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的太陽的結局是怎樣的?

大家都知道, 太陽因為自身的引力將會向內擠壓, 初期太陽‘燃料’充足的話, 因為這種擠壓, 使得原子發生電離, 形成等離子體。 然後, 質子與質子相撞損失的品質, 將以能量的方式釋放出去, 形成抗衡引力的某種擴張‘力’。 可是後期核聚變效應停止, 就不足以產生抗衡引力的擴張‘力’形成白矮星。

為什麼呢?

這要從錢德拉塞卡說起, 錢德拉塞卡(1910年——1995年)從大學起就迷上了天文學, 畢業後準備師從愛丁頓(就是1919年為了證明廣義相對論正確性, 拍攝了大量的日食照片的那個傢伙), 在這期間進行了進行了計算, 匯出白矮星的品質上限是太陽品質的1.44倍, 這就是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1910年——1995年

白矮星主要是由碳構成的, 是聚變的結果, 氫氣聚變成氦, 氦聚變成碳。 白矮星的中心溫度是10的7次方K, 上面提到原子只能以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 形象點說就是電子在引力的作用下‘包裹著’原子核。

大家又說了, 電子怎麼可能在一起呢?電子帶了相同的電荷, 他們互相之間排斥才對。

首先, 從量子力學來講, 把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兩大類, 玻色子是攜帶力的粒子, 費米子得遵守1925年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說的是不可能由兩個及以上的處於微觀狀態的費米子在‘一起’。 可是到了太陽的晚期, 太陽內部自身的擴張力抵抗不了引力, 使得電子不得不相互靠近, 產生一種對抗引力的電子簡並壓。

在形象的點說就是白矮星的品質、密度是由原子核提供的, 電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不想在一起, 但又因為引力的作用不得不在一起, 便產生了對抗引力的電子簡並壓, 使其不得在塌縮(如果超過了錢德拉塞卡極限會繼續塌縮)。 這就是白矮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