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陽光扶貧”在行動 葉海村村書記張新寶:敢讓汪洋變良田

今天我們繼續播出行風特別策劃--系列報導《陽光扶貧在行動 的第四集, 今天走進的是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 葉海村是省級貧困村, 張新寶接任村書記的一年時間裡, 與其他村幹部一起在上級指導下, 村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共16戶44人實現了脫貧。

邵店葉海村:兩河環繞未灌魚米之鄉 3800畝土地常是汪洋一片

一聲雞鳴三縣響, 是老人們對葉海村獨特地理位置的形象比喻。 這個位於新沂市東南部, 隸屬邵店鎮的小村莊位置特殊, 與宿遷和沭陽接壤。 葉海村還有一個更加獨特的地理位置, 地處沂河和沭河的交匯點, 但水系環繞給這座小村落帶來的並不是五穀豐登、魚米之鄉。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書記 張新寶:我們村有四千二百多畝土地, 在沂河床有三千八百畝土地,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 就是我們村可用的四五百畝土地。 現在這種狀況呢,

就是下雨老百姓是無法耕種, 道路泥濘不堪, 現在由於南河三千八百畝土地, 夏天一放水洪水排泄的時候 它屬於洩洪區, 幾乎是顆粒無收。

4200多畝土地只有400多畝不受洩洪影響, 3800畝土地的種地難題困擾著這個歷史悠久的小村落。 邵店鎮是一個傳統農業鎮, 而葉海村全村土地將近90%無法正常耕作, 這就意味著村民收入受到嚴重影響。

葉海村村民:以前淹的厲害嗎村裡, 怎麼不厲害的, 能淹到什麼程度, 只有高的地方還能剩一點。

葉海村地處沂河和沭河下游交匯區, 每年汛期如果上游不放水, 上游要被淹, 但上游一放水葉海村的3800畝土地就成了汪洋一片。 然而葉海村的困難, 除了難以解決的地理位置原因以外,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制約著村裡傳統種植業的發展。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書記 張新寶:如果不放水, 也沒有排灌設施 一下雨之後有一部分在高地的, 也是被淹掉。

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鎮, 一個省級貧困村, 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無法實現正常收成,

農民的日子又怎麼能過好呢?讓人更沒想到的是, 這樣一個地處洩洪區的村子, 竟然缺乏最基本的排灌設施。 接過村書記的張新寶十分犯難。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書記 張新寶:我是村裡負責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很著急, 但這一個是我們村的歷史原因所造成的, 歷史原因形成的目前這種狀況, 難在排灌設施無法形成。

張新寶:跑"部"要錢修水渠 3800畝被淹地變良田

張新寶去年接任葉海村書記, 上任後亟需解決的就是村民吃飯問題。 解決吃飯問題, 糧食是根本;解決糧食問題, 土地是根本;解決土地問題, 修水渠最緊迫!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書記 張新寶:咱們現在走的這個就是你修的水道, 這個是去年我問土地局要錢。 今年我們在三四月份麥收之前完成這個, 為什麼在麥收之前完成呢, 主要就是為了夏季的排澇, 才修了這一道渠。 這道渠承擔著我左手邊這兩千多畝土地, 和右邊將近一千畝土地的整個排水功能。

記者 朱冠霖:今年在這個村子裡我們看到, 玉米的長勢還是比較喜人的, 我是一米八多的身高,玉米的長勢非常好,和我基本上是齊平的。站在這個田間地頭呢,其實沒有任何特別的,我想在我們整個一個徐州地區,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小路還有農田。但是這個田地還是很特別的,因為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看,那邊呢就是一個河堤,也就是從河堤一直往這片窪地再到我站的這片小路,從這個小路再到我右邊的整個玉米地,也就是說我們在做這期節目的時候,其實是站在河堤裡來拍攝的。那麼同樣,也是在這個河堤裡,我們整修出來的土地把排水問題解決以後,才有了現在甚至比我還高的玉米的好的收成。

看著眼前一片成熟的玉米,老張說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初秋的玉米地還是一片翠綠,一個月後這裡將收穫一片金黃。春種秋收,麥收前老張張羅修的這個水渠,鑄就了夏秋後的豐收。

老張帶領全村修了水渠,保住了3000多畝耕地,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口糧問題,按理說張新寶能夠松一口氣了,但葉海村的難題遠不止這一個,全村60戶低保戶是壓在張新寶心裡的大石頭,他知道,組織上派他來,就是讓他帶著大家打這場扶貧攻堅的硬仗,解決貧困人群的生活和發展問題。接下來老張他們又想到了什麼樣的辦法呢?

