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聚焦新材料技術論壇部分院士專訪

今年新材料技術論壇, 將有24位院士攜尖端科研成果受邀出席, 與我市企業對接洽談, 幫助企業破解技術難題, 尋求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其中不少院士曾參與多屆論壇, 並與我市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 實現成果轉化, 本屆論壇召開之際, 記者對其中部分院士進行專訪。

院士到企業現場考察指導

都有為:磁學專家與淄博的不解緣

磁學與磁性材料專家都有為, 長期從事磁學和磁性材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他, 開展了磁性、磁輸運性質與材料組成、微結構關係的研究,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都有為院士曾多次來到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 並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在與山東省惠工儀器的院士工作站建立後, 他帶領團隊積極攻克分析儀器領域核心關鍵技術,

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目前都有為院士主要在磁性感溫材料的研製及在高壓輸電線路的應用和新型磁性記憶體件在高壓測試設備中的應用給予企業技術指導, 該項目已經在市場上推廣。 下一步都有為院士將與惠工電氣合作進行新型磁性記憶體件在高壓測試設備中的應用專案課題研究, 最終實現該記憶體件的抗干擾性和非易失性目的。 (晚報記者趙瑞雪)

譚天偉:校企合作綠色製造領域結碩果

2014年9月, 譚天偉院士及其團隊與山東富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院士工作站建設。 雙方在綠色製造領域進行合作, 加速綠色生物製品、應用技術領域成果的轉化,

對非糧生物質、生物新材料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發及產業化示範。 截止目前, 工作站已經完成聚天冬氨酸應用推廣試驗, 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5項, 發明專利1項。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譚天偉, 是生物化工專家, 現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 博士導師。 主要從事生物化工研究, 在脂肪酶、酶固定化及酶催化合成化學品上進行了大量研究。

據悉, 工作站研發了以米糠等非糧生物質資源為原料生產L-乳酸的新工藝, 其中“米糠生物煉製工藝研究”專案獲得了國家863計畫立項。 圍繞聚天冬氨酸(PASP)產業鏈的相關產品及技術進行研究, 開發了不添加任何溶劑, 固相一步反應製備PASP的新方法, 拓寬其應用領域。 院士工作站建立後,

企業年產值增加24455萬元, 利潤增加797萬元。 (晚報記者趙瑞雪)

侯保榮:數十倍延長混凝土使用壽命

2012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與山東華偉銀凱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 申報成立院士工作站, 展開海洋混凝土結構防腐防護劑研製及應用技術研究。

侯保榮院士是著名海洋腐蝕與防護學家,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我國海洋腐蝕環境研究和海洋腐蝕與防護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侯院士與我們企業合作研發的混凝土防腐防護劑, 可改善混凝土的孔結構, 增加密實度和不透水性, 極大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使其壽命延長數十倍。 ”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對於大量已經建設的混凝土工程, 尤其針對存在後期維護問題的海工混凝土結構(港口、跨海橋等), 應用防腐防護劑進行修補和加固,可大大延長混凝土的服役壽命且施工簡便,節約大量維修費用。

採訪中記者得知,如今混凝土防護劑已初步推廣,成功應用于齊河黃河大橋、菏澤東明黃河大橋等工程中,總銷售額近3000萬元。下一步院士與企業還將共同合作研究混凝土密封固化技術、自密實混凝土等專案,讓合作成果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晚報記者 趙瑞雪)

聞雪友:僅一年破解企業技術瓶頸

聞雪友是中國艦船燃氣輪機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艦船及工業燃氣輪機裝置的研究、設計工作,曾任我國首台航機艦改大功率燃氣輪機的技術負責人,後又負責我國首台第二代艦船燃氣輪機的研製工作。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見證、經歷了中國艦船燃氣輪機發展的主要過程,為我國海軍動力現代化作出貢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奬、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防科學技術獎等。

2016年9月,聞雪友院士與山東瑞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艦用燃機和航空發動機用高性能高溫合金純淨化冶煉技術”項目院士工作站,確定艦用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用高溫合金材料純淨化等科研攻關課題7項。目前,已研製成功新產品4個,申請發明專利4項,項目完成後預期可新增銷售收入6600萬元,利稅2400萬元。有效解決企業創新發展中的部分高端技術難題和瓶頸制約,加快帶動企業科技人員的成長,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晚報記者 趙瑞雪)

