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九華,夜聽梆聲……

我的童年, 是在故鄉江南一個小城度過的。 不知為什麼, 直到現在, 幾十年過去了, 每一次閃想起它時, 總會幻聽到孩提時更深夜靜的清脆梆聲, 以及壓低了嗓門卻極具穿透力的“防火防盜, 家家平安”的吆喝聲。 梆聲送我漸入夢鄉, 梆聲伴我長大成人。 印象中的梆聲, 比抒情歌曲還要多情, 比甜言蜜語還要溫馨。

有天晚上, 好奇心促使我對這梆聲探個究竟。 於是, 陪著挑燈納鞋底的外婆, 一邊看小人書, 一邊等待著梆聲的響起。 燈花挑了一次又一次, 上下眼皮打了好幾次架, 終於等來了熟悉的梆聲。

我一下來了神兒,

趕緊跑到大門邊透過門縫瞪大雙眼使勁看。 空寂無人的夜街上冷冷清清, 一個白髮老人, 手電筒用繩子捆住斜背在腰間, 一手提著竹筒做成的梆子, 一手揮著木棒不緊不慢地敲打, 梆聲如空穀幽鳴般悅耳。 昏黃的路燈把他的身影投在石板路面上, 不一會兒就從我的視野中消失了, 只聽到漸漸遠去的梆聲和吆喝聲。

我跑回屋裡, 告訴外婆我的見聞。 外婆說:“他是個好人。 心地不善良, 是打不響這個梆子的。 ”

我記住了這個畫面, 更記住了外婆的話。 後來, 學校放寒假要求每個學生到街道居委會做件好事, 我二話沒說就自告奮勇地選擇“打更”。 居委會的大媽們和我的同學們都驚呆了——別人想的都是打掃街道、出壁報之類的事兒,

怎麼他這個小鬼頭卻想幹這個苦活呢?有兩個小夥伴懷著好奇心, 硬要與我做伴, 其中一位心靈手巧很快就用竹筒做成了梆子。 頭天晚上一試, 果然像模像樣, 只是那男低音我們三個人怎麼模仿都不像, 被居委會主任評價為“怪聲怪氣”。 第二天開始我們就改成了童音原聲, 三人輪流吆喝, 越喊越有勁, 因為他們都聽我講述過外婆的那句話, 敲響了梆子就證明我們是好人。

離開故鄉後, 從古城走進新城, 從小城鎮走進大城市, 求學、深造、工作, 就再也沒有聽到過梆聲了。 直到前幾年去九華山採訪夜宿九華街時, 才猛然于夢鄉聽到久違的梆聲。 待我斷定自己不是在做夢之後隨即翻身跳下床, 推開窗戶循聲望去,

看到濃濃月色浸泡著的山路上, 一個和尚身穿僧袍邊走邊敲著梆。 我陶醉在這畫面中, 兒時的記憶一下子湧上心頭。 想起白天在九華山公安局採訪, 聽說他們自建立消防科、成立僧尼消防隊之後, 平均每年要撲滅火警四五次, 消滅隱患十多處, 連年被評為防火先進單位的事蹟, 我想:這些佳績中應該也有這“梆聲”的一份功勞吧?

走筆至此, 忽見電視螢屏上出現了“火險等級”的字幕報告, 心中一喜:這不就是那“遠去的梆聲”的現代版麼?雖然螢屏裡沒有梆聲, 沒有吆喝聲, 但是, 透過那字幕, 我分明聽到了一聲聲男低音:防火防盜, 家家平安……

啊, 全民消防, 生命至上!不管是30年, 還是300年, 我都難忘那久違的梆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