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一個看似叛逆的孩子,在我眼中,都會有著耀眼的個性優點!

三年前, 我人還在美國, 正在攻讀諮詢心理學的碩士學位, 在美國公立學校的學生諮詢中心, 有過一段實習經歷。 那個時候, 我覺得自己就像玉米地的守望者, 陪伴這些曾經迷茫但赤誠的孩子們, 陪伴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 在北京某高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諮詢室裡, 每週, 我都會面對不少遇到心理困惑來向我諮詢的中學生。 每一個看似叛逆、回避、不願意上學的孩子, 在我眼中, 都會有著耀眼的個性優點, 也正因為此, 我非常熱愛與青少年有關的工作。 而走上這條道路的起點, 正是在三年前開啟的美國留學生涯中, 那段不同尋常的實習經歷。

2014年8月, 我出現在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的一所高中。 當時, 是我到美國讀諮詢心理學碩士的第一個學期。 在我入學後的第二天, 系主任便帶著同一屆的所有同學, 到林肯市東北地區的一所公立高中集合,

那裡就是我之後為期兩年的實習地點。 本文中接下來描述的內容, 僅能代表我在美國中部公立高中兩年不全面的接觸經歷, 可能並非美國高中的全部事實。

玉米地裡的守望者

好像生活在美劇裡

內布拉斯加是位於美國中部的一個農業大州,

隱含的意思就是, 一望無際的玉米地。 在第一次到美國之前, 我對內布拉斯加的全部瞭解就是, 《生活大爆炸》裡的Penny來自這個地方。 來到內布拉斯加之後, 在北京長大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希望的田野”, 半個小時開出城去, 無論去往哪個方向都需要八個小時車程才能見到另外一個像樣的城市—長達八小時車程的玉米地。

而內布拉斯加人則自稱為Huskers, 意為收玉米的人。 Huskers同樣非常自豪, 認為“沒有什麼地方會像內布拉斯加這樣(There is no place like Nebraska)”。

我所讀的專業, 是諮詢心理學。 這個專業, 要求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 有至少一年的實習經歷(600個小時以上), 也就是在專業心理學家的督導下做心理諮詢的經歷。

我的同學, 陸續申請到了退伍軍人醫院、監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職業諮詢中心、性侵及家暴庇護中心等地方, 而我被選中的地點, 是市內的兩所公立高中, 和9年級14—15歲的高一學生的工作。

乍一聽到自己接下來要面對的, 是14歲的美國小屁孩兒, 著實讓我心生畏懼了一陣兒。 整蠱老師, 吸食大麻, 會做一些瘋狂行為, 印象中的美國高中生, 正是這樣的一群青少年。 還好, 之後事實證明, 這些並不是全部的真相。

曾經, 我覺得自己好像玉米地裡的守望者, 陪伴這些曾經迷茫但赤誠的孩子們, 陪伴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

青少年一直被認為是諮詢領域中很困難的群體, 但也是讓諮詢師感到非常值得幫助的一群人。 青少年的世界有時很簡單,

你真心的關心接納他們, 他們幾乎就會坦誠相待。 他們的世界有時很複雜, 在面臨生活複雜狀況或是剛剛接觸到成年人世界中陌生的挑戰時, 他們很可能以衝動固執的情緒和逃避為風向標。 但在兩年之後, 當曾經脆弱無助的孩子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心中的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曾經害羞不自信的孩子在分別時告訴你她會一直記得你為她提供的支援和她與你工作期間收穫的成果, 這份工作就變得尤其有價 值。

美國的公立高中, 從外表看上去, 與一般高中並沒有什麼不同, 矗立在社區中的一個街區, 和大學一樣沒有圍欄。 進入主樓, 猶如走進了美劇裡的場景, 高且寬敞的走廊, 被漆成顏色明亮的黃色, 沒有國內高中教學樓裡嚴肅的氛圍。走廊兩邊都是落地櫥窗,裡面展覽著學生的作品或是參加某個活動的獎項。公告牆上貼著各類的獎學金、交流活動以及大學的宣傳資訊。

初到美國高中,校園裡的一個電視顯示幕吸引了我的注意。螢幕之上,每天都會公示一個類似某年級“本周之星”的學生,具體的評選標準,顯然不是以學習成績的絕對值來評定。每隔一周,螢幕上都會換不同的人。示範帶頭作用倒是走到哪裡都沒有變。