宋振騏:致力煤礦安全開採結碩果

宋振騏院士參觀企業生產現場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宋振騏,與我市兩家企業的合作均已結出碩果。作為我國實用礦山壓力理論學派的帶頭人,他50餘年來堅持深入煤礦生產第一線,足跡遍及山東、山西、陝西、寧夏、內蒙等產煤省市。

2011年,山東天晟機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與宋振騏院士研究團隊組建工作站。合作項目“煤礦複雜條件下的大采高液壓支架裝備研製”解決了支架的可靠性、穩定性問題,目前已在內蒙古巴彥高勒礦實現工業化應用。“無煤柱充填開採技術與裝備的研究及應用”專案,最大限度的控制瓦斯、衝擊地壓、水害等重大事故和環境災害,實現煤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目前已在淄礦集團唐口煤礦實現工業化應用,

2015年新材料論壇期間,另一家企業山東安益礦用設備有限公司與宋振騏院士初步對接,2016年正式成立院士工作站,開發智慧化瓦斯抽采系統、智慧化開採支護設備,實現煤炭高效綠色開採,達到高技術武裝、低成本運行、安全高效生產和開採資源損失最少的目的。“煤礦瓦斯智慧化安全抽采系統研發與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晚報記者趙瑞雪)

周遠:牽手創爾沃共推冷暖快發展

2016年周遠院士指導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研發

2017年5月,北京市財政局官方網站公佈順義區2017年“煤改電”行動政府採購專案“空氣源熱泵”中標結果,創爾沃公司名列其中,合同額約5000萬元。這是繼2016年8月份以後,創爾沃公司再次中標北京市“煤改電”政府採購專案。與格力、美的等國內知名品牌一道站在了空氣源熱泵發展的最高平臺。

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的研發成功取得市場認可,得益於創爾沃加大產學研的融合密度。2014年企業與中科院周遠院士就建立院士工作站達成了協議,2015年周遠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周遠院士是低溫工程、製冷技術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低溫工程和微、小型製冷技術研究。

合作期間,周遠院士在礦機空調、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等專案的開發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目前周遠院士指導研發的“代克熱泵”已在京、津、冀、魯等地迅速佔領市場,並以穩定、節能的良好使用效果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肯定。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的面世,帶來的是一次新能源的革命。

(晚報記者趙瑞雪)

蔣士成:新技術讓纖維織染人性化

蔣士成院士到企業考察

化纖工程設計與技術管理專家蔣士成,長期從事化工、化纖工程設計及技術開發、技術管理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與魯豐織染合作的項目,均與百姓衣著息息相關。

據悉,目前蔣士成院士與魯豐織染合作開展的三個項目包括: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開發及應用,縮短了染整加工流程,降低了染色生產成本,該產品研發成功後預計有1000萬米的訂單量,具有推廣價值;功能性聚酯纖維的開發及應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需求越來越趨向多樣化﹑個性化。不同功能性纖維應時產生,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功能性纖維產品具有持久的耐洗性,有效滿足人體穿著的舒適度,市場前景廣闊;親水易染超仿棉聚酯纖維與棉纖維混紡免燙麵料技術開發與應用,自2012年立項以來已經累計實現訂單生產5800多萬米,超仿棉聚酯/棉纖維混紡免燙麵料具有白度高、穿著舒適、手感柔軟、易打理、吸濕排汗等特點,緩解目前整個行業棉花供應不足問題,帶動行業不斷發展。

(晚報記者 趙瑞雪)

蹇錫高,有機高分子材料專家。長期從事有機高分子材料創新與產業化研究,先後完成國家重點攻關、軍工配套、“863”、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30余項。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從堦,化工分離專家。長期從事功能膜及工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一、十二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張生勇,精細化工專家,手性催化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從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30餘年。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八、十、十四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張鐵崗,安全技術及工程專家,長期在一線致力於煤礦工程、科研與安全技術工作。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十三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侯立安,環境工程專家。長期致力於環境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聞邦椿,工程機械專家。系統地研究和發展了振動學與機器學相結合的新科學“振動利用工程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參加第十二、十三、十五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韓布興,物理化學家。長期從事化學熱力學與綠色化學的交叉研究,重點圍繞一系列超臨界流體、離子液體等綠色溶劑體系化學熱力學及其應用研究。

周世寧,礦山瓦斯防治專家。長期從事礦井瓦斯防治科學研究工作,致力瓦斯流動理論、煤層瓦斯壓力和透氣係數等參數測定技術、實驗研究和應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文江,輕合金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先進鎂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把鎂與稀土相結合,開展系統研究,形成中國特色。參加第十三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汪懋華,農業工程-電子資訊技術與自動化專家。專長智慧化電子資訊高新技術農業應用研究。為發展我國農業工程國際合作和擴大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學庚,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家,長期從事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攻克滴灌技術大規模應用農機裝備難題。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硯耕,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體傳動與控制、液壓衝擊系統、材料學等,長期從事地表、井下、採礦鑿岩裝備的產品設計與開發。

