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跨界集成創新:雷軍、小米與新型製造

作者:秦朔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28篇原創首發文章

9月11日, 小米舉行發佈會, 推出手機新品小米MIX2。 這是繼去年10月小米發佈全球首款全面屏概念手機——小米MIX後的再突破,

一是從概念機到規模量產, 二是全面屏觸發的這一輪競賽中, 中國公司站在了智慧手機潮流的最前沿。

小米MIX 2延續了MIX在設計方面的競爭力。 MIX曾獲手機行業十余項大獎, 其設計者、工業設計教父菲力浦·斯塔克說,

“小米MIX 2是我設計生涯的畢生巔峰”。 在設計這一中國企業相對的短板上, 小米顯示了高度敏感, 尊重設計師, 彰顯設計價值, 創新設計正成為小米的新動力。

但更重要的, MIX系列顯示了小米的勇氣和自信, 就是要重回智慧手機全球競爭的中心舞臺。

表面看, MIX是設計單點的突破, 但實質是小米在創新、品質和交付這三個環節埋頭發力、夯實基礎、有效改進供應鏈之後的新爆發。 MIX系列如同冰山浮出了水面, 水下系統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

小米第二季度出貨量超過2300萬台, 創造了公司史上最好記錄, 重返全球前五。

小米再次綻放, 引發了我對新型製造的一些思考。 結合對工業史和製造方式演變的觀察, 我認為小米模式值得更好地認識和挖掘, 它不僅是中國新型製造、新型工業化的一種有效模式, 而且很可能具備世界性的生產方式創新的意義。 在此, 希望與業界一起分享。

《國富論》的啟示:

製造業對中國為何如此重要?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 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 沒有強大的製造業, 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

這是《中國製造2025》的開篇文字。

人類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歷程, 始於英國工業革命, 蒸汽機用機械動力取代人力, 煤炭鋼鐵大規模使用, 機器大工業方式確立, 它使英國獲得了比其地域和人口規模大得多的影響力。

美國立國之初, 首任財長漢密爾頓1791年向國會提交著名的《關於製造業的報告》, 認為美國應該向英國經驗學習, 以製造業為優先。 這一思想的影響非常深遠。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指出, 製造業的完善依賴分工, 而分工程度受市場範圍支配。 從邏輯上, 中國很適合發展製造業,

因為中國“幅員是那麼廣大, 居民是那麼多, 氣候是各種各樣, 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 各省間的水運交通, 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 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 就夠支持很大的製造業, 並且容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 就面積而言, 中國的國內市場, 也許並不小於全歐洲各國的市場。 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 再加上世界其餘各地的國外市場, 那麼更廣大的國外貿易, 必能大大增加中國製造品, 大大改進其製造業的生產力。 如果這種國外貿易, 有大部分由中國經營, 則尤有這種結果。 通過更廣泛的航行, 中國人自會學得外國所用各種機械的使用術與建造術, 以及世界其他各國技術上、產業上其他各種改良。 ”

亞當·斯密不愧一代經濟學偉人!他240年前的上述論述,不僅洞察到中國發展製造業的條件(幅員+人口+交通+多樣性),而且提出了具體路徑(國內市場+國外市場+自主經營+學習外國先進技術)。

但當時中國製造業為何沒發展起來?

亞當·斯密講了兩個原因。一是“重農主義”,“中國的政策,就特別愛護農業。在歐洲,大部分地方的工匠的境遇優於農業勞動者,而在中國,據說農業勞動者的境遇卻優於技工。在中國,每個人都很想佔有若干土地,或是擁有所有權,或是租地。”

第二,中國人“不重視國外貿易”,“當俄國公使蘭傑來北京請求通商時,北京的官吏以慣常的口吻對他說,‘你們乞食般的貿易!’除了對日本,中國人很少或完全沒有由自己或用自己的船隻經營國外貿易。允許外國船隻出入的海港,亦不過一兩個。所以,在中國,國外貿易就被局限在狹窄的範圍,要是本國船隻或外國船隻能比較自由地經營國外貿易,這種範圍當然就會大得多。”

重農、重視土地,輕視貿易、禁錮國際貿易——讓中國發展製造業的先天優勢,後天統統失靈!

今天中國經濟的核心基礎,就是門類全、配套齊、融入全球市場並具備競爭能力的製造體系。大家天天都在談互聯網,電商賣的是什麼?就是中國製造!

