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微分享」讓文化與檢察同行 用忠誠守望正義

走進羅源縣人民檢察院, 濃郁的文化氣息熱烈地撲面而來, 讓人耳目一新。

羅源縣人民檢察院

在這裡, 文化無處不在, 不但在廳堂走廊的一匾一畫間,

更在檢察人員的一言一行中, 每一處細節都能展現出“羅檢文化”的和諧之美。

獎牌牆

連續四屆蟬聯“省級文明單位”稱號、“全市先進基層檢察院”, 還有 “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省檢察業務專家”……如今的羅源縣檢察院, 文以化檢枝繁葉茂,

和諧之花正遍地盛開。

一路走來的文化印象

檢察文化綜合展館

文化是種子, 有土壤就能生根。 走進羅源縣檢察院七樓面積約300多平方米的“檢察文化綜合展館”, 眼前錯落有致地配置著全系投影、全息觸控式螢幕等多媒體設備。

檢察歷史文化牆

檢察文化綜合展館以檢察歷史沿革和發展為主線, 設置檢察歷史文化展、黨建陳列室等區域板塊, 全面展示羅源縣檢察院一路走來的傳承與發展。 整個展館基調深沉, 既有沉澱著歷史的暗黃文書、檢服, 也有熠熠生輝的獎牌、獎盃, 其獨特的創意和設計, 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 讓參觀者在潛移默化間接受了文化薰陶。

新進人員崗前談話

“我們院有個傳統, 凡是新進檢察人員上班第一課, 都必須先接受檢察史、院史教育。 ”展館介紹員說道。 也正是因為對優良傳統的堅持, 一代羅檢人忠誠、奉獻的精神就像種子, 種進了每一個新進檢察人員的心底。

走廊文化牆

在羅源縣檢察院一路走來,無論是服務大廳、走廊電梯,還是辦公室、接訪室,格言、文化牆、名言警句都隨處可見,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直觀形象地融入到每一個檢察幹警的工作生活中去,時刻感受到文化的薰陶、智慧的啟迪和前進的力量。

風雨同行的茁壯成長

文化是雨露,滋養新芽茁壯成長。“羅源縣檢察院是個小院,人員少與任務重矛盾突出,更面臨人才流失的境況。”陳喆檢察長說道,“我們靠的不是堵,而是開源疏導,這樣才能讓幹警安得下心來,做得出成績。”為激發每一個檢察幹警的潛能,羅源縣檢察院在評優評先的基礎上,引導幹警發揮特長,在相互促進中脫穎而出,不同崗位都能取得突出成績。

1

首倡“學習典型”

“學習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座談會

通過組織學習廖俊波、李彬等同志先進事蹟,開展學模範、爭先進的深入討論,鼓勵幹警各抒己見,談認識、談心得,進而向典型看齊,激發幹事創業的鬥志。

2

善於“挖掘典型”

檢察長講課:學習如何寫好調研文章

開設講堂,檢察長陳喆親自為幹警講授省院精品課程,開展“向身邊典型學習”活動,鼓勵幹警尤其是年輕幹警向身邊“老黃牛”、老業務骨幹學習愛崗敬業的精神,以老帶新、代際傳承帶動全院幹警投身學業務、比技能的“比、學、趕、超”熱潮,從而湧現出一大批業務尖子,形成人人“爭當典型”的良好學習氛圍。

3

打造“檢警共建”

祭掃烈士陵園

當“檢察藍”邂逅“邊防綠”,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4月1日上午,在縣革命烈士陵園紅軍攻克羅源城紀念碑前, 26名檢察官與邊防官兵一起上了堂特殊的革命歷史課。邊防大隊徐燁教導員的精彩講解,仿佛又將大家帶回到那血與火的戰鬥歲月,檢察官們在革命先烈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情懷中學到了堅定的信念和對党的無限忠誠。

緬懷烈士

主題党日活動只是個縮影。為打造一支過硬的檢察隊伍,早在年初,羅源縣檢察院就與公安羅源邊防大隊簽訂檢警共建方案。檢察官們在軍營文化薰陶下,增強了使命感和自律意識,也積極發揮自身專長,引導邊防官兵在日常執法中進一步增強了證據意識與程式意識,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共贏。

和諧文化正遍地開花

文化是春風,化育和諧之花處處盛開。羅源縣檢察院將“親民”理念貫穿到整個檢察工作中,引導檢察幹警始終“懷愛民之心,盡衛民之責,辦利民之事”,同群眾休戚與共,譜寫和諧樂章。

與鳳美社區對接“微心願”活動

開展“陽光預防志願者”服務,進一步深化“四個萬家”、“三結對三服務”等系列活動,羅源縣檢察院先後組織黨員幹警深入共建單位鳳美社區完成微心願70餘件次。引入“法律扶貧”的理念,先後救助適格當事人12件,發放救助款8.6萬元。開通農民工案件優先辦理綠色通道,幫助120余名農民工依法討薪420多萬元。

“心晴坊”諮詢室

法律心理服務,是羅源縣檢察院又一民生文化品牌。聯合團縣委、縣義工協會在鳳美社區成立的“心晴坊”諮詢室,由具備心理諮詢師資質的檢察官輪流駐點服務。服務受益群眾達1萬多人,該項目還獲得第四屆福建青年志願者優秀項目獎 。

