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西藏昌都,一戶人的上下坡、一座園的新玩法、一個村的生長記……

圖為卡若村建檔立卡戶登增卓瑪在雕樑畫棟的新居內燒茶。 記者 常川 攝

仲夏時節, 橫斷山脈青嶂翠巒, 三江大地雄奇俊美。

迎著夏日豔陽, 採訪組一行出昌都城, 沿著昌邦公路前行12公里, 來到卡若區卡若鎮卡若村。

5000年前, 這裡曾孕育出燦爛的青藏高原史前文明, 並保留著青藏高原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如今, 當我們走進這裡, 撲面而來的已是嶄新氣象, 一座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古老的卡若遺址旁茁壯生長。

一戶人的“上下坡”

一盒阿咖酚散放在廚房的窗臺上, 這是登增卓瑪的常用藥, 用來對抗困擾她多年的病痛。

高血壓、心臟病和胃潰瘍, 一身的疾病讓登增卓瑪顯得格外瘦弱。 十多年來, 不要說務農或是出門打工, 就是料理家務也時常讓她力不從心。

由於疾病經年不愈, 沉重的醫藥負擔, 外加四個還沒成年的孩子,

家裡漸漸入不敷出, 一直在走生活的“下坡路”, 成了村裡的救助對象。

去年, 卡若鎮將他們一家納入精准扶貧名單, 成了建檔立卡的扶助戶, 生活終於翻開新的一頁。

“托國家的好政策, 現在我住院看病不用花錢, 給家裡省了一大筆開銷。 ”登增卓瑪告訴記者, 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 她每個月400多塊的藥費能報銷八九成, 住院開支由國家全額報銷, 徹底解決了她的後顧之憂。

登增卓瑪特意找出今年5月份在卡若區醫院住院的報銷憑證單據上顯示:住院費總計4942元, 合作醫療報銷3407元, 醫療救助報銷總額1535元。 登增卓瑪自己沒有掏一分錢。

“現在去醫院看病再也不用擔心藥費的問題了, 可以安安心心地治病!”登增卓瑪說。

去年,

登增卓瑪的房子被列為小康示範村加固改造範圍, 由國家投入4萬元, 提高了房屋的抗震等級, 傳統旱廁也改造為沖水式便池, 外牆和屋內也進行了重新粉刷裝飾。 房屋內外面貌煥然一新, 院內平整乾淨, 家電、傢俱擺放整齊, 整個屋子讓登增卓瑪覺得格外溫暖舒心。

如今, 登增卓瑪的丈夫和大兒子、二兒子都在外務工, 為了進一步改善他們一家的收入水準, 當地政府將父子三人轉為生態護林員, 每人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

去年年底全家一算帳, 收入有4萬多元, 一家人喜笑顏開。

今年, 登增卓瑪家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 最小的兒子洛松紮西考上了內地的大學。 雖然錄取通知書還沒寄到家裡, 但全家早已是喜上眉梢, 加上正在湖南就讀的三兒子洛松江村,

家裡已經走出去兩個大學生了。

“老三上大學家裡沒怎麼出錢, 這回小兒子也考上了, 我也不擔心他的學費。 ”登增卓瑪說, 三兒子洛松江村自打考上大學, 學費全是國家掏的, 每年暑假回家, 鎮裡還給報銷路費, 家裡只負擔每月500元的生活費。 因此得知今年小兒子也考上大學, 登增卓瑪除了高興, 沒有任何擔憂。

登增卓瑪一家開始了走“上坡路”的生活。

一座園的新玩法

在距離卡若村不過200米的山坳裡, 幾塊平整出來的空地鬱鬱蔥蔥, 藏東特色濃郁的休閒小屋點綴在如茵綠草之中, 背後一棟棟整齊劃一的溫室大棚在陽光下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這是卡若生態農業體驗園。

自動化溫控大棚內瓜果飄香、綠意盎然,

葡萄、番茄等掛滿枝蔓, 青椒、豆角等蔬菜碩果累累, 戶外林野蔥郁的山水間, “灑咧”營地康巴風情十足, 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遊玩。

村支部書記布嘎介紹說, 生態農業體驗園由國家投資500余萬元, 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 鼓勵建檔立卡戶參與管理和運營。 不僅帶動了鄉村旅遊, 還解決了建檔立卡戶和剩餘勞動力的就業, 增加了群眾收入。 “作為卡若村的扶貧配套專案, 除了優先照顧建檔立卡戶外, 全村75戶、271人, 只要願意都可以到大棚和‘灑咧’營地打工。 ”

卡若村駐村工作隊員劉盼盼說, 體驗園由天津百米馬公司智慧農業研究所提供大棚技術支援, 不僅可以供遊客遊玩採摘, 還打造現實版“QQ農場”, 把地塊分隔為以1分地為單位的小塊,便於市民認籌。客戶可以帶著家人來體驗翻地、栽種、管護、採收,也可以將認籌地塊全權委託合作社和貧困戶來栽種管護,自己只管按季收穫。

因為體驗園堅持生態理念種植瓜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屬於綠色食品,而且蔬菜從大棚裡直接到遊客手中,沒有中間環節,所以價格不算高,市場反應很好,常常供不應求。

這天,村民倉吉措姆一大早就來到“灑咧”營地打掃衛生,做好迎接遊客的準備。“在自己家附近幹活很好,還能顧上家裡的事。”倉吉措姆告訴記者,村裡人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現在她走不了幾步就能到“灑咧”營地幹活,一天有150元的收入,打工顧家兩不誤。

此外,卡若村還擁有施工隊、砂石場和碎石場等集體經濟,群眾收入水準一年上一個臺階。2015年,卡若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僅1467元,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後,2016年底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4991元,實現同比增長240%。