如果放棄自己的根基和優勢,陷入虛擬化和資產投機的狂潮中,中國經濟必將雞飛蛋打,前功盡棄。

製造強國的啟示:

必須不斷創新生產方式

製造業如此重要,但全世界真正能成製造大國、製造強國的卻不多。

原因在於,製造業要發展好,需要具備多種資源條件(原材料、人力、扶持政策等),需要具有綜合配套環境(土地、交通、物流等),還要有多門類的、橫向和縱向易於聯繫的產業生態(零部件、上下游、關聯產業等)。但由於製造業產品是可貿易品,所以一旦某些國家建立了優勢——無論是品牌、技術、市場還是性價比——就會長期佔據領先地位。

中國是製造大國,在不少製造領域也有競爭優勢。但從高價值角度看,還不是製造強國。

最近看Interbrand去年10月發佈的“2016世界100個最佳品牌”,發現有15個國家的品牌進入,美國有52個。

按國別和製造業品牌這兩個標準看,美國還是世界製造業超級大國,在科技產品、消費產品、內容產品等方方面面都有一批全球一流品牌;

其次是德國和日本,堪稱世界製造業強國。

德國有10個品牌在100強內,其中7個是製造業(賓士、寶馬、大眾、保時捷、奧迪、西門子、愛迪達),另外3個是SAP、DHL和安聯。實體經濟立國,製造業立國,一目了然。日本也類似,6個名牌躋身100強,全是製造業(豐田、本田、佳能、日產、索尼、松下)。

再往後,法國、英國、韓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瑞典等等,也有一定製造業優勢,但基本是局部性的行業優勢,如法國的LV、愛馬仕、迪奧、歐萊雅有相似的文化基礎,韓國的優勢集中在汽車和電子產品。

通過分析也可看出,雖然中國製造還不夠強,少有世界級品牌,但中國和美國卻有很大相似性,就是內部市場規模巨大,能夠支撐幾乎所有產業門類的發展,假以時日,中國製造很有可能升級為 “世界級中國品牌+世界級製造能力” ,從而複製中國公司依靠規模優勢在Fortune500高歌猛進的局面。

如果聚焦在美國、德國和日本這三個全球性製造強國,會發現它們都曾在不同階段創造性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這是其長期競爭優勢的來源。

美國製造史上最重要的生產方式突破,是亨利·福特在紅河車廠創造的流水線模式,完善了連續作業流程,大規模批量生產單一品種,從而降低成本,讓汽車走進千家萬戶,美國也由此開始變成“車輪上的國家”。後起的通用汽車在和福特的競爭中,用差異化策略(多品種、多樣式)抗擊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從這一競爭中演化出兩種基本戰略: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由於依託大市場和文化話語權優勢,美國製造的一個優勢是特別善於創造新市場、創造標準、創造新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創造新品類和品牌。

德國是最具製造業氣質的國家,它讓人聯想到:高標準、高品質、高技術、嚴格的工藝保證;流程化、可測量、自動化、職業化、工具化、工業4.0;專注專精、精確主義、追求完美。19世紀曾是“劣質貨”的德國製造,今天是高品質的保證,假冒偽劣、糊弄應付、降低標準,這都和德國製造無緣。

日本製造比美國更精細,比德國更靈活,以優良性能和工匠精神著稱。日本製造對全球影響最大的兩個創新,一個是思想上的,即松下公司1932年提出的“自來水哲學”(企業的責任是把大眾需要的東西,變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以及由此建立的以大眾需要為導向、通過批量生產實現物資豐富、物美價廉的經營原則。而在具體生產方式上,豐田生產方式(TPS)從上世紀70年代末深刻影響了全球製造。TPS的關鍵原則包括:建立看板體系;強調即時存貨(JIT);標準作業徹底化;排除一切浪費和模糊;生產平衡化;等等。

單就製造環節和製造能力來說,中國通過引進消化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全球很多品牌都由中國製造。但是,要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品牌,成為製造強國,還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生產方式、製造模式的突破。這是中國企業的挑戰,也是重大機遇。

新型製造:

是否可能與符合可能?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來臨的時候,全球製造業進入了大變局和新常態。具體表現為四個特徵:

首先,在過去幾十年不斷深化的資本全球化影響下,大部分全球品牌都已經將製造環節外包,尤其是外包給設在中國的代工工廠。中國代工廠歷經多年錘煉,具備了一流生產能力,製造的東西有很高性價比。雖然品牌商獲取了“微笑曲線”兩邊的高收益,但代工廠不僅僅只是代工,還是一種不斷改進、精益求精、靈活回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體系。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在能力進化過程中,開始形成獨特專長(例如模具工藝)甚至技術專利(例如攝像頭的某些技術)。