曲久輝,環境工程專家,主要從事水質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深入開展水污染控制和水質安全保障的理論探索和技術創新,努力推動和實現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的系統結合,在飲用水水質的風險控制、除砷除氟、水處理電化學等方面取得成果。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天來,設施園藝專家。長期從事設施園藝教學與研究工作。參與研製出我國第一代節能日光溫室及其果菜生產技術體系,主持創建節能日光溫室設計理論與方法,奠定了我國北方寒區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發展的理論和技術基礎。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羅錫文,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業裝備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首創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體系,研製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和水田鐳射平地機居國際領先水準,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和拖拉機。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紹忠,農業水土工程科技專家。長期從事旱區農業節水與水資源研究,發展了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分傳輸理論與作物耗水計算方法,提出旱區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標與灌溉制度,建立了生態脆弱區流域尺度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與應用模式。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尤政,機械電子工程專家,在國內率先開展微納技術及其空間應用研究,在基於微納技術的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方面,研製了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微型化、高性能空間微系統並實現在軌應用。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過十四屆、十五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責任編輯 劉洋

應用防腐防護劑進行修補和加固,可大大延長混凝土的服役壽命且施工簡便,節約大量維修費用。

採訪中記者得知,如今混凝土防護劑已初步推廣,成功應用于齊河黃河大橋、菏澤東明黃河大橋等工程中,總銷售額近3000萬元。下一步院士與企業還將共同合作研究混凝土密封固化技術、自密實混凝土等專案,讓合作成果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晚報記者 趙瑞雪)

聞雪友:僅一年破解企業技術瓶頸

聞雪友是中國艦船燃氣輪機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艦船及工業燃氣輪機裝置的研究、設計工作,曾任我國首台航機艦改大功率燃氣輪機的技術負責人,後又負責我國首台第二代艦船燃氣輪機的研製工作。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見證、經歷了中國艦船燃氣輪機發展的主要過程,為我國海軍動力現代化作出貢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奬、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防科學技術獎等。

2016年9月,聞雪友院士與山東瑞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艦用燃機和航空發動機用高性能高溫合金純淨化冶煉技術”項目院士工作站,確定艦用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用高溫合金材料純淨化等科研攻關課題7項。目前,已研製成功新產品4個,申請發明專利4項,項目完成後預期可新增銷售收入6600萬元,利稅2400萬元。有效解決企業創新發展中的部分高端技術難題和瓶頸制約,加快帶動企業科技人員的成長,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晚報記者 趙瑞雪)

宋振騏:致力煤礦安全開採結碩果

宋振騏院士參觀企業生產現場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宋振騏,與我市兩家企業的合作均已結出碩果。作為我國實用礦山壓力理論學派的帶頭人,他50餘年來堅持深入煤礦生產第一線,足跡遍及山東、山西、陝西、寧夏、內蒙等產煤省市。

2011年,山東天晟機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與宋振騏院士研究團隊組建工作站。合作項目“煤礦複雜條件下的大采高液壓支架裝備研製”解決了支架的可靠性、穩定性問題,目前已在內蒙古巴彥高勒礦實現工業化應用。“無煤柱充填開採技術與裝備的研究及應用”專案,最大限度的控制瓦斯、衝擊地壓、水害等重大事故和環境災害,實現煤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目前已在淄礦集團唐口煤礦實現工業化應用,

2015年新材料論壇期間,另一家企業山東安益礦用設備有限公司與宋振騏院士初步對接,2016年正式成立院士工作站,開發智慧化瓦斯抽采系統、智慧化開採支護設備,實現煤炭高效綠色開採,達到高技術武裝、低成本運行、安全高效生產和開採資源損失最少的目的。“煤礦瓦斯智慧化安全抽采系統研發與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晚報記者趙瑞雪)

周遠:牽手創爾沃共推冷暖快發展

2016年周遠院士指導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研發

2017年5月,北京市財政局官方網站公佈順義區2017年“煤改電”行動政府採購專案“空氣源熱泵”中標結果,創爾沃公司名列其中,合同額約5000萬元。這是繼2016年8月份以後,創爾沃公司再次中標北京市“煤改電”政府採購專案。與格力、美的等國內知名品牌一道站在了空氣源熱泵發展的最高平臺。