我工作所在的學生諮詢中心,由五個諮詢師組成,大致上每人負責一兩百個學生。學校諮詢師肩負的一個角色,是瞭解每個學生的近況,傾聽學生的煩惱,協調家裡的情況説明學生完成學業。除此之外,還要幫助學生選課,規劃未來的學業、職業生涯。

我在這所高中,並非學校的諮詢師,而是主管精神健康方向。我所在的項目,會為有輟學風險或其他有心理支援需求的新生提供幫助,工作的主要方向,則是通過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優勢,建立合理的目標(個人、學業、社交等)並且利用優勢實現目標。

內布拉斯加州

成熟?幼稚?

美國高中生的多面性

在與美國高中生工作之前,我對這個群體著實心存畏懼。國內的媒體,報導了太多關於美國高中生發生性行為、未成年懷孕、嘗試吸食毒品、加入團夥、半夜逃出家門等在我們看來“瘋狂”的行為。誠然這在美國高中是一部分現實,但這些瘋狂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也並不是只有這一面。

和國內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相似,他們也會有成為演員、歌星、籃球明星的夢想和“計畫”。他們也會因為好朋友跟另外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做了朋友而憤怒糾結。他們也不會願意聽家長或是老師的話。

有一點不同的是,我遇到過的這些孩子,曾經在家庭、學校裡受到虐待,生存在貧困線以下需要靠學校接濟,有的甚至帶著自己的寶寶上學,或是面對父母離異後沒有人願意照顧自己等複雜的生活情況。在北京這樣的成長環境中,我接觸到有類似生活境況同齡人的機會,幾乎沒有。

有朋友曾經跟我說過,美國高中生的心智成熟水準,跟中國的大學生差不多。對此,我感覺應該辯證看待。在與父母的關係上或是朋友間的關係上,他們與中國高中生的區別並不是很大。在學業成績方面,大部分中國高中生,會比美國高中生“成熟”、有策略得多。

在國內接觸到的中國高中生,絕大部分都對自己未來要經歷的高考或者其他考試非常清晰,對與考試相關的準備也非常瞭解。然而,因為被談論的太多了,中國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或者未來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美國學生則不然,他們很可能會因為不願意面對學習困難而選擇直接回避(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如果心足夠寬的話甚至可以不知道自己的成績,依舊活得自在。

但在另一個方面,美國高中生的成熟確實來得更早一些。除了報考大學之前必須上什麼課這樣的學業規劃之外,幾乎所有人都對一個問題比較明確,那就是“以後你想做什麼?”而在國內,中國的中學生、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面對這一問題,都不一定能馬上給出一個答案。

我遇到的每一個美國學生,幾乎都能立刻回答我,比如,“我想給人帶來快樂,我想做一個幽默大師”“我想做一個能夠助人的社會工作者”“我想去參加紅十字會去救助災民”。

這令我非常震驚。美國學生,對於職業的理解和規劃,可以從14歲就開始,而不是從高考填報志願之前才開始。更難得的是,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諮詢師或是老師的支持下,進一步探索興趣和能力,找到探索相關領域的資源。

觀察美國高中的過程中,我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發現:大部分美國學生在選擇自己想做的職業時,是從職業價值上入手的,比如給人帶來快樂或是助人。這或許是理想主義還未被抹殺,或者是這個環境允許個人堅持自己的職業期待。相比於“賺錢”或者因為與自己喜歡的行業矛盾從而“不清楚不知道”而言,這些14歲的孩子讓我看到了更豐富的職業選擇。

看到所選職業對其他人、對社會的益處,這樣的出發點,也往往能夠調動出個人的使命感。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往往熱情滿滿,或許,這便是動力來源之一。

俱樂部背後的社交需求

“比成績高幾分重要得多”

美國高中的另一個突出現象,當然是各種各樣的俱樂部。

在美國的導師曾經跟我說,在美國文化中,運動能力的重要性被過分強調了。誠然,運動在美國高中的確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著這個人的受歡迎度,甚至未來的收入。比如排球、橄欖球、籃球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當中都非常火爆。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運動隊並不是僅僅強調一個人的運動能力有多強,同時大部分人也不止於參加運動隊,而是各種各樣的團體。從我接觸的新生當中,我瞭解到,不乏有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希冀通過運動天分進入大學,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是為了培養領導力,但通過團體組織,我瞭解到,社交幾乎所有人都有的需求。