張新寶:精准扶貧一戶一策 敢讓千里汪洋變良田

葉海村歷史悠久,村裡的小學可以追溯到90年前,村裡現在還有解放戰爭的紅色遺址,張震老將軍曾專門到葉海村尋訪當年打仗時留下深刻印象的洪家渡口。豐厚的歷史文化並不能解決吃飯問題,在葉海村還沒有一處像樣的企業或農村作坊,村裡絕大多數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蜿蜒曲折我們來到村民馬賢科家,這個算不上大的豬圈是張新寶為老馬量身定制的脫貧項目。

一個人收入管一家人生活,馬賢科肩上的壓力十分沉重,面對生活困境,張新寶多次找老馬談心。老馬說自己會養殖,能養豬。張新寶便找到幫扶單位給他建起了豬圈。有了豬圈、有了豬,但馬賢科連豬飼料的錢也拿不出,張新寶又到鎮裡給老馬跑來了貸款。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書記 張新寶:養殖期間通過政府的小額扶貧貸款,也幫扶他一部分 ,讓豬有吃的。

在馬賢科的豬圈前有一片陰涼地,說起現在的生活,老馬輕鬆了不少,原本一年下來也就有一萬塊錢的收入,現在養了豬後每年又能增加五千塊錢左右。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村民 馬賢科:村裡協調農開局給我蓋的豬圈,每一年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能增加多少,一年5000塊錢,有這5000塊錢和沒這5000塊錢對你家生活有什麼變化,肯定有變化,母親年齡大沒有勞動能力,本身身體又不好,我小孩上學才五年級。

離開老馬的豬圈,我們來到另一位村民曹培雨的地裡,老曹娶了個雲南媳婦。和馬賢科不同的是,老曹擅長種地。

4畝責任田變成20畝自種地,曹培雨用張書記跑各家各戶協調來的16畝地,種起了各種蔬菜,還搭起了反季節蔬菜大棚。

籌來了地,曹培雨看准了反季節蔬菜,但因為村裡大部分地都是河灘地不能蓋大棚,於是張新寶又當起了聯絡員,到各個單位給老曹跑手續,經過一番協調,終於幫扶老曹蓋起了大棚,種上了附加值更高的反季節蔬菜。

面對400多低保戶,張新寶說村裡脫貧的重點就是這些困難人群,這些人致貧原因也很複雜,要對症下藥、一戶一策。

除此以外,張新寶還介紹村民到鎮裡企業打工提高收入,利用村閒置土地蓋廠房出讓,安排本村村民到村編織廠房內打工等多種途徑,讓村民增收。

在總結自己為什麼能夠在村裡做成這些事時,張新寶說是自己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好政策。黨的政策是扶貧攻堅戰的堅實保障。但除了政策和機遇,我們從張新寶短短一年的工作中還是總結出很多寶貴的經驗:作為村書記、村幹部,首先是要真正的把村裡的事當自己的事;第二是認真負責、有開拓性的為村民找出路;第三要以腳踏實地、快馬加鞭、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狀態,去面對扶貧攻堅戰的工作。

無線徐州全媒體記者:朱冠霖 袁暢(實習)張永

編輯:雪雷

我是一米八多的身高,玉米的長勢非常好,和我基本上是齊平的。站在這個田間地頭呢,其實沒有任何特別的,我想在我們整個一個徐州地區,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小路還有農田。但是這個田地還是很特別的,因為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看,那邊呢就是一個河堤,也就是從河堤一直往這片窪地再到我站的這片小路,從這個小路再到我右邊的整個玉米地,也就是說我們在做這期節目的時候,其實是站在河堤裡來拍攝的。那麼同樣,也是在這個河堤裡,我們整修出來的土地把排水問題解決以後,才有了現在甚至比我還高的玉米的好的收成。

