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少歲評上教授才算合適?丨熱聊

近段時間以來, 90後當教授、博導的新聞在各大社交網路中被刷屏。 看著這些年輕有為的後輩, 不少大學老師表示既欣慰又辛酸, 欣慰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後生可畏, 辛酸的是, 自己都一把年紀了, 職稱晉升之路還那麼漫長。 那麼問題來了, 什麼年齡評上教授才合適呢?

根據科學網劉進平教授博客中的觀點, 需要先立一個參考標準。

●18歲上大學, 22歲大學本科畢業;

●22歲至25歲讀碩士研究生;

●25歲至28歲讀博士研究生;

●28歲到大學或研究所工作, 第一年為助教;

●29歲評上講師, 講師職稱5年後評上副教授;

●35歲評上副教授,

副教授5年後評上教授, 也就是40歲評上教授。

一般情況下, 大學老師評上教授的年齡普遍在40歲, 正負誤差5歲。 當然, 因為各種學術業績優異而高聘職稱的、國外讀博一回國28歲就給教授的、20歲出頭本科生因為學術上取得世界性突破的就給教授的, 不在此正常範圍內。

此外, 不同學科和不同學校的教授評審難度也不同, 重點高校大牛如雲, 競爭激烈, 晉升難度相對較大。 而一些人文學科, 因為研究空間相對狹窄, 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出研究成果, 所以可能評上教授的耗時也相對較長。

小木蟲論壇曾經做過一項關於“評上教授時的年齡”的調查, 有33.2%的調查參與者是在36-40歲時評上教授, 占比最多。 21.3%的參與者是在41-45歲評上教授。

關於“教授的年齡問題”, 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活力與教授的年齡很有關係, 當時, 各系系主任都是三四十歲的少壯學者, 其中算學、電機、航空、化工等五系主任都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化工系主任謝明山只有三十二歲)。

當時已經有名氣的教授如朱自清、曾昭掄、錢端升、雷海宗、羅常培、聞一多、周培源等都在四十五歲以下,

錢鍾書、華羅庚、吳大猷等不到三十歲。 今天的大學在教授的年齡結構上, 一般說來, 比之于當年恐怕還要老化, 在今天一所大學裡, 我們很難看到這種清一色的年輕教授成為大學主要力量的景觀, 大學的活力來自青年, 除了學生, 應當還包括教授隊伍的年輕化。

但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周程則認為, 教授年輕化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在日本, 業績不甚突出的教學科研人員晉升正高職稱時的年齡通常在45歲左右。 之所以會這樣, 主要是因為大學裡的教授職數受到嚴格控制造成的。 教授不退位, 教研室中的副教授就不能升為教授。

由於教授職數少, 升職競爭異常激烈, 因此絕大多數中青年教師都不急於升職。 他們更願意靜下心來多做些研究、多出些高品質的成果, 以便將來申請升職時用研究業績說話。

而在我國, 一些高校出於留住或爭搶人才的需要, 競相破格提拔教授, 以致三十幾歲, 甚至二十幾歲就被提拔為教授的比比皆是。 評聘教授的門檻過低, 不僅會導致一些年輕精英在晉升教授之後很快失去在科研領域繼續奮鬥的動力, 而且還會導致很多處於職稱爬坡階段的年輕學者急於求成、浮躁不安、這山看著那山高, 甚至為了快速晉升而不擇手段。 因此, 我們有必要借鑒日本的經驗, 減少破格提拔, 少搞人才計畫, 控制晉升門檻,

將晉升正高職稱時的平均年齡盡可能地控制在45歲左右。

大學老師什麼年齡評上教授才合適呢?這個問題可能很難有個明確的數字來界定。 顏寧不滿30歲就受聘于清華大學, 領導獨立實驗室, 是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而河南大學古代文學老師常萍, 不出書、不發論文、專注教學30年, 課堂堂堂爆滿, 但退休時仍是講師。

有的老師年紀輕輕就取得重大成就, 一路晉升自然是順風順水。 也有的老師不寫論文不報職稱醉心教學, 退休時還是講師。 所以, 這也可能跟年輕的關係不大, 而是在於能力和選擇。

注:本文綜合整理自科學網、新浪博客、小木蟲論壇等。 內容僅供參考, 不代表麥可思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