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媽媽,你焦慮了嗎?

UC大資料《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中顯示:

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 其中最焦慮的是上海媽媽, 以超70的焦慮指數高居榜首。

年齡分佈上, 80後媽媽成為最焦慮人群, 超過90後與70後媽媽。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 80後媽媽面臨的壓力已遠超她們父母。 學區房、子女入學、老人贍養、二孩壓力……等等都加重了媽媽們的焦慮。 同時, 媽媽們的焦慮指數也與她們所從事的行業有關。 工作壓力越大, 焦慮指數越高。

我們還發現, 金融、互聯網行業的焦慮媽媽人數遠超其他行業。 相比, 對於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全職媽媽來說, 她們的焦慮不止在教導孩子、處理家務, 還要承受收入減少而帶來的經濟壓力。

儘管焦慮媽媽們身處的行業不同,

但她們焦慮的來源卻是相同的。

要孩子自由, 90後們媽媽的焦慮來源更多是對“帶孩子”本身的焦慮。

媽媽的焦慮從何而來?

在中國, 嚴肅的講, 焦慮已經成為媽媽們表現出來的最明顯的情緒問題了。

要知道, 我們的祖輩受過很多心理創傷, 包括:戰爭、饑荒、疾病、親人的去世、被忽視……這些創傷給一個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 代際傳承一直傳到了這一代。 焦慮的媽媽可能從小就沒有或者極度缺乏積極的母愛體驗和家庭溫暖, 沒有安全感, 經常處於擔憂之中。

另一方面, 有了孩子, 她又會想:“我小時候沒體會過的母愛,

我要給我的孩子!”這種補償心理, 讓焦慮的媽媽不顧孩子的需要, 對他過度滿足。 其實, 孩子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還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焦慮的姥姥。

家庭教育文化也會一代代地傳承。

如果媽媽自小被母親要求苛刻, 那麼, 她就有可能複製這種親子互動模式, 對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 這種焦慮的媽媽就是所謂的“完美媽媽”, 她們的眼睛裡容不下沙子, 一看到孩子有缺點, 情緒就爆炸了。

心理專家劉華清, 在《這樣做父母就對了》一書中建議:

媽媽們不要做一個“完美媽媽”, 而是做一個“剛剛好”的媽媽, 輕鬆、自在地與孩子互動。 如果媽媽沒有那麼焦慮, 那麼, 她就能夠設身處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 試探性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 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不穩定的情緒,會堵塞愛的通道

如果長期處於怨恨、內疚、無助、冷漠等負性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媽媽就可能很難表達愛、孩子更是感受不到愛。

怨恨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80 後和90 後的年輕媽媽並不是自願生孩子的。結婚一兩年,父母就開始說:“周圍人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就是高齡產婦了!”公婆也催:“你快生孩子吧,趁著我們年輕,還能幫你們帶帶孩子!”如果妻子還不願意生,丈夫就可能下最後通牒:“你不生孩子,我就和你離婚!”在周圍人的催促、逼迫和威脅下懷孕生子的人,她們生理上是媽媽,但心理上並沒有完成角色的轉換。

孩子出生後,她們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喪失:身材走樣、失去工作晉升機會(或者乾脆失業)、沒有娛樂時間……當孩子不聽話、哭、鬧、尖叫時,她們會非常厭煩、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麼會過得這麼痛苦?”這種情緒困擾衍生了指責,甚至是暴力。我們千萬不要指責媽媽們,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她們的感受。

另外,媽媽自身也要反省、成長,接納自己的情緒,嘗試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中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擁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興趣愛好、愛的對象,從萬千世界裡汲取精神營養。

妒忌

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時候被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為了重新獲取安全感,讓自己更好地生存,會本能地依戀奶奶。可是,當看見孩子跟奶奶更親近時,很多媽媽會產生忌妒的情緒,導致對孩子的過分挑剔與控制。忌妒的背後,其實是她內心對自己不能照顧和陪伴孩子的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但是,她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她就通過指責、否定婆婆來凸顯自己的價值——我還是好的,女兒還是需要我的。

認為,媽媽除了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外,也要真誠地感謝婆婆所做出的貢獻。無論孩子被撫養成什麼樣,婆婆都非常辛苦。在被撫養的過程中,“奶奶”已經在心理上成為孩子的“ 媽媽”。所以,當奶奶被否定和指責時,孩子才會這麼痛苦和混亂。此時,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媽媽對女兒最好的愛。

無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有些媽媽玩手機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她們被扣上不懂事、沒有責任心的帽子:“你怎麼這麼狠心,孩子哭成這樣也不管?”

需要區分的是,其中有些媽媽不是沒有責任心,而是因為自己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內心有一種絕望感和無助感,被孩子激發起自己的創傷後,就陷入了無助的情緒之中。在孩子大哭時,她們的心裡其實已經翻江倒海,但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裝作沒有聽到孩子的需要,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心理上,這種媽媽就是一個脆弱的孩子,根本顧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問題時,她會表現得很無助。

冷漠

媽媽的冷漠,也可能是因為有心理創傷。在嬰兒期,孩子渴望一種全能感,他一定先要體會這種全能感,而後慢慢才會意識到,原來媽媽不是對我完全言聽計從的,才能學會妥協。冷漠的媽媽不關注別人,沒有能力立刻回應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餓了,可她就是不過去。那麼,孩子想要去控制別人的渴望就會加強。長大後,他會希望所有人都聽他的,甚至養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為缺乏同理心,冷漠的媽媽很難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媽媽去安慰他,冷漠的媽媽的反應往往是:“這有什麼啊?為了這點兒小事你就哭?”沒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難傳遞給孩子愛與支持。

