馬托夢說, 白馬本是上界天騮龍駒, 受佛主之命, 特送他東行。 現已進陽關大道, 馬將超脫生死之地, 到葫蘆將另有乘騎。

次日醒來, 果然白馬已死去。 當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馬於城下, 修塔以紀念, 取名“白馬塔”。

“僧寶搖籃地”—— 羅什寺

羅什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已有1600年的歷史, 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哲學家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弘法演教之處, 在此進一步學習漢語, 弘揚佛法17年之久, 此處也是其傳奇一生開始的地方和結束的地方。

古人曾經盛讚羅什寺是“僧寶搖籃地”, 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據史書記載, 在後涼建國初年, 呂光挾持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武威後, 為了安頓他的身心, 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 大興土木修建寺院, 建好後, 便命名為鳩摩羅什寺, 讓鳩摩羅什住在其中, 弘揚佛法。 羅什法師圓寂後, 他的弟子遵其遺囑, 將他的“舌”舍利供奉於寺內, 並在供奉“舌”舍利處造寺塔一座, 也就是今天的羅什寺塔。 建塔年代大約在西元420年前後。

羅什寺塔是為了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造的。現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有佛像。象徵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是1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歷史典故:

古代絲綢貿易的商路,也是佛教傳播的道路。地處絲綢之路要津的河西,在佛教東傳的歷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陸續來中國的高僧達100多人,其中很多人與涼州有關,但是關係最密切、又最負盛名的要算鳩摩羅什。

西元409年,鳩摩羅什圓寂于長安,享年60歲。現存武威市城北大街西側的羅什寺舊址是鳩摩羅什駐錫譯經之處,羅什寺塔即為葬舌之地。1927年涼州發生大地震,寺塔被震毀,僅存其半,1934年又進行了重修。現存塔八角12層,高32米,全以條磚疊砌。從下起第3、5、8 層均設門,最上層東西有小龕,龕內有佛一尊。經過重修的羅什寺塔,今天仍巍然屹立,它象徵著武威這座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

羅什寺塔是為了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造的。現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有佛像。象徵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是1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歷史典故:

古代絲綢貿易的商路,也是佛教傳播的道路。地處絲綢之路要津的河西,在佛教東傳的歷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陸續來中國的高僧達100多人,其中很多人與涼州有關,但是關係最密切、又最負盛名的要算鳩摩羅什。

西元409年,鳩摩羅什圓寂于長安,享年60歲。現存武威市城北大街西側的羅什寺舊址是鳩摩羅什駐錫譯經之處,羅什寺塔即為葬舌之地。1927年涼州發生大地震,寺塔被震毀,僅存其半,1934年又進行了重修。現存塔八角12層,高32米,全以條磚疊砌。從下起第3、5、8 層均設門,最上層東西有小龕,龕內有佛一尊。經過重修的羅什寺塔,今天仍巍然屹立,它象徵著武威這座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