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打獨鬥不敵集團衝鋒 VR體驗店面臨轉型挑戰

春節之後, VR體驗店的洗牌開始加快, 甚至有些開設在大型商業中心的VR體驗店也撐不住, 比如之前飯團君採訪過的一家, 當時老闆和飯團君大談“如何三個月達到收支平衡的成功經驗”, 然後一個月之後就宣佈關門撤場。

去年年底, 某VR媒體發佈了一份有關VR體驗店的白皮書, 當中提到只有百分之26的體驗店在2016年是賺錢的, 但有超過百分之50的從業者期望2017年能夠賺錢, 但是理想似乎照不進現實。

單純的HTC Vive體驗逐漸失去吸引力

癥結:光想賺快錢, 體驗沒優勢

體驗店作為VR真正普及之前的特殊業態, 很多進場的從業者根本沒有想到要長期經營, 更多是抱著一種“撈一把就跑”的心態。 在店面內容設置上, 只購置最基本的設備, 幾台電腦加上同樣數量的HTC Vive, 就開店了。 消費者在體驗店能體驗到的VR體驗, 其實就和在家買一套VR設備是一樣。

VR體驗店的定價策略較高幾乎是所有消費者共同的感受,

一小時過百元的消費嚇退了不少對VR有興趣的消費者。 而自從去年下半年PSVR, 以及電腦硬體的降價, 加上HTC和Oculus不定時的促銷, 很多對VR感興趣的玩家開始購入VR設備。 體驗店的先手優勢丟失, 體驗也沒優勢, 經營自然會出現問題。

VR體感賽車框體成本不低

難關:外設太貴, 個體體驗店成本有限

飯團君之前曾經採訪過華立科技VR Station體驗店, 董事副總李珂就直言體驗店過於注重控制成本不是好事, 外設是必不可少的。 但對於個體體驗店來說, 這又是一個兩難問題:外設設備成本太高, 而且並不適應所有VR遊戲。

根據飯團君在亞洲VR·AR展的觀察, 目前VR外設的發展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像萬向跑步機, 力回饋背心、全方位升降臺、回饋駕駛倉等等都實現了商用。 但這些設備首先價格相對高昂, 其次一款外設對應的遊戲通常比較少, 比如賽車框體只能玩賽車遊戲。 這兩方面原因讓很多VR體驗店對外設望而卻步,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個體體驗店的體驗和家中直接購買設備的體驗趨同的真正癥結。

萬向跑步機技術逐漸成熟

轉變:個體逐漸消退, 集團店將成為市場主流

相比於個體體驗店的普遍退潮, 背靠大企業或者獲得風投的集團型VR體驗店開始成為了體驗店主流。 這種“大店”所擁有的資金優勢是個體經營體驗店無法匹敵的,

北京SoReal超體空間從VR頭顯、力回饋背心到萬向跑步機等設備全部全部深度定制;奧飛娛樂旗下的奧亦未來正佳店在開業前投入了1000萬人民幣, 而華立科技的VR Station則希望未來能開50到100家店。

奧亦未來在外設上投資不少

曾經有VR體驗店從業者和飯團君表示目前的VR體驗店業態有點像十幾年前寬頻還沒普及的網吧。 但飯團君認為與網吧相比,VR體驗店的消費門檻明顯更高,而且更挑顧客(有些人就是會暈),因此VR體驗店需要面對更少的受眾,這些受眾當中回頭率的比重可能還不會太大,因此也以為體驗店選址必須要是商業旺地,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推高成本。

實際上,VR個體體驗店的退潮實際上和VR投資熱潮的消退是同步的,但這並不代表著VR體驗店這種業態會沒前途,但飯團君必須指出,業界必須儘快找到體驗店成熟的經營模式,才有助於健康經營。

但飯團君認為與網吧相比,VR體驗店的消費門檻明顯更高,而且更挑顧客(有些人就是會暈),因此VR體驗店需要面對更少的受眾,這些受眾當中回頭率的比重可能還不會太大,因此也以為體驗店選址必須要是商業旺地,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推高成本。

實際上,VR個體體驗店的退潮實際上和VR投資熱潮的消退是同步的,但這並不代表著VR體驗店這種業態會沒前途,但飯團君必須指出,業界必須儘快找到體驗店成熟的經營模式,才有助於健康經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