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劉俊傑|尋幽問禪雙峰山

為了洗卻心中鉛華, 覓得一份寧靜和清幽, 冬日, 應幾位同窗好友之約, 來到風景秀美的雙峰山。

雙峰山, 古稱黃梅山或破額山, 位於黃梅縣城西三十餘裡處, 故又名西山。

探幽之旅, 從造訪靈潤橋開始。

靈潤橋, 又稱花橋, 建於元朝至正年間, 供遊人香客避雨乘涼小憩之用。 站在橋上, 清風徐來, 心曠神怡。 駐足橋底, 碧玉流淌, 泉水叮咚。 歷代文人墨客, 莫不在此留下足跡。 唐朝詩人柳宗元當年遊歷此處, 詩興大發, 吟詩一首, 詩曰:“破額山前碧玉流, 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 ”書法家柳公權也揮毫潑墨, 魚狀石磯上題刻的“碧玉流”三個蒼勁大字, 至今還散發著淡淡的墨香。

走過靈潤橋, 就如同穿越了一條深邃的時光隧道, 唐風元韻在不同的段落依稀斑駁, 卻又揮之不去。

出橋, 往右行百余步, 便是禪宗祖庭, 四祖道場正覺寺。 寺初名幽居寺, 因位於雙峰山麓, 故又名雙峰寺, 由道信禪師創建于唐武德七年(西元624年)。 幹年古刹, 木魚聲聲, 梵音陣陣, 召引著參禪向佛的腳步。 殿堂樓閣, 層層疊疊, 古色古香, 演繹著定居傳法、農禪雙修的禪宗歷史。 殿宇前的那棵古柏, 參天入雲, 蒼翠挺拔, 見證著寺廟的興衰與滄桑。

它歷經千年, 飽經風霜卻榮辱不驚, 已把自己站成一尊佛的模樣。 那座香爐, 青煙繚繞, 香火不斷, 承載著多少善男信女的祈願和希望。 那尊寶鼎, 檀香盈袖, 禪韻悠悠, 容納著萬千慈悲與佛法。 踏進佛堂門檻的那一刻, 就那麼輕易地, 原諒了所有人, 放下了所有事。 無論雙手合十, 還是靜靜肅立, 心中妄念皆次第泯滅, 頓覺神清氣爽。

走出寺院的那一刻, 是入世, 還是出世?其實, 入世出世, 就在一念之間。 深得佛法要義, 才能領悟這種轉換的玄妙。 佛在殿堂, 禪居心房, 修行並不拘泥於場所和形式。 佛即人人, 人人即佛, 就看你有怎樣的境界和悟性。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儼然成為芸芸眾生最基本的修行準則。 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已成為善男信女們參禪禮佛的不二法門。 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 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 來做入世的事業, 是所有信眾當下最現實的功課。

出了寺院大門, 往右, 沿青石臺階拾級而上, 便是去往毗盧塔的路。 臺階沿山勢往上鋪展, 綿延數百級。

對於朝聖者來說, 每歇一步, 都會保持仰望的姿勢, 每進一尺, 就離禪之源頭更近一步。 這段膜拜之路, 說短也長, 說長也短, 就看你有著怎樣的心性與誠意。

驀然抬頭間, 毗盧塔就聳立在眼前。 塔內靜謐安祥, 禪機四伏。 在冬日暖陽投射的光影裡, 我似乎看到了道信禪師端坐其間談經說法的畫面。 環顧佛塔,深感莊嚴和古樸。這裡的每一塊青磚,都被烈火鍛燒過,被佛光沐浴過,被風雨洗禮過,以超凡脫俗的姿態疊加在一起,散發著濃濃的禪風與古韻。

毗盧塔後,還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而臺階的每一級,都書寫著傳奇的某個片斷。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往上走,每走一步,腦海中便會閃現四祖傳法于五祖的場景。臺階的盡頭,就是山巒之顛,顛峰之上便是傳法洞。就在這充滿傳奇色彩的傳法洞裡,五祖弘忍獲得真傳和衣缽,東山法門從此露出端倪。

走出傳法洞,往左,有一條小徑直通院門外。出得門來,便是入世。喧鬧與笑語迎面撲來,山路之上已是遊人如織。順著人流,轉過一道山梁,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到了蘆花庵。

