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飄落海外的《宋太祖蹴鞠圖》 慢慢歸國路

《宋太祖蹴鞠圖》

今年6月上旬,在日本佐賀縣的一家古美術店,見到一幅描繪我國古代蹴鞠場面的繪畫:畫家以白描的手法繪寫了六個人物,用筆細勁有力,線條頓挫有致,雄健飄逸,有草書行筆之意;人物神態刻畫生動,蹴鞠者競技之動勢,與圍觀者凝神之靜態,各呈一趣。

人物活動背景是一處宮苑:古松、芭蕉、細草及假山石,手法上寫中帶工,淡彩點染,與主題人物形象相映成暉。

此畫舊裱,畫心橫100釐米,縱74釐米,紙本設色,色彩部分脫落(注:其中以金粉尤劇)。 畫幅上半部左側有一則楷書題跋:“青巾黃袍者,宋太祖也;青巾衣紫者,是太宗也;居太宗下者,石守信也;對蹴鞠者,趙普也;巾垂于前者,党晉(進)也;年少衣青者,楚昭輔也。 桂仙淵定。 ”下鈐印章兩枚,一陽文,一陰文,陽文4字僅識“淵定”2字,陰文2字待識。

《宋太祖蹴鞠圖》楷書題識和落款

據題跋所示,此圖表現的內容,為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太宗趙光義、宰相趙普等大臣蹴鞠的場面。 畫面中六人,除宋代太祖、太宗外,趙普、石守信、党進、楚昭輔,都是宋朝開國功勳,中國歷史上的名人。 趙普(922—992),字則平,幽州薊(今北京城西南)人,是北宋初期傑出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

他從政50年,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 石守信(928—984)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開國將領。 五代後周時累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節度使,與趙匡胤結為異姓兄弟。 趙匡胤建宋後,任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 太平興國四年,隨宋太宗征遼。 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徙鎮陳州。 黨進(927—978),北宋名將。 朔州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早年曾為杜重威家奴,後漢年間從軍,後周時期累遷至鐵騎都虞侯。 北宋建立後,党進歷任鐵騎都校、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並遙領彰信軍節度使。 宋太宗繼位後,黨進出任忠武軍節度使。 太平興國三年(978),病逝,追贈侍中。 楚昭輔(911—979),字拱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北宋初年大將。
初隸趙匡胤麾下,以才幹著稱。 宋初,為軍器庫使,累遷樞密副使。 太宗太平興國初拜樞密使。 卒贈侍中,後加贈中書令。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 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是我國一種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宋代初年,蹴鞠也是流行的軍中之樂,是貴族和士卒都喜愛的活動。 在《宋史》的“禮志”和“樂志”中記載,凡是朝廷的盛大活動宴會,都有蹴鞠表演,南宋周密撰寫的《武林舊事》中記載,宋代除了官家(朝廷)有蹴鞠專業藝人之外,民間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藝人表演。 而在有宋一代,開展最為廣泛的則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動,陸遊《春晚感事》詩曾有這樣的描寫:“寒食梁州十萬家,蹴鞠秋千尚豪華。

因為這是一幅以帝王生活為素材創作的繪畫,容易引起世人的好奇和神秘感,從前人記述與現存畫跡看來,《宋太祖蹴鞠圖》創作,始于南宋大畫家蘇漢臣,當時便是一幅令世人矚目的名畫。 自宋、元以來,臨仿傳流,詩文吟詠,世代相襲,摹本頗多。 這些摹本,大多出自于歷代名家之手,雖系仿作,但在人物佈置、構圖、設色、風格上,都有自己的創造和特點。

文徵明–蹴鞠圖

南宋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原作今已不存,所幸,元代錢選、元代胡廷暉、明代文征明、清代黃慎的《宋太祖蹴鞠圖》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能夠大致瞭解到這件歷史名跡流傳、臨摹及再創作的過程。

錢選(元)《臨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

錢選(元)《臨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紙本設色,縱28.6釐米,橫56.3釐米。現藏上海博物館。原圖為宋代名畫家蘇漢臣所繪,作者在臨摹之後題字:“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表現出了對此畫仰慕已久的心情。錢選(1235—1299),字舜舉,浙江吳興人,宋末元初著名畫家。南宋理宗時期鄉貢進士,“吳興八俊”之一。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人物畫師法李公麟,風格古拙,筆墨工整且質樸天真。

文徵明(明)繪《蹴鞠圖》,臺北念聖樓藏,立軸,紙本,淡設色。文徵明(1470—1559)明代傑出的書畫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緻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采,獨步一時。

黃慎(清)繪《蹴鞠圖》

黃慎(清)《蹴鞠圖》,絹本設色,縱115.6釐米、橫125.3釐米。天津歷史博物館藏。黃慎(1687—1766),清代著名畫家,字恭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幼年家貧,後長期寓居揚州,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關於題跋者桂仙淵定。桂仙(1863—1931),日本著名的文人畫家,姓池田,號淵定。文久三年九月二日在伊勢國(三重縣)出生,本名勝次郎,父親是南宗國畫家雲樵夫。池田桂仙自幼就有很高的繪畫天賦,但他性格桀驁,不受傳統所束縛。由於看不慣學校的傳統教育,十七歲時,他從京都府研究繪畫學校退學,而後參加了日本南宗國畫協會,時論其“下筆類(王)石穀,略涉今趣”。晚年,他與渡辺公観、井口華秋、西井敬岳、林文塘等畫家,以自由創作為共同目的,創立了“日本自由畫壇”、日本南宗畫院和京都南畫壇,後人稱他為日本畫壇的“三元老”。池田桂仙與其父收藏有中國古代名家書畫多種,目前一些拍賣會出現的明清繪畫作品上,仍時見桂仙的題識或鈐有他的印章。

