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自行車出行:路在何方?

編者按:

曾經, 每天清晨和落日時分, 滾滾的自行車流在中國城市中“碾動”, 是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

上世紀90年代開始, 城市的主角似乎已慢慢變為“四個輪子”。 不過, 近年來, 隨著“低碳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 公共自行車、共用單車的普及讓這個在六七十年代與縫紉機、手錶並稱為“三大件”的“老朋友”又漸漸重出歷史舞臺。

隨著“單車一族”逐漸龐大, 如何為騎行者提供真正舒適安全的騎車環境, 已經成為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形同虛設的自行車道。 本報記者 王 蕾 攝

本來就投放了超過4萬輛的公共自行車, 再加上今年伊始蜂擁而至的共用單車, 省城太原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騎”在路上。 然而,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體味到了“騎行不易”:上一秒鐘, 你可能騎在被綠化帶“保護”的非機動車道中欣賞風景, 覺得自己和城市融為一體, 下一秒鐘, 你眼前可能就是一條“斷頭路”,

必須騎上機動車道和“四個輪子”爭奪“領地”。 自行車道總是被動地“瘦身”, 街頭已經難覓修車點和存車棚……記者近日調查發現, 太原部分自行車道形同虛設, 或被停駐的小汽車佔用, 或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乃至行人“共用一道”。

於是問題來了, 道路應該更多地屬於騎車的人還是開車的人?如果二選一, 你的答案是什麼?

現狀:5公里上班路, 騎車人在“囧途”

在太原城區, 自行車騎行一段5公里的路, 是什麼景象?

9月6日, 我們跟隨市民唐偉的“足跡”騎車上班, 從太原市豐慶苑出發向南, 穿過北中環街走千峰北路, 到漪汾街後向東, 然後拐到勁松北路, 終點在山西焦炭交易中心大樓。

早晨7點30分, 唐偉很幸運地在社區門口的便利店旁邊“掃”了一輛橙色共用單車,

駛向北中環街。 因為對路況很熟, 他騎得飛快, 好像兩三分鐘就到了北中環街的路北。 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是過馬路。 因為北中環是快速路, 路中間是封閉的, 唐偉只能推著自行車爬上西面的人行天橋。 雖然臺階只有短短幾十級, 但由於帶著自行車, 到達馬路對面時唐偉的額頭上還是滲出了一些密密的汗珠。

橙色的輪子繼續轉動, 他右轉駛入千峰北路。 到興華街路口之前的一段因為有自行車道也有行人通行的地方, 還比較順利。 不過一過興華街, 他就遇到了第二難:機動車占道。 千峰北路興華街口到漪汾街口這一段由於路邊的飯店、門店和社區較多, 有不少車都停在了非機動車道上。

此時, 正趕上上班高峰, 騎自行車和電動車的人不少, 還要注意路邊停著的機動車, 唐偉的速度明顯慢了下來。

漪汾街由於是新修好的, 雖然自行車道邊也設有停車位, 不過並不算擁擠, 隔離帶上的綠色植物油綠油綠的, 讓人的心情也跟著放鬆下來, 唐偉也不自覺地哼起了歌。 不過, 一下漪汾橋, 他就遇到了第三難:騎行路況堪憂。 自行車和從四面八方彙集的機動車混在一起, 不少橋上下來的汽車要到最右邊車道, 而從濱河路轉彎過來的汽車要走直行道, 由於這裡不是路口也沒有斑馬線, 避讓騎車人的汽車很少, 唐偉看準時機, 迅速從兩輛車中間的縫隙通過, 有驚無險地騎到了勁松北路上。

小路上雖然行駛中的汽車不多,

但路邊停的卻不少, 本來就只有兩條車道, 由於路兩邊都停滿了車, 中間只留下能容納一輛機動車通行的寬度。 唐偉時不時避讓行人和迎面開來的汽車……

8點15分, 唐偉到達山西焦炭交易中心大樓前。 這5公里的路程, 他用了45分鐘。

剖析:暴增的機動車搶了道

騎車出行為啥總不盡如人意?省社科院的周潔表示, 自行車道被佔用的情況, 近年來在國內各大城市都出現了, 不止是太原的問題。 她認為, 隨著機動車的爆發式增長, 原有的機動車道不夠用, 因此大量擠佔自行車道。 加上當今以車為本的理念非常突出, 城市規劃過於重視快速路網建設, 逐漸忽視了自行車道。

