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玄機:用藥如用兵

中藥在西方人眼裡從來就是“玄虛”, 但在中國文化中卻是玄妙。 荷上的露水、草間的鳴蟲, 甚至有毒的半夏、烏頭, 經過神秘、獨到地炮製, 就成了治病的良藥。 那麼, 玄之又玄的中藥, 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古人認為“製藥如練兵”, 藥物分溫、涼、寒、熱四性,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 如果用未制之藥,就如率未練之兵, 一般不能克敵制勝。 為此, 通過一定的方法炮製,改變藥的性質,才能藥到病除。

將中草藥原料製成藥物的過程,方法有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在這些過程中還可以加入不同的輔料:蜜、醋、酒、土、鹽、薑等。

比如, 麻黃是一味發汗的中藥,有很好的平喘作用。 但是由於它的發汗能力太強,並不適用於兒童或者體質較虛的病人,所以選擇一種溫和的輔料對其進行加熱炒制,以抑制其過烈的性味就大為必要。 現代醫學實驗證明,麻黃經過蜜炒之後,具有平喘作用的麻黃堿損失不大,但是有發汗作用的揮發油卻損失了50%。

同仁堂有這樣一副對聯:“炮製雖繁, 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 必不敢減物力。 ”這是製藥人對人命關天的敬畏, 也說明了炮製事關重大。

常用中藥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毒藥,如馬錢子、烏頭、巴豆、天南星、半夏等等。 根據一些老中醫的經驗:這些雖然是毒藥, 卻是一支治療頑病痼疾的“奇兵”,通俗地說,就是能“以毒攻毒”。 不過, 毒藥肯定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用的,必須經過炮製。

而炮製“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過則氣味反失”。 也就是說, 只有炮製適中, 才能製造出低毒高效的藥物。

明末,一家藥鋪自製了新藥丸出售,可病人服後卻沒有—點效果。 時逢名醫張景岳造訪,店老闆就對張景嶽說起了此事:“我用的可都是道地好藥材,會不會是方子有毛病?”張景岳看罷方子說:“這是古方,沒有毛病。

不知您的藥都是如何炮製的?”

店老闆帶著張景嶽來到店後, 張景嶽見藥工正在煮附子,便問:“這附子煮多長時間?”老闆說:“小店炮製藥材是慎之又慎,寧可過,絕無不及。 附子有毒,水煮可去毒,因此, 小店規定要煮到爛熟、將毒去盡為止。 ”張景嶽大笑道:“貴店的藥不靈,問題就在於此。 附子有毒固然不假,水煮減毒也是千真萬確。 不過,如果將其完全煮爛至沒有一點毒性,那麼它的藥性也就喪失了。 ”

葉天士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名醫,醫術高超,名滿天下。 他治病頗具巧思,不拘一格。 其中, 他救治難產婦女,而巧用藥引子的故事,堪稱杏林佳話。

難產的婦人是葉天士的鄰居,病人家裡已經請了醫生診治。 不過,由於不放心這個醫生的醫術,病人的丈夫就將藥方拿給鄰居葉天士看。 葉氏看罷,只在藥方中加了一片梧桐葉做藥引子。 於是, 病人的丈夫在院子裡撿了一枚梧桐葉,放在藥裡煎熬,然後給妻子服了下去。

說也奇怪,不到一刻鐘的工夫,百般痛楚的產婦,順利地產下了一個男孩兒,舉家歡喜,向葉天士千恩萬謝。

後來有醫生聽到了這件事,以為梧桐葉是治難產的特效藥,紛紛效仿葉天士的做法,凡是遇到難產,都在藥里加梧桐葉一片,但效果並不理想。 有醫生疑惑地向葉天士請教。 葉天士笑笑說道:“我給鄰居產婦治病那天,剛好是立秋,所以加了一片梧桐葉。 你們不分時令節氣,隨便添加,當然是不會有效果了。 ”

一個對中醫理論不瞭解的人,看了以上的故事,肯定會如墮雲霧之中。 其實,根據中醫學說,用藥需參考天時,也就是時令節氣。 春天是生髮的季節,而秋天是萬物隕落的季節。 梧桐對秋天清蕭隕落之氣最為敏感,所以, 一遇秋令,梧桐最先落葉。在催產藥中加一片梧桐葉,就是取它的下落之力,讓胎兒儘快地落地。

