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芙蓉樓 冰心玉壺照古今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沅江湯湯而去, 梅雨季節, 河中的水是渾黃的, 河面很寬闊, 站在岸邊, 水流看似不急, 其實蘊藏著極大的力量, 多少泥沙隨水流走, 多少泥沙沉入水底, 記錄著整條河的秘密。

芙蓉樓坐落在沅、潕水匯流之處的湖南洪江市黔陽古城, 是座清代風格的古典園林, 占地4250平方米。 整個園林, 築疊巧思、錯落有致, 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 據傳, 唐天寶七年(748年), 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即今洪江市黔城鎮)尉, 曾建芙蓉樓, 為飲酒賦詩、宴賓送客之地。 後來, 因戰亂頻繁, 舊址荒蕪, 于清嘉慶二十年重建。

紅的、粉的、紫的、白的木芙蓉花, 年年此時綻開笑容, 豔麗中有種淒涼, 站在枝頭上, 隨風搖動起送別的情緒。

今天, 園子裡熱鬧起來, 一群挎著相機的遊客, 撐著色彩各異的傘, 在園中的青石板路上漫步,

打破了園子的寂靜。

細雨不停地下, 天地都是濕漉漉的, 這種天氣, 最適宜送別, 最適宜表達內心的沉重。 想必當年, 也是這樣的煙雨, 江風很大, 吹起送別之人的衣襟獵獵響, 細雨落入眼中, 溢出滿目蒼涼和濃濃鄉情, 舟子蓑衣斗笠站在船上, 如黑色的雕塑, 江水流淌, 而舟空等。

攝影:張文俊

抬頭就看見芙蓉樓主樓上的楹聯:“樓上題詩, 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 冰殼如見故人心”。

冰心裝在玉壺裡, 超凡脫俗, 不染塵埃。 現實再艱難, 命運再艱辛, 也要保持一顆玲瓏心。 如此高潔的情懷, 讓人欽敬。

辛漸走了, 王昌齡手捧玉壺站在江邊千年, 那顆高潔的心與江水一同跳動。

我誦讀芙蓉樓上的另一幅對聯:天地大離亭千古浮生都是客, 芙蓉空絕色百年人事盡如花。

只要有人念出這對聯, 屋頂脊角獸的眼裡, 就會滾出淚珠, 可惜沒有人看見它流淚的樣子。 千年裡, 淚珠將階前的石塊洞穿;千年裡, 淚水匯入樓下奔流的沅江之中。 此時, 對聯上的每個字, 都抽動了我的內心。 這一刻, 我誦念這幅對聯, 離去後, 誰會再次將這幅對聯念起?是客都要離去, 是花都要凋謝。

脊角獸站在屋頂上,被綿綿的細雨淋濕,是唐朝的雨嗎?轉眼被呼呼的江風吹幹,是現代的風嗎?

脊角獸的眼光越過了連綿的群山,跨過了長江和黃河,看見了都城長安的繁華,達官貴人歌舞宴請,誰還能記起貶謫此地孤寂的王昌齡?看見了洛陽城裡牡丹盛開,牡丹芙蓉皆為花,黔城的芙蓉別有一番風情。

走過碑廊,細細欣賞。唐代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碑。宋代"四家米芾的“西山書院”碑。山谷道人黃庭堅的“選宅”詩碑。宋末元初書畫家趙孟頫的“前赤壁賦”字碑。嶽飛的“墨壯”碑。以及二百多方元、明、清、民國文人墨客的碑刻。碑刻上,字體或沉穩雄健、鐵筆銀鉤,或龍鳳飛舞、氣韻生動,真是集書法藝術之大成。

攝影:張文俊

繞樓而走,站在芙蓉池邊,水中睡蓮朵朵,紅的嬌,黃的豔,水面倒映著怪石上栽種的柑桔和石榴。相傳,明月朗照的夜晚,芙蓉仙子會在月夜吟詩弄簫,深情款款,思緒幽然,說不盡的離愁與相思。園子不大,花徑蜿蜒,樹木掩映,半月亭、聳翠樓、三角亭等,江南園林的建築,空間迂回,一步一景。忽而看見玉壺亭的翹簷,高挑在梧桐綠蔭間。

月兒圓了又缺,花兒開了又謝,江水枯了又盈,高樓建起又坍塌……

王昌齡高擎玉壺苦苦支撐,青苔沒上他的雙腿,藤蔓纏上他的雙臂,他成了千年不枯的樹,成了千年不朽的石。

攝影:張文俊

取景、擺造型、微笑,閃光燈如閃電刺痛了屋頂脊角獸的眼睛。人們在這裡觀望、欣賞、讚歎,心中滿是神往。

我一直高舉相機在拍攝:古樟濃密的樹葉間,伸出的一角翹簷;庭院中水池裡的一朵睡蓮;蓋滿青苔的園中小徑;天空下屋脊上那只龍形或魚形的脊角獸……

我能把整個芙蓉樓都裝進相機,帶回家去嗎?我能夠帶走千年前的故事嗎?我能夠帶走縈繞在此地千年,沒有流逝的一腔無奈和悲憤嗎?

