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京大學所有本科生都可DIY課程:諾獎教授課也能“下單”

“‘勒爺爺’來了!”9月7日晚6點20分,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逸夫樓B區105教室裡, 座無虛席。 一位外國老教授的出現, 引起了學生們的小聲議論。

“你好!”老教授用中文向大家問候。 這位被學生們稱為“勒爺爺”的老教授, 是今年77歲的南京大學名譽教授、來自法國的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研讀研究系列課程”(以下簡稱“DIY研讀課”)中。 也就是說, 他的課首次面向學校文學類專業以外的所有本科學生(包括2017級新生)開放的同時, 學生也可以根據喜好邀請他講授自己感興趣的專題。

“DIY研讀課”是南京大學以“悅讀經典計畫”為契機,

開設的研究研讀型課程, 從課程設置到開課、授課, 全部由學生主導完成。 在校方看來, “DIY研讀課”可以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 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學術研究素養。

老師由學生選

課程由學生定

課堂上, 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

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 南京大學推出首批6門“DIY研讀課”課程, 2017春季學期繼續推出32門。 2017年9月, “DIY研讀課”增加至51門, 面向所有本科生(包括2017級新生)開放選課。 據統計, 此次共有1000余名學生參與選修。

“邀請老師DIY, 課程內容DIY, 上課形式DIY。 ”8月24日, 被問及何為課程“DIY”時,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汪斌這樣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

汪斌是南京大學悅讀書社(以下簡稱“書社”)現任社長, 也是今年“DIY研讀課”專案主要組織、策劃者之一, 且每學期都會選修“DIY研讀課”。 今年暑假, 他與書社成員們共同參與設計了新學期的“DIY研讀課”。

“學校原本的課程並不少, 但發現為自己量身定制卻很難。 所以, 我們就想能不能從學生角度出發,

設計我們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在汪斌看來, 學校開設的大班通識課雖然符合許多學生學習的大方向, 但可能與其自身興趣並不完全契合, 而“DIY研讀課”的產生正是基於學生對於量身定制課程的需求。

2016年, 時任書社社長王建一提出“為學生量身定制課程”的想法得到了學校的支持。 汪斌告訴澎湃新聞, 書社成員們前期採用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 在全校本科生範圍內調研大家感興趣的課堂話題後, 再通過學校邀請名師進行課程草擬。 後期, 大家會借鑒國外高校的課程設計經驗, 鼓勵同學結合自身興趣參與設計研討互動性的學術研究型課程, 並和老師共商教學方式、上課形式。

汪斌認為,

“DIY研讀課”是從被動接受課程到主動設計課程是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課程偏人文社科

還包含小語種

“DIY研讀課程”是由普通本科生研討課程與本碩(博)合開課程組成。 8月24日, 澎湃新聞從南京大學教務處獲悉, “DIY研讀課程”其內容高於新生研討課、“悅讀經典計畫”與通識課程, 又不同于碩士生、博士生課程的高度專業性。

“這個學期開設了很多本碩(博)合上課程, 對於一些想要更早接觸學術研究的人可能是一個大的福利。 ”汪斌介紹說, 每個學期的“DIY研讀課”都不同。 其中本科生研讀課是新開設的課程, 本科生可以跨專業選課;而本碩(博)合上課程, 雖然之前教務系統裡已有, 但是原本並不對本科生開放。

澎湃新聞在《2017年秋季學期DIY研讀研究課程目錄》中看到,

課程主要以文、史、哲以及部分社會經濟的通識課為主, 此外, 朝鮮語、德語兩個小語種課程也位列其中。

為利於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DIY研讀課”原則上採用小班教學模式。 普通本科生研討班, 一班15-30人不等。 本碩(博)合上課程, 則是5-10個人。 “但‘勒爺爺’的課, 因為太熱門, 我們今年開放了100個名額。 ” 汪斌在跟該課程助教老師張璐做課前溝通的間隙, 向澎湃新聞簡單介紹了開課情況。

9月7日晚, 離正式開課還有半小時, 能容納150餘人的階梯教室上座率就已近半數。

課間, 2016級英語系學生胡霄(化名)對澎湃新聞說, 去年暑期拜讀“勒爺爺”著作《流浪的星星》, 讓她對這位教授心生敬仰, 想通過這門課來走進他的文學世界。

課堂上, “勒爺爺” 從史前文明的岩畫藝術開始,講到印第安舞女的運動的現實性和墨子對攝影相機發明的影響,再到中國現代作家老舍。而最後拋出的“現實就是永恆”的觀點,也被現場很多師生認為是金句。

2016級天文系學生劉豐源,在課堂上專心記著筆記

除了“正式”學生,現場還有不少蹭課的師生,2016級天文系學生劉豐源就是其中一個。他目不轉睛地看著講臺,手裡的簽字筆在本子上“飛舞”著,中英文夾雜寫著筆記。他告訴澎湃新聞,選擇蹭課是因為擔心聽不懂,而浪費名額。“雖是一名理科生,但熱愛文學創作,有機會現場聽‘勒爺爺’講課,受益匪淺。”