社交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簡直無法再強調,學會競爭、合作、解決人際間的衝突並且利用人際關係的優勢,在我看來絕對比成績高幾分重要得多。社交的另一個意義是尋找到能夠支持、肯定自己的人,以及接納包容自己的集體,這也是美國中學教育非常強調的歸屬感的塑造。

一個剛入學便被破格選入籃球隊的學生Kyle跟我描述了在運動隊訓練的辛苦,儘管他所在的籃球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每次他都會十分自豪地跟我講述哪天又要去打哪場比賽,我也會直接真誠地對他表達我也很為他感到驕傲。Kyle在運動隊的積極體驗讓他計畫未來成為職業運動員,他非常在乎團隊的榮譽,球隊也是他對自己有自信和希望的重要來源。教練也十分自然地成為對他來說關係重要的成年 人。

在美國的高中,有很多像Kyle這樣的運動隊裡的學生,他們都必須達到特定成績才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很多學生為了能夠參加下一次的比賽,為了留在賽場上而埋頭苦學,球隊教練就是他們學習動力的鼓舞者。

融入團體 探索前路

當我認識Alyssa的時候,她有幾門課都即將掛科。就像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樣,Alyssa一直跟我八卦她身邊的各類同學,並且似乎這個學校裡沒有一個她喜歡的人,總是把“我不在乎”掛在嘴邊。

一開始,這讓我很頭疼,乍一看這是一個看誰都不順眼的“中二少女”(編者注:指患有“中二病”的少女,中二病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過於自以為是的俗語”,這時候的少女會有一種類似“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是特別的存在,和那些愚蠢的凡人不一樣”的心理),希冀能夠讓她變得和藹可親簡直比登天還難,何況這也不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直到我覺得自己的耐心快被耗盡時,她偶然提到在小學時加入的天主教社區組織裡的一個學姐最近聯繫了她。

她開始講述這位學姐曾經給她和其他夥伴一起介紹了在中學的生活並且幫助組員解決問題。她提到小學時的團體裡,有一個孩子遇到了難事偷偷地哭,學姐把他帶到團體中,讓大家說一些可以安慰他的話,這讓她印象深刻。Alyssa說自己至今仍然在這個團體中,充當了當時學姐的角色,去瞭解其他人的近況和心事,並且試圖安慰和幫助他們。

自此,我對Alyssa的看法突然有了變化。在此之前,我一直將她定義為一個熱衷八卦的“中二青年”(她確實也愛八卦)。但現象的背後,是這個孩子其實更在乎的是能夠提供支援的關係,她渴望關心且能夠走進其他人的生活,而在剛入學時她遇到的困難是沒有一段穩定的新友情讓她感受到真誠,反而得到了很多的指責和背叛。

同時Alyssa在團體中的領導角色,幫助她在關係裡獲得更多的掌控感,也會讓她在自己非常在乎的人際關係方面收穫自我價值感。感到自己有價值、被喜歡和被在乎可以說是這群孩子順利度過高中的路 基。

在美國文化中,高中是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從高中以前的懵懂無知到“成年前”充滿競爭角逐和“勾心鬥角”。這群孩子一邊孤獨地時而漫不經心時而認真地探索自己是誰、未來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一邊仿佛一下子收到了叢林法則的召喚,摩拳擦掌,彼此之間是火藥和橄欖枝瞬息萬變。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人際關係對於青少年來說都很重要,有一些學生因為在學校感受到不被同學喜愛、被排擠而不願意上學甚至輟學。美國青少年之間的友誼,尤其是高中時期,非常的不穩定,能夠找到接納自己的人或是團體就變得非常重 要。

從有相同的愛好從而發展出彼此相互支持的友誼,對自己在其他領域的能力也變得充滿信心,對未來更有動力。而這些孩子所從屬的團體,如學校和社團組織,不止是未來豐富簡歷的條目,更是這些孩子找到自我價值得到他人肯定和支援的土 壤。

