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攝影已死?!

Photo by Temoor Iqbal

好像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個論調了。

的確, 在現在這個時代再也找不到攝影當年的榮光。 拜互聯網和智慧手機的發展所賜,

攝影的門檻越來越低, 人們只要有一個可以拍照的設備就可以自稱為攝影師, 互聯網上蔓延的圖片垃圾使得攝影本身品質的整體性在下降。

照片拍的簡單明瞭別人會說這種片子算什麼我也能拍出來, 拍的艱澀難懂別人會說都看不懂也能配叫藝術?然後淨手焚香, 擺上鍵盤討伐之。

多數人都不明白, 他們其實並不是思想深刻並不是聰明絕頂並不是批評家並不是藝術家, 他們只是能上網罷了。

20 世紀是所有攝影類型的黃金年代, 在攝影設備還未普及化便捷化的時候, 所有的攝影類型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從 Josef Koudelka 到 Garry Winogrand, 這些先驅用他們的一幅幅精彩絕倫的作品告訴我們真正的攝影的關鍵並不在於設備,

它可以是微妙的, 細緻入微的觀察, 它可以是安靜的訴說。 而 Oskar Barnack 的偉大發明將攝影設備小型化, 使得攝影師們不再需要扛著笨重的器材去拍攝, 而是可以隨身攜帶著它們的 35mm 徠卡相機穿行於街頭巷尾, 去捕捉精彩的畫面, 去記錄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去抓住一個個難忘的歷史瞬間。

他們將這些瞬間記錄在膠片上, 雖然大部分被記錄的人都並不習慣於被拍攝, 但是也不會那麼容易的將其視為一種威脅或者對隱私的侵犯, 而是欣欣然的接受了這種影像的固定。 在互聯網並不發達的時代, 圖像以一種緩慢的速度傳播, 在雜誌上, 在展覽中, 在攝影書裡,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能出現在傳播途徑上的圖片都是被攝影師挑選過的照片,

是經過幾輪篩選的結果, 因此它們本身的素質是不會太差的。

而到了今天, 一切都不同了, 互聯網的發展, 科技的進步, 網路給了每個人獨立發表的空間和平臺, 智慧手機的發展使得相機無處不在。 可是這一切對於攝影來說卻好像帶來一個可怕的後果造就了大量的相似且無意義的影像。

Photo by Josef Koudelka

好像總感覺近幾年雖然看過的照片越來越多, 但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攝影大師卻越來越少, 說來說去還都是過去那些人。 好像再也沒有出現過可以讓世界都記住名字的攝影師。

但是這樣是否就能說明攝影已死了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攝影所帶來的那種儀式性的榮光早已不復存在, 而是被一種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們不會再為了拍攝一張全家福合影去照相館, 而是隨手掏出手機就能記錄下眼前的時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不值得再被記錄, 而是將會呈現更加多樣化的方式被定格。

Photo by Temoor Iqbal

到了 1950 年代, 75% 的美國家庭都擁有了自己的照相機, 1970 年代, 美國人每年會消耗掉 90 億張膠片, 而這裡面絕大部分只是簡單的家庭快照。

在 60 年代和 70 時代, 攝影的趨勢是搜尋世界的變化發展, 然後記錄下這種變革。 而在現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我們的日常早就被無窮無盡的碎片資訊所擠壓。 而在這種看似寧靜的時代,變革變得不再那麼顯著,情感的突出成了攝影師下一個追逐的目標。社會發展是如此的迅速,以至於我們經常會忽略了什麼是新的或者是令人興奮的,而那些失去的更加能夠奪人眼球。

70 年代開始,攝影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的理念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創造了一幅又一幅超現實畫面的攝影作品。而這種超現實的風潮,在數碼化剛剛普及之後又大行其道。

到了 90 年代,攝影朝向數碼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家開始使用電腦技術來構成影像,並且將軟體再造(不是後期調整,是完全再造)的影像說成是攝影,這讓人們覺得攝影行為本身越來越不重要。PS 仿佛成了一個魔咒,後期也在此時被附以了另一種意義廣受詬病。

這些虛構的影像開始隨著互聯網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在輿論導向和評論家們的引導下,成為了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被當做「藝術品」拍賣和吹噓。