由此可見,“藥引子”很神奇,但並非故弄玄虛。醫書上說,“藥引子”可以帶領藥物進入病變部位,起嚮導作用。也可以讓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在中華文明裡,醫學、哲學、軍事、文學、政治,都是相通的。《孫子兵法》上說:“兵者,詭道也。”中醫也認為:“用藥如用兵”。“藥引子”可以說就是醫療實踐上的“詭道”,是一種靈活變通,是針對不同的疾病採用的不同策略。

相信許多人都見過這樣的場面:在龐大的中藥架前,店員攤開一張張黃紙,掂起古銅色的小秤,不時瞄一眼藥方,熟練地將每一味藥過秤,然後倒在黃紙上。很快,一副藥就抓齊了。那麼,它們憑什麼這樣搭配在一起呢?

其實,這一小堆的藥物就像一支御駕親征的軍隊。它們的組織關係,可以用四個字來傳達:君臣佐使,這也是中藥配伍的哲學。

君藥是藥方中起最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就像是統帥。臣藥是輔助君藥提高療效的藥物,相當於軍師。佐藥是起佐制功能的藥物,可以調和君藥與臣藥之間的毒性或峻烈性。而使藥,也就是藥引子,就像先鋒一樣,引領君、臣、佐三種藥到達病變部位,發揮治療作用。

拿一個具體的藥方來說: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這是明代名醫張景岳創制的一個方子,名為“玉女煎”,治療陰虛引起的胃火頭疼和牙疼。石膏可以泄胃中之火,起到最重要的治療作用,所以充當君藥。熟地甘潤,可以補腎中之陰,以輔助石膏泄火,充當臣藥。麥冬涼潤,知母苦寒,進一步佐助石膏、熟地兩味藥發揮作用,兩者均是佐藥。牛膝滋補腎水,並且可以引胃火下行,是為使藥。

由此可見,一副中藥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正氣與邪氣的抗爭中,每一味藥都在扮演一個角色。而這不僅是用藥的科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緻縮影和獨特思維。

一遇秋令,梧桐最先落葉。在催產藥中加一片梧桐葉,就是取它的下落之力,讓胎兒儘快地落地。

由此可見,“藥引子”很神奇,但並非故弄玄虛。醫書上說,“藥引子”可以帶領藥物進入病變部位,起嚮導作用。也可以讓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在中華文明裡,醫學、哲學、軍事、文學、政治,都是相通的。《孫子兵法》上說:“兵者,詭道也。”中醫也認為:“用藥如用兵”。“藥引子”可以說就是醫療實踐上的“詭道”,是一種靈活變通,是針對不同的疾病採用的不同策略。

相信許多人都見過這樣的場面:在龐大的中藥架前,店員攤開一張張黃紙,掂起古銅色的小秤,不時瞄一眼藥方,熟練地將每一味藥過秤,然後倒在黃紙上。很快,一副藥就抓齊了。那麼,它們憑什麼這樣搭配在一起呢?

其實,這一小堆的藥物就像一支御駕親征的軍隊。它們的組織關係,可以用四個字來傳達:君臣佐使,這也是中藥配伍的哲學。

君藥是藥方中起最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就像是統帥。臣藥是輔助君藥提高療效的藥物,相當於軍師。佐藥是起佐制功能的藥物,可以調和君藥與臣藥之間的毒性或峻烈性。而使藥,也就是藥引子,就像先鋒一樣,引領君、臣、佐三種藥到達病變部位,發揮治療作用。

拿一個具體的藥方來說: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這是明代名醫張景岳創制的一個方子,名為“玉女煎”,治療陰虛引起的胃火頭疼和牙疼。石膏可以泄胃中之火,起到最重要的治療作用,所以充當君藥。熟地甘潤,可以補腎中之陰,以輔助石膏泄火,充當臣藥。麥冬涼潤,知母苦寒,進一步佐助石膏、熟地兩味藥發揮作用,兩者均是佐藥。牛膝滋補腎水,並且可以引胃火下行,是為使藥。

由此可見,一副中藥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正氣與邪氣的抗爭中,每一味藥都在扮演一個角色。而這不僅是用藥的科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緻縮影和獨特思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