蘆花庵,為四祖寺分院,是比丘尼修行場所。它左倚平川瀑布,右憑羅灣河,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有著別樣的靈動與秀美。殿堂層疊而上,錯落有致,與周邊山水渾然天成,相映成趣。在國內諸多叢林寺院中獨具一格,是不可多得的禪修之所。這裡,朝可聞空谷悠鐘,夜可睹明月禪影,身處白雲青嶂紅塵外,心居明月蘆花法界中。這裡,春來鳥語花香,夏季雲霧繚繞,秋日蘆花遍地,隆冬銀裝素裹。若是乍暖還寒之時,池中殘荷便以涅槃的姿勢,傲立在碧水中央,暗暗積蓄著重生的力量。而殿堂前的幾樹梅花也寂靜盛開,一夜之間綻放成蓮的模樣。

站在趙州亭前,掠過波光瀲灩的水面,遙望碧水青山之間的紅牆黛瓦,蘆花庵就象一株出水芙蓉,搖曳在紅塵最深處,不惹一絲塵埃。我靜靜地看著她,她靜靜地看著我,我們成了彼此眼中唯一的風景。不用說話,也十分美好。

出蘆花庵,走完趙州亭前的那段長堤,往上望,便是充滿傳奇色彩的觀音古寨。

觀音古寨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地勢十分險要。去往那裡,需爬完一段崎嶇不平的山路。剛上山的路比較陡,行至半山腰則較為平緩,再往上去,山勢又漸陡。繞過幾道山梁,青石壘成的古寨門便進入視野。寨門有兩道,一南一北,一前一後。南為“長壽門”,是前門;北為“拱宸門”,是後門。

過了兩道寨門,觀音寨就在眼前。

觀音寨的名字很有意思。既然是寨子,怎麼供奉著觀音?既然是道觀,為何又不見道人?這些問題後面,有著一個個至今仍被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傳說和故事。

相傳,西晉名道羅致福在此地建道觀,初名“鳳桑觀”,後因治癒晉惠帝頑疾有功,被禦封為“泰源觀”。可是,怎麼後來又改稱“觀音岩”了呢?這裡面又有一樁神奇的傳說。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85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恭迎觀音菩薩金像回日本供奉,取道巴蜀,沿江而下,途經尋陽,慕名朝拜四祖正覺寺。行至泰源觀附近,突遇狂風暴雨,情急之下,便將觀音菩薩金像護藏於觀中。數日後風停雨住,準備啟程時,才發現金像竟牢牢嵌入岩壁之中,任憑怎樣搬抬牽拉,亦紋絲不動。慧鍔無可奈何之下,忙向四祖寺方丈討教良策。方丈隨慧鍔進入道觀,見此情狀,也禁不住嘖嘖稱奇。沉思片刻之後,對道長和慧鍔說道:“既然此洞與觀音有緣,何不在此給菩薩安身?”於是,泰源觀從此就有了觀音菩薩金像。之後,泰源觀經過擴建,規模越來越大,來拜佛的人也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佛教活動的場所。因為這裡供奉著觀音菩薩,從此便改稱為“觀音岩”。

再後來,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王仙芝兵敗南下時,在此處築城建寨。後被曾元裕率領的官軍重重包圍,激戰數日,義軍死傷5萬余人,王仙芝在突圍中也不幸戰死。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後人習慣把此地稱為“觀音寨”。

立於寨前,耳畔響起一首熟悉的歌: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爭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荒城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

……

此歌正合此地此境。

抬頭凝視古洞門楣上的題刻,俯首觸摸帶著余溫的香爐,再遠望山崖上冰冷的岩石,不由得心生無限感慨。

出觀音寨,有兩條路。一條於寨前,可就此下山。一條於寨後,可繼續上山。若想探得雙峰山全貌,需選取後者。退回到兩道寨門之外,沿山脊向上走,景致變得越來越美。往山路左邊俯瞰,遠處山峰連綿起伏,層巒疊嶂,穀底阡陌縱橫,農舍散落其間,似有雞犬之聲隱約傳來,疑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越往大山深處走,就越清幽。此時雖聽不見鳥鳴,聞不到花香,但空氣格外清新,一路上也少不了尋幽者的驚呼與歡笑。山間樹木密密匝匝遮天蔽日,沿途荊棘密佈雜草叢生,縱然如此,也擋不住尋幽者前行的腳步。