正是這些浮誇成風,讓一些堅守傳統攝影的人沮喪,拋出了「攝影已死」的論調。

而紙媒的崩塌也導致了影像印刷的衰退,更是給了人們另一種「攝影已死」的假像。

Photo by Temoor Iqbal

當然,攝影只是記錄現實的一種媒介,雖然它看起來無比重要,但卻是最簡單且廉價的,你只需要不懈的努力,加上一點點運氣。攝影並不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大多數攝影師也並未接受過正統的攝影教育而是憑藉著興趣自學成才。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公平的發聲,用手中的器材,記錄自己的思想。

優秀的攝影作品仍然存在,並且數量較之過去只會多不會少。只是在現代社會每天通過私人的公共的途徑發表的圖片的龐大的基數前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優秀的攝影師依然存在,哪怕你從未聽說過他們,但是他們一定都在自己的領域不停的努力創造,他們遵循著自己的攝影理念而並不是關注社交網路上的關注者數量,以自己的方式在詮釋著自己的影像。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品有更深的共鳴。

每個時代都有好的攝影作品和壞的攝影作品,只是在過去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壞的作品你不一定能看到,而現在,你只是看到的太多了。

根據 CIPA 的統計資料,在過去的 2016 年,全世界的數碼相機的出貨量,包括單反無反以及緊湊型可擕式相機,一共才剛過 2,000 萬台。而帶有攝像頭的手機,則賣出了超過十五億台。

劃開你的手機,打開你的相冊,看看有多少可以被稱之為攝影的照片?可能大部分人手機裡最多的還是表情和截屏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圖片。

過度的圖片資訊碎片使得攝影本身喪失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儀式感。

每一種攝影形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在有些人看來,攝影早已不復存在,而對有些人來說,攝影之路才剛剛開始。

而在這種看似寧靜的時代,變革變得不再那麼顯著,情感的突出成了攝影師下一個追逐的目標。社會發展是如此的迅速,以至於我們經常會忽略了什麼是新的或者是令人興奮的,而那些失去的更加能夠奪人眼球。

70 年代開始,攝影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的理念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創造了一幅又一幅超現實畫面的攝影作品。而這種超現實的風潮,在數碼化剛剛普及之後又大行其道。

到了 90 年代,攝影朝向數碼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家開始使用電腦技術來構成影像,並且將軟體再造(不是後期調整,是完全再造)的影像說成是攝影,這讓人們覺得攝影行為本身越來越不重要。PS 仿佛成了一個魔咒,後期也在此時被附以了另一種意義廣受詬病。

這些虛構的影像開始隨著互聯網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在輿論導向和評論家們的引導下,成為了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被當做「藝術品」拍賣和吹噓。

正是這些浮誇成風,讓一些堅守傳統攝影的人沮喪,拋出了「攝影已死」的論調。

而紙媒的崩塌也導致了影像印刷的衰退,更是給了人們另一種「攝影已死」的假像。

Photo by Temoor Iqbal

當然,攝影只是記錄現實的一種媒介,雖然它看起來無比重要,但卻是最簡單且廉價的,你只需要不懈的努力,加上一點點運氣。攝影並不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大多數攝影師也並未接受過正統的攝影教育而是憑藉著興趣自學成才。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公平的發聲,用手中的器材,記錄自己的思想。

優秀的攝影作品仍然存在,並且數量較之過去只會多不會少。只是在現代社會每天通過私人的公共的途徑發表的圖片的龐大的基數前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優秀的攝影師依然存在,哪怕你從未聽說過他們,但是他們一定都在自己的領域不停的努力創造,他們遵循著自己的攝影理念而並不是關注社交網路上的關注者數量,以自己的方式在詮釋著自己的影像。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品有更深的共鳴。

每個時代都有好的攝影作品和壞的攝影作品,只是在過去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壞的作品你不一定能看到,而現在,你只是看到的太多了。

根據 CIPA 的統計資料,在過去的 2016 年,全世界的數碼相機的出貨量,包括單反無反以及緊湊型可擕式相機,一共才剛過 2,000 萬台。而帶有攝像頭的手機,則賣出了超過十五億台。

劃開你的手機,打開你的相冊,看看有多少可以被稱之為攝影的照片?可能大部分人手機裡最多的還是表情和截屏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圖片。

過度的圖片資訊碎片使得攝影本身喪失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儀式感。

每一種攝影形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在有些人看來,攝影早已不復存在,而對有些人來說,攝影之路才剛剛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