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雨磨礪兩百載:海外華文媒體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9月11日, 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福州落幕。 來自五大洲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位元嘉賓齊聚一堂, 探討海外華文媒體的生存之道。

在海外, 海外華文媒體是海外華人們連接的紐帶, 發聲的管道, 和感受中國力量最直接的方式。 想知道最新的移民政策, 看華媒;想瞭解最近的華人活動, 看華媒;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想曝光, 找華媒…

至今, 海外華文媒體已經走過了兩百餘年的歷史。 這兩百餘年都發生了什麼?聽小新給你講一講~

回望歷史:薪火傳承兩百年

世界華文媒體誕生以後, 兩百多年間的發展道路曲折不平,

有高潮, 有挫折, 也有沉寂。

兩百年的砥礪前行

海外華文媒體在兩百年間經歷的四次大的歷史發展時期, 即辛亥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二戰結束以後、改革開放以後。

辛亥革命時期, 革命先驅在海內外所辦報紙達120家, 其中多數創辦於海外。 這些革命党報刊發表的大量言論, 喚醒海外華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 直接為華僑參加辛亥革命作輿論動員。 可以說, 沒有海外華僑, 沒有海外華文報刊, 就沒有中國的民族革命。

抗日戰爭時期, 在民族危亡面前, 海外出現辦報熱潮, 《救國時報》、《先鋒報》等大量抗日主張的報紙誕生, 還有記者親赴前線, 寫下抗戰見聞。 海外華文報刊形成了空前一致的民族輿論, 在宣傳抗日、聲援祖國、凝聚華僑等方面作用突出。

二戰結束以後, 海外華文媒體空前繁榮, 許多被停刊的報紙紛紛複辦, 同時又出現一些新創辦的報紙。

改革開放以後, 由於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 中國作為一股和平力量的崛起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各國共同發展, 世界各國對華文媒體多採取寬容、支持的政策, 甚至給予一定的經濟扶持。

《世界華文傳媒年鑒》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攝

中國因素關乎華媒興衰

同時, 中國國運關乎海外華文媒體的興衰。 中國自身的發展、變革乃至自身在變革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與成功, 對全球華文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

兩百多年來, 中國從晚清政府統治下任殖民者宰割的弱國, 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如今前所未有地走近國際舞臺中心, 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貧弱之時曾是“無聲之國”, 華人在海外是“無聲族群”。 如今中國走向富強, 要發聲、要擴音, 華文媒體有如大石壓住的小草, 破土而出, 擠石而長。

反過來, 華文媒體就像是矗立在海外的一面鏡子、一個舞臺,

折射和演繹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讓海外讀者感受中國的文化和時代變化, 成為最能“讀懂中國”的視角。

他們報導的重點自始至終都離不開中國新聞。 他們中的許多人, 以國際思維為中國注入新鮮血液, 以情感筆觸描繪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 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他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成為“絲路”理念、“絲路精神”的弘揚者和傳播者, 也是“絲路”建設、“絲路”聯通的參與者和記錄者, 讓共商、共建、共用的“絲路故事”傳之四海。

著眼現在:融合創新, 行在路上

近兩年, 全球範圍內的媒體融合趨勢愈加顯現。 在技術因素驅動下, 媒體融合從淺灘走向深水,

逐漸邁向“深度融合”階段。 與全球媒介的技術革新持續同步, 海外華文媒體在傳播介質、傳播形式、媒體業態等方面, 也已悄然變化。

以報業為例。 華文報在報紙基礎上, 構建出網站、微信、用戶端等協同格局。 新媒體從傳統媒體借力, 傳統媒體則通過新媒體吸引年輕受眾, 這種良性互動較成功的案例當屬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2015年到2016年, 該報紙的日發行量僅下跌了4%, 但電子報紙下載率大幅上揚。 總體核算, 《星洲日報》日發行總量由2015年的40萬份達到2016年的43萬份, 不減反增。

電視媒體也在積極轉型。 以製作當地新聞、訪談節目著稱的“美國中文電視”就是其中典型, 目前, 其已成為傳統電視+圖文網站+網路視頻的綜合體。

傳統媒體緊跟“潮流”, 後起之秀更銳不可當。

據統計,當前海外華文媒體之中,以網站、移動用戶端、社交媒體帳號為平臺的華文新媒體數量已突破4200家。本屆論壇,亦不乏義大利公眾微信號“華人談”主編、加拿大Ottawazine網創始人等以新媒體為起點的年輕華媒人身影。

然而,媒體融合不等於媒介融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新聞學院院長劉昶指出,媒介融合彙聚的是技術,而媒體融合講求的是技巧,“單一疊加”與“立體融合”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同時,海外華文媒體向融媒體方向發展切記盲目跟風。

在“高端論壇”環節上,《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向與會嘉賓表示,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各媒體自身也有差異,變革過程中,媒體如果沒有調整出適合自己的融媒體方案就急於隨波逐浪,可能將加速自我滅亡。

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展望未來:發展不停步,情長路更長

沒有一家華文媒體不關注著中國未來的發展。這不僅因為媒體報導新聞的“本能”,更因為,未來的中國發展與海外華文媒體的命運密切相關。

與中國未來發展同頻共振

自誕生起,海外華文媒體的興衰便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而放眼未來,中國國力日盛,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必將為海外華文媒體未來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另一方面,對海外華文媒體而言,中國不僅是民族情感所系的故土家園,同時也是源源不斷的新聞富礦。中國的深厚底蘊、發展變化等都向其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華文媒體聚焦中國發展,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其國際化的表述、獨特的視角成為了觀察中國的另一扇視窗。

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將持續發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增進瞭解、尋求合作發展機會。海外華文媒體具有融通中外的語言、文化和身份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作用不可替代。