看著眼前一片成熟的玉米,老張說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初秋的玉米地還是一片翠綠,一個月後這裡將收穫一片金黃。春種秋收,麥收前老張張羅修的這個水渠,鑄就了夏秋後的豐收。

老張帶領全村修了水渠,保住了3000多畝耕地,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口糧問題,按理說張新寶能夠松一口氣了,但葉海村的難題遠不止這一個,全村60戶低保戶是壓在張新寶心裡的大石頭,他知道,組織上派他來,就是讓他帶著大家打這場扶貧攻堅的硬仗,解決貧困人群的生活和發展問題。接下來老張他們又想到了什麼樣的辦法呢?

張新寶:精准扶貧一戶一策 敢讓千里汪洋變良田

葉海村歷史悠久,村裡的小學可以追溯到90年前,村裡現在還有解放戰爭的紅色遺址,張震老將軍曾專門到葉海村尋訪當年打仗時留下深刻印象的洪家渡口。豐厚的歷史文化並不能解決吃飯問題,在葉海村還沒有一處像樣的企業或農村作坊,村裡絕大多數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蜿蜒曲折我們來到村民馬賢科家,這個算不上大的豬圈是張新寶為老馬量身定制的脫貧項目。

一個人收入管一家人生活,馬賢科肩上的壓力十分沉重,面對生活困境,張新寶多次找老馬談心。老馬說自己會養殖,能養豬。張新寶便找到幫扶單位給他建起了豬圈。有了豬圈、有了豬,但馬賢科連豬飼料的錢也拿不出,張新寶又到鎮裡給老馬跑來了貸款。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書記 張新寶:養殖期間通過政府的小額扶貧貸款,也幫扶他一部分 ,讓豬有吃的。

在馬賢科的豬圈前有一片陰涼地,說起現在的生活,老馬輕鬆了不少,原本一年下來也就有一萬塊錢的收入,現在養了豬後每年又能增加五千塊錢左右。

新沂市邵店鎮葉海村村民 馬賢科:村裡協調農開局給我蓋的豬圈,每一年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能增加多少,一年5000塊錢,有這5000塊錢和沒這5000塊錢對你家生活有什麼變化,肯定有變化,母親年齡大沒有勞動能力,本身身體又不好,我小孩上學才五年級。

離開老馬的豬圈,我們來到另一位村民曹培雨的地裡,老曹娶了個雲南媳婦。和馬賢科不同的是,老曹擅長種地。

4畝責任田變成20畝自種地,曹培雨用張書記跑各家各戶協調來的16畝地,種起了各種蔬菜,還搭起了反季節蔬菜大棚。

籌來了地,曹培雨看准了反季節蔬菜,但因為村裡大部分地都是河灘地不能蓋大棚,於是張新寶又當起了聯絡員,到各個單位給老曹跑手續,經過一番協調,終於幫扶老曹蓋起了大棚,種上了附加值更高的反季節蔬菜。

面對400多低保戶,張新寶說村裡脫貧的重點就是這些困難人群,這些人致貧原因也很複雜,要對症下藥、一戶一策。

除此以外,張新寶還介紹村民到鎮裡企業打工提高收入,利用村閒置土地蓋廠房出讓,安排本村村民到村編織廠房內打工等多種途徑,讓村民增收。

在總結自己為什麼能夠在村裡做成這些事時,張新寶說是自己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好政策。黨的政策是扶貧攻堅戰的堅實保障。但除了政策和機遇,我們從張新寶短短一年的工作中還是總結出很多寶貴的經驗:作為村書記、村幹部,首先是要真正的把村裡的事當自己的事;第二是認真負責、有開拓性的為村民找出路;第三要以腳踏實地、快馬加鞭、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狀態,去面對扶貧攻堅戰的工作。

無線徐州全媒體記者:朱冠霖 袁暢(實習)張永

編輯:雪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