其次,由於新興產業不斷出現,計算能力日新月異的提高,特別是隨著IT技術、材料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整個產業出現了重大創新的時間視窗。現在很多產品如智慧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超過當年“阿波羅飛船”的幾千幾萬倍。這又使整個產業、產品的分工更加複雜化、專業化和依賴社會化協作,因為誰都沒有能力通吃一切。製造產品的環節實際被拉長了、拓寬了,有更多合作方加入進來,大到晶片和作業系統供應商,小到電動馬達和外殼。產品創新,在相當程度上變成了開放式創新、合作創新、協力廠商創新。

再次,由於全球化和互聯網,新興消費者群體出現了,並且呈現出和以往非常不同的消費偏好和文化,舊的供給方式不適應了,新興消費者催生面向未來的新品類、新品牌、新消費。

最後,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和AI,“產品”本身在深刻變化,甚至可以說脫胎換骨。過去的產品更像一個“物”(thing),現在的產品更像一個“服務”的“過程”,從蘋果到微信都是如此。

蒸汽機時代造就了英國工業革命,電氣化、機械化時代造就了美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後起的日本通過全面品質管制把製造優勢提高到極致。今天,互聯網時代正影響一切,也為新型製造方式提供了時間視窗和巨大可能。

可以看到,中國竟然神奇地具備前述四個時代特徵的所有優勢:製造能力和配套能力,專業化分工的供應體系(再牛的供應商也不會輕視中國大市場),新產品供給的潛力,新模式探索的可能性。

因此,在這個時候,中國客觀上就有了一次創新21世紀世界製造方式的重大機會。這個機會,德國的汽車公司和日本的消費電子企業把握不了,不是它們不優秀,而是它們已經優秀到原有的路徑依賴過於強大,因此很難離開。同時,它們也沒有中國市場的規模和使用者交互、快速回饋所形成的累積效應。

美國是抓住甚至最早創出這個機會的(比如2007年開始的蘋果),但由於製造環節外包造成的普遍空心化,也由於美國市場上各種產品的總體水準很高,所以不需要在美國本土引爆一場新製造革命。

無論是先知先覺還是競爭逼迫抑或一連串偶然情況的疊加,小米抓住了這個巨大的機會,成功探索了新型製造的路徑,而且在市場上威力明顯。雖然現在還不能說已成正果,但其創新實踐讓人們看到了通過新型製造的創新、未來中國產生一批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的可能。這裡的重點是四個——

橫向跨界:小米是一個品牌,有核心產品和主導產品,但我們無法界定說小米就是某某類別的產品。它跨越手機、電視和諸多智慧製造產品,跨越製造與服務(互聯網、金融),跨越製造和零售。它是有靈魂、有核心、但軀體沒有固化的生長和綻放過程。而且,所有跨界之後,又都相互融合連接起來,所有產品和服務之間相互加強,疊加支持,滾成一個更大的世界。

縱向集成:小米通過構建高水準的創業團隊,依靠各自的專業優勢,在產品的各個核心環節與元件方面,通過社會化協作集成各種優質資源,創出產品。之所以不用“組合”而用“集成”,是因為集成代表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主動設計、主動規劃、超前創想的特質,而不是被動組裝。

原點創新:縱橫交叉的原點和支點,是巨大的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小米一整套新打法(雷軍把小米的“鐵人三項”理論,從“軟體+硬體+互聯網”升級為“硬體+新零售+互聯網”)背後的精髓,是雷軍基於獨特背景、經歷和個性而形成的企業家精神——做物美價廉的中國好產品,不斷挑戰自我,對技術和互聯網驅動的新商業高度敏感,以及自信自強、大膽試驗的行動力。

開放的中國製造才有遠大前程

小米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始終如一把產品放在第一位,做好產品,爆品驅動,不能讓平庸化產品組合進來,這會影響整個品牌體驗;要持續提升核心與關鍵技術能力,在核心科技研發上繼續突破,加強專利儲備,這樣才能為高品質鑄就更堅實的基石。

當我想到7年前,雷軍,這個沒有自己的工廠、沒有製造的經驗、沒有賣過一件中國製造的產品的中國互聯網老兵,毅然決然地以創新姿態進入製造領域,竟然在幾年裡開闢了那麼多新產品、新模式、新市場,生機勃勃,一掃傳統中國製造的教條與固化——縱然他也有過教訓,有過迷茫,但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舍我其誰的氣魄,這一不斷完善的商業世界觀和方法論,尤其是率先探索新型製造的飛躍與跨越,不正是中國走向製造強國所特別需要的嗎?