“勒爺爺”在書上為學生寫下寄語

雖然“DIY研讀課”課程數量逐年增多,但由於大部分參與課程設計的同學來自人文社科類專業,因此現階段課程都偏向人文社科方向。汪斌告訴澎湃新聞,在之後的組織、策劃階段將著重發展理工類課程,健全“DIY研讀課”課程學科譜系。汪斌同時提到,希望“DIY研讀課”的課程內容能夠轉化為一本書,一份錄影等實際成果,成為共用資源。

本碩(博)合開課

拓寬學生學科視野

課後,學生們圍著“勒爺爺”簽名留念

9月7日課後,勒克萊齊奧教授對澎湃新聞說,DIY研讀課是一種很好的“混合”與嘗試,也是一種多元化的交互。他表示,非常歡迎學生課後與他探討並告知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邀請學生上臺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是他推崇並採用的教學方式之一。

由於此前的課通常被安排在大二以上的年級,對於自己的課堂上第一次“正式”出現大一新生,勒克萊齊奧教授表示,會根據今年學生特點考慮後期的授課內容。

澎湃新聞注意到,不少“DIY研讀課”對選課同學的學習態度、學術基礎、學術興趣與學術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本碩(博)不同學歷學生的知識結構本身就存在差異,那本碩博合開課程的目的是什麼呢?

“瞭解學術理論,鍛煉學術思維,學習學術研究方法。”汪斌說,本科生參與本碩(博)合開課程,並不是與碩士、博士競爭,而是更多地是感受學術氛圍,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校方認為,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本碩(博)合開課程裡,本科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利於調動課堂氣氛。

8月24日,談及開設“DIY研讀課”意義,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向澎湃新聞表示,“DIY研讀課”可以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學術研究素養。這是在教學改革框架下,為培養跨學科人才、創新型人才積極進行的嘗試。

他同時提到,課程主要通過研討的形式,鼓勵學生由被動走向主動,幫助學生確立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拓寬學生學科視野,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培養。

“勒爺爺” 從史前文明的岩畫藝術開始,講到印第安舞女的運動的現實性和墨子對攝影相機發明的影響,再到中國現代作家老舍。而最後拋出的“現實就是永恆”的觀點,也被現場很多師生認為是金句。

2016級天文系學生劉豐源,在課堂上專心記著筆記

除了“正式”學生,現場還有不少蹭課的師生,2016級天文系學生劉豐源就是其中一個。他目不轉睛地看著講臺,手裡的簽字筆在本子上“飛舞”著,中英文夾雜寫著筆記。他告訴澎湃新聞,選擇蹭課是因為擔心聽不懂,而浪費名額。“雖是一名理科生,但熱愛文學創作,有機會現場聽‘勒爺爺’講課,受益匪淺。”

“勒爺爺”在書上為學生寫下寄語

雖然“DIY研讀課”課程數量逐年增多,但由於大部分參與課程設計的同學來自人文社科類專業,因此現階段課程都偏向人文社科方向。汪斌告訴澎湃新聞,在之後的組織、策劃階段將著重發展理工類課程,健全“DIY研讀課”課程學科譜系。汪斌同時提到,希望“DIY研讀課”的課程內容能夠轉化為一本書,一份錄影等實際成果,成為共用資源。

本碩(博)合開課

拓寬學生學科視野

課後,學生們圍著“勒爺爺”簽名留念

9月7日課後,勒克萊齊奧教授對澎湃新聞說,DIY研讀課是一種很好的“混合”與嘗試,也是一種多元化的交互。他表示,非常歡迎學生課後與他探討並告知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邀請學生上臺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是他推崇並採用的教學方式之一。

由於此前的課通常被安排在大二以上的年級,對於自己的課堂上第一次“正式”出現大一新生,勒克萊齊奧教授表示,會根據今年學生特點考慮後期的授課內容。

澎湃新聞注意到,不少“DIY研讀課”對選課同學的學習態度、學術基礎、學術興趣與學術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本碩(博)不同學歷學生的知識結構本身就存在差異,那本碩博合開課程的目的是什麼呢?

“瞭解學術理論,鍛煉學術思維,學習學術研究方法。”汪斌說,本科生參與本碩(博)合開課程,並不是與碩士、博士競爭,而是更多地是感受學術氛圍,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校方認為,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本碩(博)合開課程裡,本科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利於調動課堂氣氛。

8月24日,談及開設“DIY研讀課”意義,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向澎湃新聞表示,“DIY研讀課”可以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學術研究素養。這是在教學改革框架下,為培養跨學科人才、創新型人才積極進行的嘗試。

他同時提到,課程主要通過研討的形式,鼓勵學生由被動走向主動,幫助學生確立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拓寬學生學科視野,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培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