正如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所言,“一帶一路”建設創造了巨大的新聞需求和讀者群,華文媒體遍佈世界各地,其新聞觸角廣泛延伸,在全面、客觀報導“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必有大作為,迎來發展機遇。

境內外華文媒體的“合縱連橫”

另一個可喜的趨勢也已“小荷露出尖尖角”。隨著新聞競爭愈加激烈,境內外華文媒體互聯互通,不斷開拓合作領域,漸成“合縱連橫”之勢。

在東南亞,原籍廣東、福建、浙江的華人數量眾多,當地華文媒體看到了這一機遇並積極行動。

2016年,《海絲商報》在福建南安創刊,並同步推出了《海絲商報·菲律賓版》,《石獅日報·菲律賓版》在馬尼拉創刊發行。來自南安、石獅兩大僑鄉的地方媒體與菲律賓華文報紙合作,為旅菲僑胞瞭解家鄉資訊提供新的平臺,讓家鄉的文化漂洋過海。

除華文媒體間的互動外,華文媒體與其他語種媒體的合作也推陳出新。在北美,美國一些報刊與中國媒體合作,不僅降低了營運成本,更提高了資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加拿大近年則成立了多個中文記者協會,組織中加媒體互訪交流,並代表華文媒體和其他族裔媒體展開交流。

華文媒體“合縱連橫”,不斷開拓合作領域,微觀而言,是為了壯大自己;宏觀而言,是為了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環境中,為華人發聲,為中國立言。

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在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對海外華文媒體來說,過去的兩百年,是砥礪前行的兩百年,是風雨兼程的兩百年,更是戮力擔當的兩百年。無數感人的故事和傳奇繪就了華媒發展史、華僑華人史乃至中華民族歷史的華彩篇章。

而未來,海外華文媒體將繼續堅守理想,抒發民族情懷,喚起民眾覺醒,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族裔和諧,維護世界和平;面對風雨和挑戰,走向更好的明天。

記者:周乾憲 、周欣嬡、冉文娟

編輯:周欣嬡、周陽

後起之秀更銳不可當。

據統計,當前海外華文媒體之中,以網站、移動用戶端、社交媒體帳號為平臺的華文新媒體數量已突破4200家。本屆論壇,亦不乏義大利公眾微信號“華人談”主編、加拿大Ottawazine網創始人等以新媒體為起點的年輕華媒人身影。

然而,媒體融合不等於媒介融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新聞學院院長劉昶指出,媒介融合彙聚的是技術,而媒體融合講求的是技巧,“單一疊加”與“立體融合”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同時,海外華文媒體向融媒體方向發展切記盲目跟風。

在“高端論壇”環節上,《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向與會嘉賓表示,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各媒體自身也有差異,變革過程中,媒體如果沒有調整出適合自己的融媒體方案就急於隨波逐浪,可能將加速自我滅亡。

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展望未來:發展不停步,情長路更長

沒有一家華文媒體不關注著中國未來的發展。這不僅因為媒體報導新聞的“本能”,更因為,未來的中國發展與海外華文媒體的命運密切相關。

與中國未來發展同頻共振

自誕生起,海外華文媒體的興衰便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而放眼未來,中國國力日盛,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必將為海外華文媒體未來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另一方面,對海外華文媒體而言,中國不僅是民族情感所系的故土家園,同時也是源源不斷的新聞富礦。中國的深厚底蘊、發展變化等都向其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華文媒體聚焦中國發展,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其國際化的表述、獨特的視角成為了觀察中國的另一扇視窗。

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將持續發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增進瞭解、尋求合作發展機會。海外華文媒體具有融通中外的語言、文化和身份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作用不可替代。

正如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所言,“一帶一路”建設創造了巨大的新聞需求和讀者群,華文媒體遍佈世界各地,其新聞觸角廣泛延伸,在全面、客觀報導“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必有大作為,迎來發展機遇。

境內外華文媒體的“合縱連橫”

另一個可喜的趨勢也已“小荷露出尖尖角”。隨著新聞競爭愈加激烈,境內外華文媒體互聯互通,不斷開拓合作領域,漸成“合縱連橫”之勢。

在東南亞,原籍廣東、福建、浙江的華人數量眾多,當地華文媒體看到了這一機遇並積極行動。

2016年,《海絲商報》在福建南安創刊,並同步推出了《海絲商報·菲律賓版》,《石獅日報·菲律賓版》在馬尼拉創刊發行。來自南安、石獅兩大僑鄉的地方媒體與菲律賓華文報紙合作,為旅菲僑胞瞭解家鄉資訊提供新的平臺,讓家鄉的文化漂洋過海。

除華文媒體間的互動外,華文媒體與其他語種媒體的合作也推陳出新。在北美,美國一些報刊與中國媒體合作,不僅降低了營運成本,更提高了資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加拿大近年則成立了多個中文記者協會,組織中加媒體互訪交流,並代表華文媒體和其他族裔媒體展開交流。

華文媒體“合縱連橫”,不斷開拓合作領域,微觀而言,是為了壯大自己;宏觀而言,是為了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環境中,為華人發聲,為中國立言。

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在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對海外華文媒體來說,過去的兩百年,是砥礪前行的兩百年,是風雨兼程的兩百年,更是戮力擔當的兩百年。無數感人的故事和傳奇繪就了華媒發展史、華僑華人史乃至中華民族歷史的華彩篇章。

而未來,海外華文媒體將繼續堅守理想,抒發民族情懷,喚起民眾覺醒,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族裔和諧,維護世界和平;面對風雨和挑戰,走向更好的明天。

記者:周乾憲 、周欣嬡、冉文娟

編輯:周欣嬡、周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