脊角獸化成了一張照片,我拍到它的形,拍到它的神了嗎?

遊客們回到江邊集合,準備離去,說笑、呼喚、拍照,導遊舉著三角小旗清點人數,很忙亂的樣子。

我落在最後,腳步有些沉重,總覺得背後有一雙注視的眼睛。走出園門時,回頭看了一眼重新空寂的園子,發現樹蔭濃密處,有一位青衫長袖的書生背影,向林子的更深處踱去。

屋頂的脊角獸,其實是王昌齡頭上綰發的發簪,能夠感覺到一股浩然之氣沖天而上,化成彩虹直達雲端;能夠感覺到一種沉鬱而灑脫的情懷,注入地底,化成連綿的山脈。

走出芙蓉樓,經過江邊一座小土地廟。看兩岸青山蒼翠,山巒浸潤在白乳般的水霧中,眼前一片朦朧。山形線條起伏,如隱身的臥龍。

一隻小船穿過滿江煙雨,漸行漸遠,就要融入水天盡頭,戀戀不捨的脊角獸,站在屋簷上極目眺望。每每江中有船,總是它目送船隻遠去,騰飛欲往而又終於凝定不動,牽一縷留戀和懷想。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芙蓉樓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還提到了...

推薦景點:

洪江古商城 黔陽古城 芙蓉樓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林韻 更新:2017.09.14

脊角獸站在屋頂上,被綿綿的細雨淋濕,是唐朝的雨嗎?轉眼被呼呼的江風吹幹,是現代的風嗎?

脊角獸的眼光越過了連綿的群山,跨過了長江和黃河,看見了都城長安的繁華,達官貴人歌舞宴請,誰還能記起貶謫此地孤寂的王昌齡?看見了洛陽城裡牡丹盛開,牡丹芙蓉皆為花,黔城的芙蓉別有一番風情。

走過碑廊,細細欣賞。唐代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碑。宋代"四家米芾的“西山書院”碑。山谷道人黃庭堅的“選宅”詩碑。宋末元初書畫家趙孟頫的“前赤壁賦”字碑。嶽飛的“墨壯”碑。以及二百多方元、明、清、民國文人墨客的碑刻。碑刻上,字體或沉穩雄健、鐵筆銀鉤,或龍鳳飛舞、氣韻生動,真是集書法藝術之大成。

攝影:張文俊

繞樓而走,站在芙蓉池邊,水中睡蓮朵朵,紅的嬌,黃的豔,水面倒映著怪石上栽種的柑桔和石榴。相傳,明月朗照的夜晚,芙蓉仙子會在月夜吟詩弄簫,深情款款,思緒幽然,說不盡的離愁與相思。園子不大,花徑蜿蜒,樹木掩映,半月亭、聳翠樓、三角亭等,江南園林的建築,空間迂回,一步一景。忽而看見玉壺亭的翹簷,高挑在梧桐綠蔭間。

月兒圓了又缺,花兒開了又謝,江水枯了又盈,高樓建起又坍塌……

王昌齡高擎玉壺苦苦支撐,青苔沒上他的雙腿,藤蔓纏上他的雙臂,他成了千年不枯的樹,成了千年不朽的石。

攝影:張文俊

取景、擺造型、微笑,閃光燈如閃電刺痛了屋頂脊角獸的眼睛。人們在這裡觀望、欣賞、讚歎,心中滿是神往。

我一直高舉相機在拍攝:古樟濃密的樹葉間,伸出的一角翹簷;庭院中水池裡的一朵睡蓮;蓋滿青苔的園中小徑;天空下屋脊上那只龍形或魚形的脊角獸……

我能把整個芙蓉樓都裝進相機,帶回家去嗎?我能夠帶走千年前的故事嗎?我能夠帶走縈繞在此地千年,沒有流逝的一腔無奈和悲憤嗎?

脊角獸化成了一張照片,我拍到它的形,拍到它的神了嗎?

遊客們回到江邊集合,準備離去,說笑、呼喚、拍照,導遊舉著三角小旗清點人數,很忙亂的樣子。

我落在最後,腳步有些沉重,總覺得背後有一雙注視的眼睛。走出園門時,回頭看了一眼重新空寂的園子,發現樹蔭濃密處,有一位青衫長袖的書生背影,向林子的更深處踱去。

屋頂的脊角獸,其實是王昌齡頭上綰發的發簪,能夠感覺到一股浩然之氣沖天而上,化成彩虹直達雲端;能夠感覺到一種沉鬱而灑脫的情懷,注入地底,化成連綿的山脈。

走出芙蓉樓,經過江邊一座小土地廟。看兩岸青山蒼翠,山巒浸潤在白乳般的水霧中,眼前一片朦朧。山形線條起伏,如隱身的臥龍。

一隻小船穿過滿江煙雨,漸行漸遠,就要融入水天盡頭,戀戀不捨的脊角獸,站在屋簷上極目眺望。每每江中有船,總是它目送船隻遠去,騰飛欲往而又終於凝定不動,牽一縷留戀和懷想。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芙蓉樓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還提到了...

推薦景點:

洪江古商城 黔陽古城 芙蓉樓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林韻 更新:2017.09.1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