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一線城市”引發爭論 專家:有中心城市也需有衛星城市

中新經緯用戶端9月13日電(黃昂瑾)“一、二、三線城市”對於廣大中國百姓而言並不陌生, 但除了北上廣深被大家公認為一線城市,

少有人能說清楚何是一線城市, 一、二、三線城市的界限又是什麼。 雖然上述問題仍未明確, 但並不影響學界開始新一輪的、有關“新一線城市”的討論。

有關“新一線城市”的說法, 至少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國際一流城市論壇——新一線城市研討會”, 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在主題演講中指出, 天津、杭州、成都和武漢具備成為一線城市的條件, 而南京、重慶、西安、蘇州和合肥有望成為准一線城市。

不過, 這一觀點卻引發了不少專家的質疑。 據媒體報導, 質疑聲首先聚焦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提法的科學性, 其次是我國是否應該增加所謂“一線城市”的數量。

對此, 管清友在接受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採訪時表示,

“嚴格來講, 學術上的確沒有‘一線城市’一說, 這是通俗的說法。 ”

此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告訴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 “一線城市”是民間的說法, 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一、二、三線城市如何劃分, 也沒有學術界權威的、統一標準的定義。 這一說法最早來自於房地產市場, 基於北上廣深的人口、經濟、政治、文化、房價等多重因素而自然形成了此種說法。 “雖然沒有官方、學界的定義, 但也成了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 ”

專家:有利於提升城鎮化率

與其說是學界對於“大城市”不同維度定義的的討論, 不如說是業內專家們對於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考量。

為何會出現關於“新一線城市”的討論?在管清友看來,

“參照國際經驗, 我們目前的大城市光有北上廣深是不夠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 2016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 徐洪才表示, 城鎮化進程必然導致人口高度集中,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也將不可回避地遵循這一規律, “在目前城鎮化率不到60%的背景下, 大家討論打造國家中心城市, 或者提升一些具備發展潛力的城市的層次, 屬客觀需要。 ”

據管清友分析, 北上廣深等第一層級城市各自的人口規模約2000萬。 如果增加到8個, 第一層級城市承載人口1.6億。 如果每個層級1.6億, 用6個層級可以承載約9.6億人口, 可以明顯提高中國的城鎮化率。

“不妨鼓勵一批城市成為中國的首位城市”, 管清友對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表示,

由於交通擁堵、環境破壞、房價過高等“大城市病”問題, 是否要繼續打造像北上廣深一樣的“一線城市”一直為學界所爭論。 不過在他看來, 增加首位城市, 可以提高城鎮化水準, 還將有助於打破現有“一線城市”的人才和資源壟斷, 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有中心城市, 也要有衛星城市”

“哪些城市有人流湧入, 那些城市群就被看好。 ”中國銀行家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近日在一場演講中表示, “資源的分配, 產業的聚集, 就業機會的增加, 以及資訊傳播更快, 雖然基於對大都市病的恐懼, 很多國家都市圈的發展, 都經歷過探索的過程, 但目前基本都回歸到大都市圈的路上。 ”

比如, 上世紀80年代, 日本也曾出於對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等的擔心,

提出過東京疏散計畫。 而如今, 絕大多數日本人仍聚集在大東京地區和大阪地區。

在管清友看來, 打造出新一批的像北上廣深一樣的大城市, 將有助於打破現有的四個“一線城市”的競爭優勢, 通過輻射效應, 以點帶面, 促進周邊區域發展。

同時, 他還對打造“一線城市”向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提出建議, 比如根據經濟、歷史、自然等因素對行政區劃作出調整, 為發展大城市預留空間;在戶籍制度、教育制度、醫療養老制度等方面作出安排;使交通、物流、能源等規劃向城市傾斜;加大金融力度支持等等。

針對“大城市病”, 管清友表示, 關鍵是要學會管理好“(特)大城市”。

徐洪才在接受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採訪時指出, 發展大城市,區位很重要。根據城市自身的特色,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產業特色等相結合,進行規劃。

“我國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實現了產城融合。”在徐洪才看來,梯次結構的城市規劃很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他認為,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差異化定位、發展和形成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差異定位,避免重複建設。

徐洪才對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表示,發展大城市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生產要素集中度,形成規模經濟效益。通過產業、人才、資訊、資金的集聚,提升經濟的層次,這符合經濟規律,但也需要多層次。他指出,“有中心城市,也要有衛星城市,衛星城市要在整體產業佈局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配合中心城市,實現協同發展”。(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發展大城市,區位很重要。根據城市自身的特色,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產業特色等相結合,進行規劃。

“我國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實現了產城融合。”在徐洪才看來,梯次結構的城市規劃很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他認為,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差異化定位、發展和形成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差異定位,避免重複建設。

徐洪才對中新經緯用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表示,發展大城市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生產要素集中度,形成規模經濟效益。通過產業、人才、資訊、資金的集聚,提升經濟的層次,這符合經濟規律,但也需要多層次。他指出,“有中心城市,也要有衛星城市,衛星城市要在整體產業佈局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配合中心城市,實現協同發展”。(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