涉案未成年人幫教工作

向涉案未成年人家長瞭解情況

此外,羅源縣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創新辦案模式,探索對涉案未成年人開展“修復式”司法幫教工作。成立“心理綜合服務中心”,聘請心理學專家提供專業培訓及理論支援,進一步將服務延伸為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體開展專題心理疏導。目前,已累計對50名人員回訪,幫教、考察300多次,用心呵護祖國花朵,共沐和煦春風。

“檢察文化是一種法治的正能量、檢察事業的新動力,我們結合區域院情鮮明提煉出‘忠誠、奉獻、求實、親民’的羅檢精神,進一步引領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為推動羅源檢察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羅源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喆如是說:

不忘初心

文化建設路上

我們始終在前進

走廊文化牆

在羅源縣檢察院一路走來,無論是服務大廳、走廊電梯,還是辦公室、接訪室,格言、文化牆、名言警句都隨處可見,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直觀形象地融入到每一個檢察幹警的工作生活中去,時刻感受到文化的薰陶、智慧的啟迪和前進的力量。

風雨同行的茁壯成長

文化是雨露,滋養新芽茁壯成長。“羅源縣檢察院是個小院,人員少與任務重矛盾突出,更面臨人才流失的境況。”陳喆檢察長說道,“我們靠的不是堵,而是開源疏導,這樣才能讓幹警安得下心來,做得出成績。”為激發每一個檢察幹警的潛能,羅源縣檢察院在評優評先的基礎上,引導幹警發揮特長,在相互促進中脫穎而出,不同崗位都能取得突出成績。

1

首倡“學習典型”

“學習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座談會

通過組織學習廖俊波、李彬等同志先進事蹟,開展學模範、爭先進的深入討論,鼓勵幹警各抒己見,談認識、談心得,進而向典型看齊,激發幹事創業的鬥志。

2

善於“挖掘典型”

檢察長講課:學習如何寫好調研文章

開設講堂,檢察長陳喆親自為幹警講授省院精品課程,開展“向身邊典型學習”活動,鼓勵幹警尤其是年輕幹警向身邊“老黃牛”、老業務骨幹學習愛崗敬業的精神,以老帶新、代際傳承帶動全院幹警投身學業務、比技能的“比、學、趕、超”熱潮,從而湧現出一大批業務尖子,形成人人“爭當典型”的良好學習氛圍。

3

打造“檢警共建”

祭掃烈士陵園

當“檢察藍”邂逅“邊防綠”,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4月1日上午,在縣革命烈士陵園紅軍攻克羅源城紀念碑前, 26名檢察官與邊防官兵一起上了堂特殊的革命歷史課。邊防大隊徐燁教導員的精彩講解,仿佛又將大家帶回到那血與火的戰鬥歲月,檢察官們在革命先烈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情懷中學到了堅定的信念和對党的無限忠誠。

緬懷烈士

主題党日活動只是個縮影。為打造一支過硬的檢察隊伍,早在年初,羅源縣檢察院就與公安羅源邊防大隊簽訂檢警共建方案。檢察官們在軍營文化薰陶下,增強了使命感和自律意識,也積極發揮自身專長,引導邊防官兵在日常執法中進一步增強了證據意識與程式意識,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共贏。

和諧文化正遍地開花

文化是春風,化育和諧之花處處盛開。羅源縣檢察院將“親民”理念貫穿到整個檢察工作中,引導檢察幹警始終“懷愛民之心,盡衛民之責,辦利民之事”,同群眾休戚與共,譜寫和諧樂章。

與鳳美社區對接“微心願”活動

開展“陽光預防志願者”服務,進一步深化“四個萬家”、“三結對三服務”等系列活動,羅源縣檢察院先後組織黨員幹警深入共建單位鳳美社區完成微心願70餘件次。引入“法律扶貧”的理念,先後救助適格當事人12件,發放救助款8.6萬元。開通農民工案件優先辦理綠色通道,幫助120余名農民工依法討薪420多萬元。

“心晴坊”諮詢室

法律心理服務,是羅源縣檢察院又一民生文化品牌。聯合團縣委、縣義工協會在鳳美社區成立的“心晴坊”諮詢室,由具備心理諮詢師資質的檢察官輪流駐點服務。服務受益群眾達1萬多人,該項目還獲得第四屆福建青年志願者優秀項目獎 。

涉案未成年人幫教工作

向涉案未成年人家長瞭解情況

此外,羅源縣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創新辦案模式,探索對涉案未成年人開展“修復式”司法幫教工作。成立“心理綜合服務中心”,聘請心理學專家提供專業培訓及理論支援,進一步將服務延伸為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體開展專題心理疏導。目前,已累計對50名人員回訪,幫教、考察300多次,用心呵護祖國花朵,共沐和煦春風。

“檢察文化是一種法治的正能量、檢察事業的新動力,我們結合區域院情鮮明提煉出‘忠誠、奉獻、求實、親民’的羅檢精神,進一步引領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為推動羅源檢察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羅源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喆如是說:

不忘初心

文化建設路上

我們始終在前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