據統計, 進入21世紀以後, 太原的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 從2004年到2014年,10年時間,太原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長了76萬餘輛,機動車保有量是2004年的4.68倍。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太原民用汽車保有量達127.23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3.3%。

“10年前,誰也沒預料到,車子會突然變得這麼多!”省統計局工交處一位專家表示,為了利用上班時間鍛煉身體,他幾年前就選擇騎車上下班。不過,他也發現近年來,過去常見的自行車道在逐漸消失,騎車出行越來越不方便。這位專家認為,隨著機動車增多,為了緩解擁堵,政府部門只好不停修路,導致行人和非機動車紛紛為機動車讓路。

對此,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一位工作人員分析認為,自行車道之所以總是被迫“瘦身”,涉及規劃和管理兩個原因。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規劃過程中,忽視了自行車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夠精細,導致自行車道屢被佔用。

太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相關人士坦言,在規劃圖紙上,基本都按規定設置了自行車道,但有時遇到局部道路不斷拓寬的情況,自行車道只能被簡單地壓縮,在一些路段甚至“消失”。

同時,對於已有的自行車道,有些路段缺少護欄之類的分隔裝置,極易被機動車佔用或借道。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市民騎車出行不容易。

建議:以人為本保證自行車“路權”

太原市老年自行車健身協會的會長張旗是名副其實的騎行愛好者,也是騎車出行的宣導者和踐行者。他認為,近年來太原一直大力宣導市民綠色低碳出行。但在現實中,機動車道狹窄、時斷時續、被迫和行人道混合等問題普遍存在。

周潔建議,在城市道路的規劃、建設和改造中,必須保證自行車道的存在,並規定自行車道的最低寬度。應根據城市路網佈局和自行車的流量流向需求,建設和完善自行車車道,形成通暢、連續、便利的自行車路網。“對於已有的自行車道應加強管理與維護,比如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安裝護欄,對霸佔自行車道及其護欄出入口停車、堆物的行為嚴加懲戒。”

規劃設計相關人士表示,目前規劃部門做出的方案比較理想化,建設方在落實時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導致規劃方案打折或者走樣。規劃部門在做方案的時候,應該考慮得更充分,不要等到開工建設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事情沒有考慮到,以至於隨意處理甚至得過且過。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過去,在西方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從忽視自行車道到重視自行車道的過程,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做到“以人為本”。他們呼籲,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保持以人為本的傳統,從方便市民的角度,保證自行車的路權不被佔用。

省統計局工交處專家認為,城市中大約50%的交通出行都依靠步行和騎車,因此,要重視市民對於交通的感受就絕不能忽視非機動車道。他建議規劃、建設、園林等部門提高認識、齊抓共管。

給綠色出行多一些空間

雖然生活中我們不斷聽到“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的宣導,但在城市通道設施建設中,代表著綠色和低碳的自行車道卻往往給機動車讓了“道”。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機動車數量大幅度增加。看起來頗為壯觀的車流背後,也造成了城市交通擁堵更加嚴重、城市環境污染日益突出等問題。據環保部門資料顯示,城市空氣污染約79%來自汽車尾氣的排放。由城市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嚴重困擾了城市的發展,也給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無論是治堵還是治汙,都需要控制和減少機動車保有量,宣導市民騎自行車出行是一個好辦法。由此可見,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完善“慢行系統”勢在必行。

在筆者看來,自行車交通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建設,當城市堅持修建完善連貫的自行車道時,會發現其投入的其實遠小於收穫,因為城市人的健康和活力、道路交通安全感的提升就是其價值所在。

曾經有人說,要判斷一個城市的社會文明和社會公平水準,就去問這個城市的市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城市裡騎自行車。”我想,應該有為數不少的太原市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兩個輪”的出行群體相較“四個輪”更加脆弱,需要比機動車道更高的安全等級。

太原近年來在綠色出行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公共自行車從誕生起,在全國其他城市心目中始終是個美談。如今,共用單車又收穫了不少人氣,太原是否可以借著這股資本浪潮,讓這個城市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一點?或者說,為了鼓勵更多人綠色出行,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好,去想辦法為綠色出行讓出更多的空間。