需要強調的是,我列舉媽媽的情緒問題,只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只要是人都有情緒,我們千萬不要因此而指責、批評媽媽,更不要給媽媽貼標籤。我們一定要看到她們的困難,看到她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援。

媽媽也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時,可以逛街、找閨密聊天、聽音樂、做運動等,用合理的管道發洩、舒緩情緒。這樣,情緒不會像條件反射似的爆發,而是更有彈性和靈活性,更適合當下的處境,這就能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另外,如果媽媽的情緒不穩定,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會集中爆發出很多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鬱、強迫、厭食症,以及人格障礙傾向。媽媽可以把孩子的問題作為改變自己的契機,和孩子一起系統接受專業化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實現自我成長,多學習科學的養育方法,先愛護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呵護他人。

當然,如果你不願意看醫生的話

不妨先看看這本書

《這樣做父母就對了》,19位國內外心理大師從多個角度入手,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心理學知識運用還是口述實錄案例,每一個陳述都從家庭成長出發,旨在解決為人父母內心的疑惑,以及生活中似曾相識卻無從下手的難題,促進家庭和諧成長。

點擊“閱讀原文”,你也可以將它帶回家,相信你一定可以成為最好的父母~

(本書微店網址:點擊閱讀原文)

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不穩定的情緒,會堵塞愛的通道

如果長期處於怨恨、內疚、無助、冷漠等負性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媽媽就可能很難表達愛、孩子更是感受不到愛。

怨恨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80 後和90 後的年輕媽媽並不是自願生孩子的。結婚一兩年,父母就開始說:“周圍人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就是高齡產婦了!”公婆也催:“你快生孩子吧,趁著我們年輕,還能幫你們帶帶孩子!”如果妻子還不願意生,丈夫就可能下最後通牒:“你不生孩子,我就和你離婚!”在周圍人的催促、逼迫和威脅下懷孕生子的人,她們生理上是媽媽,但心理上並沒有完成角色的轉換。

孩子出生後,她們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喪失:身材走樣、失去工作晉升機會(或者乾脆失業)、沒有娛樂時間……當孩子不聽話、哭、鬧、尖叫時,她們會非常厭煩、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麼會過得這麼痛苦?”這種情緒困擾衍生了指責,甚至是暴力。我們千萬不要指責媽媽們,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她們的感受。

另外,媽媽自身也要反省、成長,接納自己的情緒,嘗試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中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擁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興趣愛好、愛的對象,從萬千世界裡汲取精神營養。

妒忌

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時候被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為了重新獲取安全感,讓自己更好地生存,會本能地依戀奶奶。可是,當看見孩子跟奶奶更親近時,很多媽媽會產生忌妒的情緒,導致對孩子的過分挑剔與控制。忌妒的背後,其實是她內心對自己不能照顧和陪伴孩子的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但是,她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她就通過指責、否定婆婆來凸顯自己的價值——我還是好的,女兒還是需要我的。

認為,媽媽除了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外,也要真誠地感謝婆婆所做出的貢獻。無論孩子被撫養成什麼樣,婆婆都非常辛苦。在被撫養的過程中,“奶奶”已經在心理上成為孩子的“ 媽媽”。所以,當奶奶被否定和指責時,孩子才會這麼痛苦和混亂。此時,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媽媽對女兒最好的愛。

無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有些媽媽玩手機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她們被扣上不懂事、沒有責任心的帽子:“你怎麼這麼狠心,孩子哭成這樣也不管?”

需要區分的是,其中有些媽媽不是沒有責任心,而是因為自己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內心有一種絕望感和無助感,被孩子激發起自己的創傷後,就陷入了無助的情緒之中。在孩子大哭時,她們的心裡其實已經翻江倒海,但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裝作沒有聽到孩子的需要,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心理上,這種媽媽就是一個脆弱的孩子,根本顧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問題時,她會表現得很無助。

冷漠

媽媽的冷漠,也可能是因為有心理創傷。在嬰兒期,孩子渴望一種全能感,他一定先要體會這種全能感,而後慢慢才會意識到,原來媽媽不是對我完全言聽計從的,才能學會妥協。冷漠的媽媽不關注別人,沒有能力立刻回應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餓了,可她就是不過去。那麼,孩子想要去控制別人的渴望就會加強。長大後,他會希望所有人都聽他的,甚至養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為缺乏同理心,冷漠的媽媽很難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媽媽去安慰他,冷漠的媽媽的反應往往是:“這有什麼啊?為了這點兒小事你就哭?”沒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難傳遞給孩子愛與支持。

需要強調的是,我列舉媽媽的情緒問題,只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只要是人都有情緒,我們千萬不要因此而指責、批評媽媽,更不要給媽媽貼標籤。我們一定要看到她們的困難,看到她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援。

媽媽也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時,可以逛街、找閨密聊天、聽音樂、做運動等,用合理的管道發洩、舒緩情緒。這樣,情緒不會像條件反射似的爆發,而是更有彈性和靈活性,更適合當下的處境,這就能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另外,如果媽媽的情緒不穩定,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會集中爆發出很多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鬱、強迫、厭食症,以及人格障礙傾向。媽媽可以把孩子的問題作為改變自己的契機,和孩子一起系統接受專業化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實現自我成長,多學習科學的養育方法,先愛護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呵護他人。

當然,如果你不願意看醫生的話

不妨先看看這本書

《這樣做父母就對了》,19位國內外心理大師從多個角度入手,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心理學知識運用還是口述實錄案例,每一個陳述都從家庭成長出發,旨在解決為人父母內心的疑惑,以及生活中似曾相識卻無從下手的難題,促進家庭和諧成長。

點擊“閱讀原文”,你也可以將它帶回家,相信你一定可以成為最好的父母~

(本書微店網址:點擊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