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的研發成功取得市場認可,得益於創爾沃加大產學研的融合密度。2014年企業與中科院周遠院士就建立院士工作站達成了協議,2015年周遠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周遠院士是低溫工程、製冷技術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低溫工程和微、小型製冷技術研究。

合作期間,周遠院士在礦機空調、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等專案的開發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目前周遠院士指導研發的“代克熱泵”已在京、津、冀、魯等地迅速佔領市場,並以穩定、節能的良好使用效果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肯定。代克空氣太陽能熱泵的面世,帶來的是一次新能源的革命。

(晚報記者趙瑞雪)

蔣士成:新技術讓纖維織染人性化

蔣士成院士到企業考察

化纖工程設計與技術管理專家蔣士成,長期從事化工、化纖工程設計及技術開發、技術管理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與魯豐織染合作的項目,均與百姓衣著息息相關。

據悉,目前蔣士成院士與魯豐織染合作開展的三個項目包括: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開發及應用,縮短了染整加工流程,降低了染色生產成本,該產品研發成功後預計有1000萬米的訂單量,具有推廣價值;功能性聚酯纖維的開發及應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需求越來越趨向多樣化﹑個性化。不同功能性纖維應時產生,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功能性纖維產品具有持久的耐洗性,有效滿足人體穿著的舒適度,市場前景廣闊;親水易染超仿棉聚酯纖維與棉纖維混紡免燙麵料技術開發與應用,自2012年立項以來已經累計實現訂單生產5800多萬米,超仿棉聚酯/棉纖維混紡免燙麵料具有白度高、穿著舒適、手感柔軟、易打理、吸濕排汗等特點,緩解目前整個行業棉花供應不足問題,帶動行業不斷發展。

(晚報記者 趙瑞雪)

蹇錫高,有機高分子材料專家。長期從事有機高分子材料創新與產業化研究,先後完成國家重點攻關、軍工配套、“863”、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30余項。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從堦,化工分離專家。長期從事功能膜及工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一、十二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張生勇,精細化工專家,手性催化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從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30餘年。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八、十、十四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張鐵崗,安全技術及工程專家,長期在一線致力於煤礦工程、科研與安全技術工作。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十三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侯立安,環境工程專家。長期致力於環境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聞邦椿,工程機械專家。系統地研究和發展了振動學與機器學相結合的新科學“振動利用工程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參加第十二、十三、十五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韓布興,物理化學家。長期從事化學熱力學與綠色化學的交叉研究,重點圍繞一系列超臨界流體、離子液體等綠色溶劑體系化學熱力學及其應用研究。

周世寧,礦山瓦斯防治專家。長期從事礦井瓦斯防治科學研究工作,致力瓦斯流動理論、煤層瓦斯壓力和透氣係數等參數測定技術、實驗研究和應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文江,輕合金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先進鎂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把鎂與稀土相結合,開展系統研究,形成中國特色。參加第十三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汪懋華,農業工程-電子資訊技術與自動化專家。專長智慧化電子資訊高新技術農業應用研究。為發展我國農業工程國際合作和擴大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學庚,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家,長期從事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攻克滴灌技術大規模應用農機裝備難題。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硯耕,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體傳動與控制、液壓衝擊系統、材料學等,長期從事地表、井下、採礦鑿岩裝備的產品設計與開發。

曲久輝,環境工程專家,主要從事水質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深入開展水污染控制和水質安全保障的理論探索和技術創新,努力推動和實現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的系統結合,在飲用水水質的風險控制、除砷除氟、水處理電化學等方面取得成果。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天來,設施園藝專家。長期從事設施園藝教學與研究工作。參與研製出我國第一代節能日光溫室及其果菜生產技術體系,主持創建節能日光溫室設計理論與方法,奠定了我國北方寒區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發展的理論和技術基礎。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羅錫文,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業裝備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首創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體系,研製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和水田鐳射平地機居國際領先水準,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和拖拉機。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紹忠,農業水土工程科技專家。長期從事旱區農業節水與水資源研究,發展了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分傳輸理論與作物耗水計算方法,提出旱區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標與灌溉制度,建立了生態脆弱區流域尺度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與應用模式。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尤政,機械電子工程專家,在國內率先開展微納技術及其空間應用研究,在基於微納技術的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方面,研製了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微型化、高性能空間微系統並實現在軌應用。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過十四屆、十五屆新材料技術論壇。

責任編輯 劉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