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籽種彰顯科技幫扶大力量

——北京“芽苗菜”籽種助力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脫貧攻堅見聞

本報記者 李慶國 蘆曉春

一蓬蓬葵花張揚著笑臉,將天際染成了金燦燦的;一簇簇豌豆莢擠挨著,籽粒飽脹;大片大片蕎麥頂著雪白的小花,在爽朗的晴空下隨風輕舞……

在距北京西北300餘公里的內蒙古大草原上,來自首都的一顆顆籽種經歷播種、萌發、成長,目前正進入收穫季節。 記者從北京市農業局獲悉,來自北京的蠶豆、豌豆、蕎麥、藏紅花和芸松等“芽苗菜”籽種,已經播撒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的試驗田裡,經試驗篩選後明年將向冀蒙地區推廣。

同時,這一粒粒來自京城的小小籽種,將助力當地首批百餘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民摘掉“窮帽子”。 北京農業科技正在為興和縣脫貧攻堅貢獻自身力量。

興和縣農業局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該縣地處北京2小時經濟圈,草原廣袤、天朗氣爽、土地原生態,但卻因天氣乾旱、土地貧瘠,莊稼靠天收,很多田大片大片撂荒。 過去也種蕎麥、胡麻,忙活一年一畝地只收個百八十元,種的玉米全長成了秧子,最終只能當青飼料。 興和縣正面臨著農業經濟發展之困,突圍勢在必行。

京蒙一家親,攜手同發展。 北京市農業局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針對京津冀蒙等地氣候環境、消費市場特點,分別在河北壩上、內蒙古興和等地試驗種植了20多個“芽苗菜”籽種品種,並安排品種篩選、試驗等工作。

作為“種業矽谷”的北京,有著興和縣急缺的種業、科技、資金以及人才、政策等優勢。 2016年12月,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農業局等部門的協調下,以研發“紙上種菜”發展壯大的北京市綠山谷芽菜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桂琴來到興和縣,由當地黨政領導親自掛帥,成立了由農牧局、科技局、產業辦及農廣學校等多部門參與的精准扶貧小組。

2017年4月,在精准扶貧小組的帶領下,張桂琴帶著她的員工走遍了興和縣9個鄉鎮,經過摸底,選出當地土壤較為貧瘠、家庭較為貧困且家裡基本為老弱病殘婦“建檔立卡”。 依據當地的氣候、地域、生態、土壤等條件,選擇出向日葵、豌豆、蕎麥等耐旱、耐寒“芽苗菜”原種,向貧困戶統一提供“芽苗菜”原種,並提供土地的前期使用費、勞務費,每畝地200元。

一旦籽種成熟,綠山谷公司將會按照高於市場籽種價格的10%進行回收。

“興和縣距北京300餘公里,交通運輸方便。 年平均氣溫0℃~18℃,藍天白雲、空氣清新,非常適宜發展種植‘芽苗菜’籽種的產業。 但是貧困戶對實施標準化種植的意義認識不足,科學種植管理技術也相當落後。 ”被稱為“科技特派員”的趙紫峰說。

為了讓貧困戶學會科學種植,在北京市農業局的指導下,張桂琴選派3名科技人員長期駐留興和縣以隨時提供技術指導。 3名技術人員作為北京科技專員到貧困戶家中手把手指導,定期開辦種植技術培訓班和農戶現場培訓,針對籽種種植各環節進行全程科技指導。

有了“芽苗菜”籽種種植,貧困戶穩定脫貧、逐步致富更有底氣了,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已豐收在望。 今年8月15日,張皋鎮大同夭村村民丁二小站在自家豌豆田裡喜不自禁:“看這圓滾滾的豌豆,感覺都快把殼兒撐破了。 這長勢一畝地怎麼說也得收個800斤。 ”

鄂爾棟鎮羊圈村村書記田改軍對記者說:“今年,綠山谷公司在興和縣種植豌豆、蠶豆、蕎麥、葵花等‘芽苗菜’種子近2000畝,公司按照高於市場價格的10%全部回收,不但不愁賣,收益好還有保障。 一般情況下,按照蠶豆、豌豆收成每畝為300~400公斤,蕎麥150~250公斤,葵花200~300公斤計算,每畝純收入就達到700元左右。 ”

此外,綠山谷還在興和縣試驗種植有藏紅花、芸松等新品種,“長勢非常好,這些都是原種新品,一旦籽種下來,我們還將交給村民種植。

”張桂琴稱,屆時,興和縣作為專業育種基地,兩個品種可以擴種上千畝。

如今,除了興和縣,北京綠山谷在內蒙古通遼、赤峰等區域也在發展種業基地。 目前,在內蒙古地區種業基地共計近兩萬畝。 種業扶貧的規模逐步擴大,形成了良性迴圈,北京科技力量“輸血式”扶貧,正在向“造血式”扶貧邁進。

這只是北京市科技幫扶的一個側影。 據悉,在深入推進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發展方面,近年來北京市農業局組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加強對京津冀蒙有關科研推廣單位的主動對接與交流合作,在科技支撐與引領下,構建農業協同創新鏈,開展果類蔬菜、生豬、觀賞魚、家禽、食用菌、奶牛、葉類蔬菜、鱘魚鮭鱒魚、糧經作物和西甜瓜等10個產業創新團隊建設工作,建立雙向交流機制,開展相互技術觀摩。 2017年上半年,北京市創新團隊共引進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區鮮食、澱粉、特色各類型馬鈴薯品種共計33個,在天津、河北、北京延慶三地區開展品種篩選、展示、示範;將食用菌“統一原料、統一菌種、統一制棒、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進一步擴展至河北省平泉市、承德縣、阜平縣,在這些地區食用菌產能均達到300萬棒以上。

如今,在京津冀蒙的遼闊大地上,北京農業科技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在助推區域農業的轉型發展的同時,也為千千萬萬個貧困農戶點亮脫貧致富的希望之光。

2017年上半年,北京市創新團隊共引進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區鮮食、澱粉、特色各類型馬鈴薯品種共計33個,在天津、河北、北京延慶三地區開展品種篩選、展示、示範;將食用菌“統一原料、統一菌種、統一制棒、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進一步擴展至河北省平泉市、承德縣、阜平縣,在這些地區食用菌產能均達到300萬棒以上。

如今,在京津冀蒙的遼闊大地上,北京農業科技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在助推區域農業的轉型發展的同時,也為千千萬萬個貧困農戶點亮脫貧致富的希望之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