一個村的生長記

走進卡若村,只見地域特色鮮明的民居錯落有致、村內公路寬闊平整、村民文化廣場歌聲不斷。群山環抱之中,綠樹掩映、小溪潺潺,這怡情山水間的一幕讓人格外嚮往。

卡若村作為昌都市易地扶貧搬遷重點項目之一,今年2月動工建設,眼下已基本建成,30戶中,有25戶來自數公里外的“舊”村,其中包括10戶建檔立卡戶,目前已全部實現搬遷入住。

“要不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做夢也沒想過能從山上搬下來,能在環境這麼好的地方安家。”阿旺曲西一家4口人,原來家住在數公里外的西噶自然村,居住條件艱苦不說,要是遇到陰雨天,道路格外難行。

2016年,在易地搬遷政策的帶動下,通過政府補貼10萬,阿旺曲西一家在卡若村裡建起了168平米的二層小樓,過上了居住舒適、出行便利的好日子。

“在山裡住久了,房子又破又小,新家能搬到公路沿線,誰不樂意啊。”告別深山,阿旺曲西的丈夫也在駐村工作隊的建議下,考了駕駛證,並貸款買了一輛二手重卡跑起了運輸。“一年能掙10多萬元。”阿旺曲西說。

為讓搬遷移民戶能夠住得穩、好安居,政府投入援藏資金1277萬元,完善安置點的道路、水電、文體設施、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搬遷戶入住後看病、購物等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在600米以內,村內建有全民健身活動廣場、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小廣場等公共服務機構設施,搬遷戶入戶後生產生活比較便利。

村支部組織委員覺阿次仁介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為了讓群眾住得安心舒心,按照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四統一”的原則,建設了供電、供水、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村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戶,村級活動場所、健身廣場、幼稚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也一應俱全。

阿旺曲西告訴記者,原來村裡沒有衛生所,沒有商店,生活很不方便。現在的卡若村,這些問題全部得到了解決。吃完晚飯後可以帶著孩子步行來到村內的八寶廣場,要麼鍛煉身體,要麼和鄰居一起聊天、跳跳鍋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走出卡若村,已是晌午時光。麗日藍天下,山圍似帳,蒼秀含幽,卡若村裡風光無限、氣象萬千,卻又似渾然天成,這片延續5000年文明的土地,依舊散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本期編輯:文鳳

把地塊分隔為以1分地為單位的小塊,便於市民認籌。客戶可以帶著家人來體驗翻地、栽種、管護、採收,也可以將認籌地塊全權委託合作社和貧困戶來栽種管護,自己只管按季收穫。

因為體驗園堅持生態理念種植瓜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屬於綠色食品,而且蔬菜從大棚裡直接到遊客手中,沒有中間環節,所以價格不算高,市場反應很好,常常供不應求。

這天,村民倉吉措姆一大早就來到“灑咧”營地打掃衛生,做好迎接遊客的準備。“在自己家附近幹活很好,還能顧上家裡的事。”倉吉措姆告訴記者,村裡人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現在她走不了幾步就能到“灑咧”營地幹活,一天有150元的收入,打工顧家兩不誤。

此外,卡若村還擁有施工隊、砂石場和碎石場等集體經濟,群眾收入水準一年上一個臺階。2015年,卡若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僅1467元,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後,2016年底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4991元,實現同比增長240%。

一個村的生長記

走進卡若村,只見地域特色鮮明的民居錯落有致、村內公路寬闊平整、村民文化廣場歌聲不斷。群山環抱之中,綠樹掩映、小溪潺潺,這怡情山水間的一幕讓人格外嚮往。

卡若村作為昌都市易地扶貧搬遷重點項目之一,今年2月動工建設,眼下已基本建成,30戶中,有25戶來自數公里外的“舊”村,其中包括10戶建檔立卡戶,目前已全部實現搬遷入住。

“要不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做夢也沒想過能從山上搬下來,能在環境這麼好的地方安家。”阿旺曲西一家4口人,原來家住在數公里外的西噶自然村,居住條件艱苦不說,要是遇到陰雨天,道路格外難行。

2016年,在易地搬遷政策的帶動下,通過政府補貼10萬,阿旺曲西一家在卡若村裡建起了168平米的二層小樓,過上了居住舒適、出行便利的好日子。

“在山裡住久了,房子又破又小,新家能搬到公路沿線,誰不樂意啊。”告別深山,阿旺曲西的丈夫也在駐村工作隊的建議下,考了駕駛證,並貸款買了一輛二手重卡跑起了運輸。“一年能掙10多萬元。”阿旺曲西說。

為讓搬遷移民戶能夠住得穩、好安居,政府投入援藏資金1277萬元,完善安置點的道路、水電、文體設施、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搬遷戶入住後看病、購物等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在600米以內,村內建有全民健身活動廣場、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小廣場等公共服務機構設施,搬遷戶入戶後生產生活比較便利。

村支部組織委員覺阿次仁介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為了讓群眾住得安心舒心,按照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四統一”的原則,建設了供電、供水、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村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戶,村級活動場所、健身廣場、幼稚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也一應俱全。

阿旺曲西告訴記者,原來村裡沒有衛生所,沒有商店,生活很不方便。現在的卡若村,這些問題全部得到了解決。吃完晚飯後可以帶著孩子步行來到村內的八寶廣場,要麼鍛煉身體,要麼和鄰居一起聊天、跳跳鍋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走出卡若村,已是晌午時光。麗日藍天下,山圍似帳,蒼秀含幽,卡若村裡風光無限、氣象萬千,卻又似渾然天成,這片延續5000年文明的土地,依舊散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本期編輯:文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