根據前人記述與現存畫跡看來,《宋太祖蹴鞠圖》,自元初以來便是一幅流傳有緒、摹本眾多的名畫,甚至在“漢文化圈”覆蓋的異國他鄉也有發現,如本文介紹的這一幅,便是不知何時流散到日本,並由日本近代著名文人畫家桂仙題寫了跋語,又在東瀛幾度易主,幾經重新裁割、裝裱,存留至今,可謂歷盡滄桑。

從本畫的內容與風格看,推測應該出自於我國元、明時期的一位畫家之手。但具體是什麼時期、哪位畫家?可惜今天在作品上已經看不到一點文字資訊了。目前看,應該有兩種可能:一是作品沒有題目和落款;二是作品題目和畫家落款在後來裝裱中被裁割掉了。

筆者傾向于第二種可能:細審此畫,感覺構圖上人物與景物的佈置不協調,背景局仄,畫面右側的蕉葉、山石,上部的樹冠,有殘缺感——明顯是裁割所至。據此可進一步推定:畫家在創作時,在畫卷右側的上部,原本題寫了題目和落款,只是後來在流傳、裝裱的過程中,不知什麼原因,被裁去了。

在日本這家古美術店,幾經努力,我們購獲了這幅原本屬於中國的古代繪畫。雖然,初步考證,現在還不能斷定這幅畫作的作者,但它寶貴的藝術價值和歷盡歲月風雨,“珠還合浦”終歸華夏的經歷,定會得到國人的珍愛和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與相關資料的發現,圍繞這件海外新見《宋太祖蹴鞠圖》的謎題,終會得解。

來源:收藏快報

文徵明–蹴鞠圖

南宋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原作今已不存,所幸,元代錢選、元代胡廷暉、明代文征明、清代黃慎的《宋太祖蹴鞠圖》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能夠大致瞭解到這件歷史名跡流傳、臨摹及再創作的過程。

錢選(元)《臨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

錢選(元)《臨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紙本設色,縱28.6釐米,橫56.3釐米。現藏上海博物館。原圖為宋代名畫家蘇漢臣所繪,作者在臨摹之後題字:“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表現出了對此畫仰慕已久的心情。錢選(1235—1299),字舜舉,浙江吳興人,宋末元初著名畫家。南宋理宗時期鄉貢進士,“吳興八俊”之一。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人物畫師法李公麟,風格古拙,筆墨工整且質樸天真。

文徵明(明)繪《蹴鞠圖》,臺北念聖樓藏,立軸,紙本,淡設色。文徵明(1470—1559)明代傑出的書畫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緻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采,獨步一時。

黃慎(清)繪《蹴鞠圖》

黃慎(清)《蹴鞠圖》,絹本設色,縱115.6釐米、橫125.3釐米。天津歷史博物館藏。黃慎(1687—1766),清代著名畫家,字恭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幼年家貧,後長期寓居揚州,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關於題跋者桂仙淵定。桂仙(1863—1931),日本著名的文人畫家,姓池田,號淵定。文久三年九月二日在伊勢國(三重縣)出生,本名勝次郎,父親是南宗國畫家雲樵夫。池田桂仙自幼就有很高的繪畫天賦,但他性格桀驁,不受傳統所束縛。由於看不慣學校的傳統教育,十七歲時,他從京都府研究繪畫學校退學,而後參加了日本南宗國畫協會,時論其“下筆類(王)石穀,略涉今趣”。晚年,他與渡辺公観、井口華秋、西井敬岳、林文塘等畫家,以自由創作為共同目的,創立了“日本自由畫壇”、日本南宗畫院和京都南畫壇,後人稱他為日本畫壇的“三元老”。池田桂仙與其父收藏有中國古代名家書畫多種,目前一些拍賣會出現的明清繪畫作品上,仍時見桂仙的題識或鈐有他的印章。

根據前人記述與現存畫跡看來,《宋太祖蹴鞠圖》,自元初以來便是一幅流傳有緒、摹本眾多的名畫,甚至在“漢文化圈”覆蓋的異國他鄉也有發現,如本文介紹的這一幅,便是不知何時流散到日本,並由日本近代著名文人畫家桂仙題寫了跋語,又在東瀛幾度易主,幾經重新裁割、裝裱,存留至今,可謂歷盡滄桑。

從本畫的內容與風格看,推測應該出自於我國元、明時期的一位畫家之手。但具體是什麼時期、哪位畫家?可惜今天在作品上已經看不到一點文字資訊了。目前看,應該有兩種可能:一是作品沒有題目和落款;二是作品題目和畫家落款在後來裝裱中被裁割掉了。

筆者傾向于第二種可能:細審此畫,感覺構圖上人物與景物的佈置不協調,背景局仄,畫面右側的蕉葉、山石,上部的樹冠,有殘缺感——明顯是裁割所至。據此可進一步推定:畫家在創作時,在畫卷右側的上部,原本題寫了題目和落款,只是後來在流傳、裝裱的過程中,不知什麼原因,被裁去了。

在日本這家古美術店,幾經努力,我們購獲了這幅原本屬於中國的古代繪畫。雖然,初步考證,現在還不能斷定這幅畫作的作者,但它寶貴的藝術價值和歷盡歲月風雨,“珠還合浦”終歸華夏的經歷,定會得到國人的珍愛和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與相關資料的發現,圍繞這件海外新見《宋太祖蹴鞠圖》的謎題,終會得解。

來源:收藏快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