沒有國內高中教學樓裡嚴肅的氛圍。走廊兩邊都是落地櫥窗,裡面展覽著學生的作品或是參加某個活動的獎項。公告牆上貼著各類的獎學金、交流活動以及大學的宣傳資訊。

初到美國高中,校園裡的一個電視顯示幕吸引了我的注意。螢幕之上,每天都會公示一個類似某年級“本周之星”的學生,具體的評選標準,顯然不是以學習成績的絕對值來評定。每隔一周,螢幕上都會換不同的人。示範帶頭作用倒是走到哪裡都沒有變。

我工作所在的學生諮詢中心,由五個諮詢師組成,大致上每人負責一兩百個學生。學校諮詢師肩負的一個角色,是瞭解每個學生的近況,傾聽學生的煩惱,協調家裡的情況説明學生完成學業。除此之外,還要幫助學生選課,規劃未來的學業、職業生涯。

我在這所高中,並非學校的諮詢師,而是主管精神健康方向。我所在的項目,會為有輟學風險或其他有心理支援需求的新生提供幫助,工作的主要方向,則是通過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優勢,建立合理的目標(個人、學業、社交等)並且利用優勢實現目標。

內布拉斯加州

成熟?幼稚?

美國高中生的多面性

在與美國高中生工作之前,我對這個群體著實心存畏懼。國內的媒體,報導了太多關於美國高中生發生性行為、未成年懷孕、嘗試吸食毒品、加入團夥、半夜逃出家門等在我們看來“瘋狂”的行為。誠然這在美國高中是一部分現實,但這些瘋狂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也並不是只有這一面。

和國內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相似,他們也會有成為演員、歌星、籃球明星的夢想和“計畫”。他們也會因為好朋友跟另外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做了朋友而憤怒糾結。他們也不會願意聽家長或是老師的話。

有一點不同的是,我遇到過的這些孩子,曾經在家庭、學校裡受到虐待,生存在貧困線以下需要靠學校接濟,有的甚至帶著自己的寶寶上學,或是面對父母離異後沒有人願意照顧自己等複雜的生活情況。在北京這樣的成長環境中,我接觸到有類似生活境況同齡人的機會,幾乎沒有。

有朋友曾經跟我說過,美國高中生的心智成熟水準,跟中國的大學生差不多。對此,我感覺應該辯證看待。在與父母的關係上或是朋友間的關係上,他們與中國高中生的區別並不是很大。在學業成績方面,大部分中國高中生,會比美國高中生“成熟”、有策略得多。

在國內接觸到的中國高中生,絕大部分都對自己未來要經歷的高考或者其他考試非常清晰,對與考試相關的準備也非常瞭解。然而,因為被談論的太多了,中國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或者未來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美國學生則不然,他們很可能會因為不願意面對學習困難而選擇直接回避(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如果心足夠寬的話甚至可以不知道自己的成績,依舊活得自在。

但在另一個方面,美國高中生的成熟確實來得更早一些。除了報考大學之前必須上什麼課這樣的學業規劃之外,幾乎所有人都對一個問題比較明確,那就是“以後你想做什麼?”而在國內,中國的中學生、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面對這一問題,都不一定能馬上給出一個答案。

我遇到的每一個美國學生,幾乎都能立刻回答我,比如,“我想給人帶來快樂,我想做一個幽默大師”“我想做一個能夠助人的社會工作者”“我想去參加紅十字會去救助災民”。

這令我非常震驚。美國學生,對於職業的理解和規劃,可以從14歲就開始,而不是從高考填報志願之前才開始。更難得的是,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諮詢師或是老師的支持下,進一步探索興趣和能力,找到探索相關領域的資源。

觀察美國高中的過程中,我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發現:大部分美國學生在選擇自己想做的職業時,是從職業價值上入手的,比如給人帶來快樂或是助人。這或許是理想主義還未被抹殺,或者是這個環境允許個人堅持自己的職業期待。相比於“賺錢”或者因為與自己喜歡的行業矛盾從而“不清楚不知道”而言,這些14歲的孩子讓我看到了更豐富的職業選擇。

看到所選職業對其他人、對社會的益處,這樣的出發點,也往往能夠調動出個人的使命感。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往往熱情滿滿,或許,這便是動力來源之一。

俱樂部背後的社交需求

“比成績高幾分重要得多”