越過一座又一座山巒,峰迴路轉處,松柏掩映間,兩道寨門映入眼簾。想必是到了當年雙峰寨的地盤吧!此處地勢甚為兇險,易守難攻,而寨門是通往頂峰的唯一通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寨門由幾塊青石條搭建而成,孤零零地立在崗巒之上。其中一側倚著兩塊岩石,大的在上,狀若蘑茹,小的在下,形如玉盤,渾然一體,巧奪天工,遠望猶如飛來之石。一陣山風吹來,寨門嗚嗚作響,那聲音裡分明透著無盡的蒼涼和落寞。枯黃的野草也在風中不停地招搖,好像要告訴人們發生在這裡的繁華往事。我想,這裡一定也有傳奇吧,只是它們被深深地塵封在歲月的長河裡,然後被人漸漸遺忘。

過了寨門,繼續往上攀爬,但聞耳邊山風呼嘯,只見周遭懸崖絕壁,腳邊萬丈深淵,竟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近了,近了,可以望見雙峰山的兩個峰尖了。那,便是我戰勝艱難險阻一定要到達的高度。腳下的步子越來越快,情緒也變得激動起來。我用力揮舞著開路的棍杖,一路披荊斬棘,一路奮勇攀登。

終於到達雙峰尖。這裡便是雙峰山的至高點,也是探幽攬勝的最佳位置。只見峰頂怪石嶙峋,形狀各異,有的似金龜探頭,有的似神龍回首,有的似玉樹臨風,有的似雄鷹振翅,真是幹姿百態,令人遐想。最特別的,當屬聳立在蘑菇石不遠處的一根石柱,只見它傲然屹立,直插雲天。頂部為圓形平臺,中間一條裂縫,似被刀砍劍劈,可謂鬼斧神工。凝視這塊石頭越久,心中冒出來的奇思妙想就越多,只是這些妙想不可言說,也不必言說。

站在雙峰山之巔,一覽眾山小。放眼遠望,崗巒起伏,壑深谷幽,雲蒸霞蔚。情不自禁臨風放歌,其喜洋洋,寵辱皆忘。駐足雙峰尖,多種景象盡收眼底,一邊是碧波蕩漾、漁舟點點的考田水庫,一邊是梵音繞梁、木魚聲傳的禪宗祖庭,一邊是雞鳴狗吠、炊煙嫋嫋的村莊,一邊是飽經風霜充滿傳奇的古寨。身在雙峰山,我的思緒在古今之間來回穿梭,靈魂也在出世與入世間輪回轉換。下得山來,我已身似菩提,心如明鏡。

有人說,雙峰山清幽秀麗,有小橋,有飛瀑,有奇石,濃縮了黃梅山水的精華;還有人說,雙峰山充滿底蘊,有寺廟,有道觀,有山寨,包容著異彩紛呈的各種文化。是啊!在這裡,你可以和山水耳語,可以與自己對話,可以遙想撲朔迷離的傳說,也可以在晨鐘暮鼓聲中靜靜感受一份禪意。

探幽雙峰山的路,很長很長。那其實是一條心路,且行且吟,且悟且珍惜。

在雙峰山遊走,是我的一次轉經。離開雙峰山,心中竟生出再來幾次的念頭。

作者簡介:劉俊傑,筆名心路行吟,文學攝影愛好者,縣作協會員。

執行主 編:魏鮮紅

主 編:曹錦軍

徵稿啟事

《大美黃梅》(暫定名) 新書出版預訂公告

3月1日起,曹錦軍圍爐繼2016年出版《穿越時空賞黃梅》一書後,再推力作《大美黃梅》(暫定名)一書,將對2015.7——2017.6期間的圍爐優秀作品進行編輯成冊。主要內容是湖北黃梅的厚重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美麗風光。體裁有散文、遊記、攝影、美術、書法、詩詞、楹聯等。版面為彩印,價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數2000本。作者有國家級作協會員、省市縣作協會員、文學博士、文學愛好者以及攝影家、美術家、書法家、詩詞楹聯會員。歡迎企業、商家、個人提供贊助。新書征訂已全面啟動!

支付寶:15072733961.請購書者一定要將自己的詳細地址、姓名、郵編、手機號碼以及交易截圖發到15072733961曹錦軍。或者在圍爐文章下面讚賞,詳細留言即可,謝謝!