雷軍的集成式創新也是開放式創新,只要開放,在開放中學習,發現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超越自我,小米就將繼續給我們帶來驚喜。

中國市場與中國製造的魅力就在這裡:足夠大,足夠開放,足夠多樣,從工業化到資訊化到網路化到生態化多層疊加,動態變化。同時,中國有充分的基礎製造條件,讓一切嘗試都可以變成現實,並通過海量回饋,快速改進。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製造與新創品牌,中國很可能已經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神雕俠侶》中曾描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在全球商業和中國商業快速深刻變化的今天,誰能“不滯於物”,不刻舟求劍,而常懷初心,常懷童心,誰就能走得更遠,攀得更高。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亞當·斯密不愧一代經濟學偉人!他240年前的上述論述,不僅洞察到中國發展製造業的條件(幅員+人口+交通+多樣性),而且提出了具體路徑(國內市場+國外市場+自主經營+學習外國先進技術)。

但當時中國製造業為何沒發展起來?

亞當·斯密講了兩個原因。一是“重農主義”,“中國的政策,就特別愛護農業。在歐洲,大部分地方的工匠的境遇優於農業勞動者,而在中國,據說農業勞動者的境遇卻優於技工。在中國,每個人都很想佔有若干土地,或是擁有所有權,或是租地。”

第二,中國人“不重視國外貿易”,“當俄國公使蘭傑來北京請求通商時,北京的官吏以慣常的口吻對他說,‘你們乞食般的貿易!’除了對日本,中國人很少或完全沒有由自己或用自己的船隻經營國外貿易。允許外國船隻出入的海港,亦不過一兩個。所以,在中國,國外貿易就被局限在狹窄的範圍,要是本國船隻或外國船隻能比較自由地經營國外貿易,這種範圍當然就會大得多。”

重農、重視土地,輕視貿易、禁錮國際貿易——讓中國發展製造業的先天優勢,後天統統失靈!

今天中國經濟的核心基礎,就是門類全、配套齊、融入全球市場並具備競爭能力的製造體系。大家天天都在談互聯網,電商賣的是什麼?就是中國製造!

如果放棄自己的根基和優勢,陷入虛擬化和資產投機的狂潮中,中國經濟必將雞飛蛋打,前功盡棄。

製造強國的啟示:

必須不斷創新生產方式

製造業如此重要,但全世界真正能成製造大國、製造強國的卻不多。

原因在於,製造業要發展好,需要具備多種資源條件(原材料、人力、扶持政策等),需要具有綜合配套環境(土地、交通、物流等),還要有多門類的、橫向和縱向易於聯繫的產業生態(零部件、上下游、關聯產業等)。但由於製造業產品是可貿易品,所以一旦某些國家建立了優勢——無論是品牌、技術、市場還是性價比——就會長期佔據領先地位。

中國是製造大國,在不少製造領域也有競爭優勢。但從高價值角度看,還不是製造強國。

最近看Interbrand去年10月發佈的“2016世界100個最佳品牌”,發現有15個國家的品牌進入,美國有52個。

按國別和製造業品牌這兩個標準看,美國還是世界製造業超級大國,在科技產品、消費產品、內容產品等方方面面都有一批全球一流品牌;

其次是德國和日本,堪稱世界製造業強國。

德國有10個品牌在100強內,其中7個是製造業(賓士、寶馬、大眾、保時捷、奧迪、西門子、愛迪達),另外3個是SAP、DHL和安聯。實體經濟立國,製造業立國,一目了然。日本也類似,6個名牌躋身100強,全是製造業(豐田、本田、佳能、日產、索尼、松下)。

再往後,法國、英國、韓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瑞典等等,也有一定製造業優勢,但基本是局部性的行業優勢,如法國的LV、愛馬仕、迪奧、歐萊雅有相似的文化基礎,韓國的優勢集中在汽車和電子產品。

通過分析也可看出,雖然中國製造還不夠強,少有世界級品牌,但中國和美國卻有很大相似性,就是內部市場規模巨大,能夠支撐幾乎所有產業門類的發展,假以時日,中國製造很有可能升級為 “世界級中國品牌+世界級製造能力” ,從而複製中國公司依靠規模優勢在Fortune500高歌猛進的局面。