實習生:常貴鵬 景園園

責編:小白

從2004年到2014年,10年時間,太原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長了76萬餘輛,機動車保有量是2004年的4.68倍。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太原民用汽車保有量達127.23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3.3%。

“10年前,誰也沒預料到,車子會突然變得這麼多!”省統計局工交處一位專家表示,為了利用上班時間鍛煉身體,他幾年前就選擇騎車上下班。不過,他也發現近年來,過去常見的自行車道在逐漸消失,騎車出行越來越不方便。這位專家認為,隨著機動車增多,為了緩解擁堵,政府部門只好不停修路,導致行人和非機動車紛紛為機動車讓路。

對此,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一位工作人員分析認為,自行車道之所以總是被迫“瘦身”,涉及規劃和管理兩個原因。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規劃過程中,忽視了自行車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夠精細,導致自行車道屢被佔用。

太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相關人士坦言,在規劃圖紙上,基本都按規定設置了自行車道,但有時遇到局部道路不斷拓寬的情況,自行車道只能被簡單地壓縮,在一些路段甚至“消失”。

同時,對於已有的自行車道,有些路段缺少護欄之類的分隔裝置,極易被機動車佔用或借道。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市民騎車出行不容易。

建議:以人為本保證自行車“路權”

太原市老年自行車健身協會的會長張旗是名副其實的騎行愛好者,也是騎車出行的宣導者和踐行者。他認為,近年來太原一直大力宣導市民綠色低碳出行。但在現實中,機動車道狹窄、時斷時續、被迫和行人道混合等問題普遍存在。

周潔建議,在城市道路的規劃、建設和改造中,必須保證自行車道的存在,並規定自行車道的最低寬度。應根據城市路網佈局和自行車的流量流向需求,建設和完善自行車車道,形成通暢、連續、便利的自行車路網。“對於已有的自行車道應加強管理與維護,比如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安裝護欄,對霸佔自行車道及其護欄出入口停車、堆物的行為嚴加懲戒。”

規劃設計相關人士表示,目前規劃部門做出的方案比較理想化,建設方在落實時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導致規劃方案打折或者走樣。規劃部門在做方案的時候,應該考慮得更充分,不要等到開工建設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事情沒有考慮到,以至於隨意處理甚至得過且過。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過去,在西方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從忽視自行車道到重視自行車道的過程,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做到“以人為本”。他們呼籲,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保持以人為本的傳統,從方便市民的角度,保證自行車的路權不被佔用。

省統計局工交處專家認為,城市中大約50%的交通出行都依靠步行和騎車,因此,要重視市民對於交通的感受就絕不能忽視非機動車道。他建議規劃、建設、園林等部門提高認識、齊抓共管。

給綠色出行多一些空間

雖然生活中我們不斷聽到“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的宣導,但在城市通道設施建設中,代表著綠色和低碳的自行車道卻往往給機動車讓了“道”。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機動車數量大幅度增加。看起來頗為壯觀的車流背後,也造成了城市交通擁堵更加嚴重、城市環境污染日益突出等問題。據環保部門資料顯示,城市空氣污染約79%來自汽車尾氣的排放。由城市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嚴重困擾了城市的發展,也給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無論是治堵還是治汙,都需要控制和減少機動車保有量,宣導市民騎自行車出行是一個好辦法。由此可見,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完善“慢行系統”勢在必行。

在筆者看來,自行車交通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建設,當城市堅持修建完善連貫的自行車道時,會發現其投入的其實遠小於收穫,因為城市人的健康和活力、道路交通安全感的提升就是其價值所在。

曾經有人說,要判斷一個城市的社會文明和社會公平水準,就去問這個城市的市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城市裡騎自行車。”我想,應該有為數不少的太原市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兩個輪”的出行群體相較“四個輪”更加脆弱,需要比機動車道更高的安全等級。

太原近年來在綠色出行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公共自行車從誕生起,在全國其他城市心目中始終是個美談。如今,共用單車又收穫了不少人氣,太原是否可以借著這股資本浪潮,讓這個城市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一點?或者說,為了鼓勵更多人綠色出行,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好,去想辦法為綠色出行讓出更多的空間。

實習生:常貴鵬 景園園

責編:小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