環顧佛塔,深感莊嚴和古樸。這裡的每一塊青磚,都被烈火鍛燒過,被佛光沐浴過,被風雨洗禮過,以超凡脫俗的姿態疊加在一起,散發著濃濃的禪風與古韻。

毗盧塔後,還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而臺階的每一級,都書寫著傳奇的某個片斷。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往上走,每走一步,腦海中便會閃現四祖傳法于五祖的場景。臺階的盡頭,就是山巒之顛,顛峰之上便是傳法洞。就在這充滿傳奇色彩的傳法洞裡,五祖弘忍獲得真傳和衣缽,東山法門從此露出端倪。

走出傳法洞,往左,有一條小徑直通院門外。出得門來,便是入世。喧鬧與笑語迎面撲來,山路之上已是遊人如織。順著人流,轉過一道山梁,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到了蘆花庵。

蘆花庵,為四祖寺分院,是比丘尼修行場所。它左倚平川瀑布,右憑羅灣河,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有著別樣的靈動與秀美。殿堂層疊而上,錯落有致,與周邊山水渾然天成,相映成趣。在國內諸多叢林寺院中獨具一格,是不可多得的禪修之所。這裡,朝可聞空谷悠鐘,夜可睹明月禪影,身處白雲青嶂紅塵外,心居明月蘆花法界中。這裡,春來鳥語花香,夏季雲霧繚繞,秋日蘆花遍地,隆冬銀裝素裹。若是乍暖還寒之時,池中殘荷便以涅槃的姿勢,傲立在碧水中央,暗暗積蓄著重生的力量。而殿堂前的幾樹梅花也寂靜盛開,一夜之間綻放成蓮的模樣。

站在趙州亭前,掠過波光瀲灩的水面,遙望碧水青山之間的紅牆黛瓦,蘆花庵就象一株出水芙蓉,搖曳在紅塵最深處,不惹一絲塵埃。我靜靜地看著她,她靜靜地看著我,我們成了彼此眼中唯一的風景。不用說話,也十分美好。

出蘆花庵,走完趙州亭前的那段長堤,往上望,便是充滿傳奇色彩的觀音古寨。

觀音古寨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地勢十分險要。去往那裡,需爬完一段崎嶇不平的山路。剛上山的路比較陡,行至半山腰則較為平緩,再往上去,山勢又漸陡。繞過幾道山梁,青石壘成的古寨門便進入視野。寨門有兩道,一南一北,一前一後。南為“長壽門”,是前門;北為“拱宸門”,是後門。

過了兩道寨門,觀音寨就在眼前。

觀音寨的名字很有意思。既然是寨子,怎麼供奉著觀音?既然是道觀,為何又不見道人?這些問題後面,有著一個個至今仍被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傳說和故事。

相傳,西晉名道羅致福在此地建道觀,初名“鳳桑觀”,後因治癒晉惠帝頑疾有功,被禦封為“泰源觀”。可是,怎麼後來又改稱“觀音岩”了呢?這裡面又有一樁神奇的傳說。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85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恭迎觀音菩薩金像回日本供奉,取道巴蜀,沿江而下,途經尋陽,慕名朝拜四祖正覺寺。行至泰源觀附近,突遇狂風暴雨,情急之下,便將觀音菩薩金像護藏於觀中。數日後風停雨住,準備啟程時,才發現金像竟牢牢嵌入岩壁之中,任憑怎樣搬抬牽拉,亦紋絲不動。慧鍔無可奈何之下,忙向四祖寺方丈討教良策。方丈隨慧鍔進入道觀,見此情狀,也禁不住嘖嘖稱奇。沉思片刻之後,對道長和慧鍔說道:“既然此洞與觀音有緣,何不在此給菩薩安身?”於是,泰源觀從此就有了觀音菩薩金像。之後,泰源觀經過擴建,規模越來越大,來拜佛的人也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佛教活動的場所。因為這裡供奉著觀音菩薩,從此便改稱為“觀音岩”。

再後來,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王仙芝兵敗南下時,在此處築城建寨。後被曾元裕率領的官軍重重包圍,激戰數日,義軍死傷5萬余人,王仙芝在突圍中也不幸戰死。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後人習慣把此地稱為“觀音寨”。

立於寨前,耳畔響起一首熟悉的歌: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爭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荒城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

……

此歌正合此地此境。

抬頭凝視古洞門楣上的題刻,俯首觸摸帶著余溫的香爐,再遠望山崖上冰冷的岩石,不由得心生無限感慨。

出觀音寨,有兩條路。一條於寨前,可就此下山。一條於寨後,可繼續上山。若想探得雙峰山全貌,需選取後者。退回到兩道寨門之外,沿山脊向上走,景致變得越來越美。往山路左邊俯瞰,遠處山峰連綿起伏,層巒疊嶂,穀底阡陌縱橫,農舍散落其間,似有雞犬之聲隱約傳來,疑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越往大山深處走,就越清幽。此時雖聽不見鳥鳴,聞不到花香,但空氣格外清新,一路上也少不了尋幽者的驚呼與歡笑。山間樹木密密匝匝遮天蔽日,沿途荊棘密佈雜草叢生,縱然如此,也擋不住尋幽者前行的腳步。