美國高中的另一個突出現象,當然是各種各樣的俱樂部。

在美國的導師曾經跟我說,在美國文化中,運動能力的重要性被過分強調了。誠然,運動在美國高中的確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著這個人的受歡迎度,甚至未來的收入。比如排球、橄欖球、籃球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當中都非常火爆。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運動隊並不是僅僅強調一個人的運動能力有多強,同時大部分人也不止於參加運動隊,而是各種各樣的團體。從我接觸的新生當中,我瞭解到,不乏有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希冀通過運動天分進入大學,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是為了培養領導力,但通過團體組織,我瞭解到,社交幾乎所有人都有的需求。

社交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簡直無法再強調,學會競爭、合作、解決人際間的衝突並且利用人際關係的優勢,在我看來絕對比成績高幾分重要得多。社交的另一個意義是尋找到能夠支持、肯定自己的人,以及接納包容自己的集體,這也是美國中學教育非常強調的歸屬感的塑造。

一個剛入學便被破格選入籃球隊的學生Kyle跟我描述了在運動隊訓練的辛苦,儘管他所在的籃球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每次他都會十分自豪地跟我講述哪天又要去打哪場比賽,我也會直接真誠地對他表達我也很為他感到驕傲。Kyle在運動隊的積極體驗讓他計畫未來成為職業運動員,他非常在乎團隊的榮譽,球隊也是他對自己有自信和希望的重要來源。教練也十分自然地成為對他來說關係重要的成年 人。

在美國的高中,有很多像Kyle這樣的運動隊裡的學生,他們都必須達到特定成績才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很多學生為了能夠參加下一次的比賽,為了留在賽場上而埋頭苦學,球隊教練就是他們學習動力的鼓舞者。

融入團體 探索前路

當我認識Alyssa的時候,她有幾門課都即將掛科。就像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樣,Alyssa一直跟我八卦她身邊的各類同學,並且似乎這個學校裡沒有一個她喜歡的人,總是把“我不在乎”掛在嘴邊。

一開始,這讓我很頭疼,乍一看這是一個看誰都不順眼的“中二少女”(編者注:指患有“中二病”的少女,中二病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過於自以為是的俗語”,這時候的少女會有一種類似“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是特別的存在,和那些愚蠢的凡人不一樣”的心理),希冀能夠讓她變得和藹可親簡直比登天還難,何況這也不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直到我覺得自己的耐心快被耗盡時,她偶然提到在小學時加入的天主教社區組織裡的一個學姐最近聯繫了她。

她開始講述這位學姐曾經給她和其他夥伴一起介紹了在中學的生活並且幫助組員解決問題。她提到小學時的團體裡,有一個孩子遇到了難事偷偷地哭,學姐把他帶到團體中,讓大家說一些可以安慰他的話,這讓她印象深刻。Alyssa說自己至今仍然在這個團體中,充當了當時學姐的角色,去瞭解其他人的近況和心事,並且試圖安慰和幫助他們。

自此,我對Alyssa的看法突然有了變化。在此之前,我一直將她定義為一個熱衷八卦的“中二青年”(她確實也愛八卦)。但現象的背後,是這個孩子其實更在乎的是能夠提供支援的關係,她渴望關心且能夠走進其他人的生活,而在剛入學時她遇到的困難是沒有一段穩定的新友情讓她感受到真誠,反而得到了很多的指責和背叛。

同時Alyssa在團體中的領導角色,幫助她在關係裡獲得更多的掌控感,也會讓她在自己非常在乎的人際關係方面收穫自我價值感。感到自己有價值、被喜歡和被在乎可以說是這群孩子順利度過高中的路 基。

在美國文化中,高中是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從高中以前的懵懂無知到“成年前”充滿競爭角逐和“勾心鬥角”。這群孩子一邊孤獨地時而漫不經心時而認真地探索自己是誰、未來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一邊仿佛一下子收到了叢林法則的召喚,摩拳擦掌,彼此之間是火藥和橄欖枝瞬息萬變。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人際關係對於青少年來說都很重要,有一些學生因為在學校感受到不被同學喜愛、被排擠而不願意上學甚至輟學。美國青少年之間的友誼,尤其是高中時期,非常的不穩定,能夠找到接納自己的人或是團體就變得非常重 要。

從有相同的愛好從而發展出彼此相互支持的友誼,對自己在其他領域的能力也變得充滿信心,對未來更有動力。而這些孩子所從屬的團體,如學校和社團組織,不止是未來豐富簡歷的條目,更是這些孩子找到自我價值得到他人肯定和支援的土 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