越過一座又一座山巒,峰迴路轉處,松柏掩映間,兩道寨門映入眼簾。想必是到了當年雙峰寨的地盤吧!此處地勢甚為兇險,易守難攻,而寨門是通往頂峰的唯一通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寨門由幾塊青石條搭建而成,孤零零地立在崗巒之上。其中一側倚著兩塊岩石,大的在上,狀若蘑茹,小的在下,形如玉盤,渾然一體,巧奪天工,遠望猶如飛來之石。一陣山風吹來,寨門嗚嗚作響,那聲音裡分明透著無盡的蒼涼和落寞。枯黃的野草也在風中不停地招搖,好像要告訴人們發生在這裡的繁華往事。我想,這裡一定也有傳奇吧,只是它們被深深地塵封在歲月的長河裡,然後被人漸漸遺忘。

過了寨門,繼續往上攀爬,但聞耳邊山風呼嘯,只見周遭懸崖絕壁,腳邊萬丈深淵,竟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近了,近了,可以望見雙峰山的兩個峰尖了。那,便是我戰勝艱難險阻一定要到達的高度。腳下的步子越來越快,情緒也變得激動起來。我用力揮舞著開路的棍杖,一路披荊斬棘,一路奮勇攀登。

終於到達雙峰尖。這裡便是雙峰山的至高點,也是探幽攬勝的最佳位置。只見峰頂怪石嶙峋,形狀各異,有的似金龜探頭,有的似神龍回首,有的似玉樹臨風,有的似雄鷹振翅,真是幹姿百態,令人遐想。最特別的,當屬聳立在蘑菇石不遠處的一根石柱,只見它傲然屹立,直插雲天。頂部為圓形平臺,中間一條裂縫,似被刀砍劍劈,可謂鬼斧神工。凝視這塊石頭越久,心中冒出來的奇思妙想就越多,只是這些妙想不可言說,也不必言說。

站在雙峰山之巔,一覽眾山小。放眼遠望,崗巒起伏,壑深谷幽,雲蒸霞蔚。情不自禁臨風放歌,其喜洋洋,寵辱皆忘。駐足雙峰尖,多種景象盡收眼底,一邊是碧波蕩漾、漁舟點點的考田水庫,一邊是梵音繞梁、木魚聲傳的禪宗祖庭,一邊是雞鳴狗吠、炊煙嫋嫋的村莊,一邊是飽經風霜充滿傳奇的古寨。身在雙峰山,我的思緒在古今之間來回穿梭,靈魂也在出世與入世間輪回轉換。下得山來,我已身似菩提,心如明鏡。

有人說,雙峰山清幽秀麗,有小橋,有飛瀑,有奇石,濃縮了黃梅山水的精華;還有人說,雙峰山充滿底蘊,有寺廟,有道觀,有山寨,包容著異彩紛呈的各種文化。是啊!在這裡,你可以和山水耳語,可以與自己對話,可以遙想撲朔迷離的傳說,也可以在晨鐘暮鼓聲中靜靜感受一份禪意。

探幽雙峰山的路,很長很長。那其實是一條心路,且行且吟,且悟且珍惜。

在雙峰山遊走,是我的一次轉經。離開雙峰山,心中竟生出再來幾次的念頭。

作者簡介:劉俊傑,筆名心路行吟,文學攝影愛好者,縣作協會員。

執行主 編:魏鮮紅

主 編:曹錦軍

徵稿啟事

《大美黃梅》(暫定名) 新書出版預訂公告

3月1日起,曹錦軍圍爐繼2016年出版《穿越時空賞黃梅》一書後,再推力作《大美黃梅》(暫定名)一書,將對2015.7——2017.6期間的圍爐優秀作品進行編輯成冊。主要內容是湖北黃梅的厚重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美麗風光。體裁有散文、遊記、攝影、美術、書法、詩詞、楹聯等。版面為彩印,價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數2000本。作者有國家級作協會員、省市縣作協會員、文學博士、文學愛好者以及攝影家、美術家、書法家、詩詞楹聯會員。歡迎企業、商家、個人提供贊助。新書征訂已全面啟動!

支付寶:15072733961.請購書者一定要將自己的詳細地址、姓名、郵編、手機號碼以及交易截圖發到15072733961曹錦軍。或者在圍爐文章下面讚賞,詳細留言即可,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