如果聚焦在美國、德國和日本這三個全球性製造強國,會發現它們都曾在不同階段創造性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這是其長期競爭優勢的來源。

美國製造史上最重要的生產方式突破,是亨利·福特在紅河車廠創造的流水線模式,完善了連續作業流程,大規模批量生產單一品種,從而降低成本,讓汽車走進千家萬戶,美國也由此開始變成“車輪上的國家”。後起的通用汽車在和福特的競爭中,用差異化策略(多品種、多樣式)抗擊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從這一競爭中演化出兩種基本戰略: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由於依託大市場和文化話語權優勢,美國製造的一個優勢是特別善於創造新市場、創造標準、創造新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創造新品類和品牌。

德國是最具製造業氣質的國家,它讓人聯想到:高標準、高品質、高技術、嚴格的工藝保證;流程化、可測量、自動化、職業化、工具化、工業4.0;專注專精、精確主義、追求完美。19世紀曾是“劣質貨”的德國製造,今天是高品質的保證,假冒偽劣、糊弄應付、降低標準,這都和德國製造無緣。

日本製造比美國更精細,比德國更靈活,以優良性能和工匠精神著稱。日本製造對全球影響最大的兩個創新,一個是思想上的,即松下公司1932年提出的“自來水哲學”(企業的責任是把大眾需要的東西,變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以及由此建立的以大眾需要為導向、通過批量生產實現物資豐富、物美價廉的經營原則。而在具體生產方式上,豐田生產方式(TPS)從上世紀70年代末深刻影響了全球製造。TPS的關鍵原則包括:建立看板體系;強調即時存貨(JIT);標準作業徹底化;排除一切浪費和模糊;生產平衡化;等等。

單就製造環節和製造能力來說,中國通過引進消化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全球很多品牌都由中國製造。但是,要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品牌,成為製造強國,還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生產方式、製造模式的突破。這是中國企業的挑戰,也是重大機遇。

新型製造:

是否可能與符合可能?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來臨的時候,全球製造業進入了大變局和新常態。具體表現為四個特徵:

首先,在過去幾十年不斷深化的資本全球化影響下,大部分全球品牌都已經將製造環節外包,尤其是外包給設在中國的代工工廠。中國代工廠歷經多年錘煉,具備了一流生產能力,製造的東西有很高性價比。雖然品牌商獲取了“微笑曲線”兩邊的高收益,但代工廠不僅僅只是代工,還是一種不斷改進、精益求精、靈活回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體系。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在能力進化過程中,開始形成獨特專長(例如模具工藝)甚至技術專利(例如攝像頭的某些技術)。

其次,由於新興產業不斷出現,計算能力日新月異的提高,特別是隨著IT技術、材料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整個產業出現了重大創新的時間視窗。現在很多產品如智慧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超過當年“阿波羅飛船”的幾千幾萬倍。這又使整個產業、產品的分工更加複雜化、專業化和依賴社會化協作,因為誰都沒有能力通吃一切。製造產品的環節實際被拉長了、拓寬了,有更多合作方加入進來,大到晶片和作業系統供應商,小到電動馬達和外殼。產品創新,在相當程度上變成了開放式創新、合作創新、協力廠商創新。

再次,由於全球化和互聯網,新興消費者群體出現了,並且呈現出和以往非常不同的消費偏好和文化,舊的供給方式不適應了,新興消費者催生面向未來的新品類、新品牌、新消費。

最後,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和AI,“產品”本身在深刻變化,甚至可以說脫胎換骨。過去的產品更像一個“物”(thing),現在的產品更像一個“服務”的“過程”,從蘋果到微信都是如此。

蒸汽機時代造就了英國工業革命,電氣化、機械化時代造就了美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後起的日本通過全面品質管制把製造優勢提高到極致。今天,互聯網時代正影響一切,也為新型製造方式提供了時間視窗和巨大可能。

可以看到,中國竟然神奇地具備前述四個時代特徵的所有優勢:製造能力和配套能力,專業化分工的供應體系(再牛的供應商也不會輕視中國大市場),新產品供給的潛力,新模式探索的可能性。

因此,在這個時候,中國客觀上就有了一次創新21世紀世界製造方式的重大機會。這個機會,德國的汽車公司和日本的消費電子企業把握不了,不是它們不優秀,而是它們已經優秀到原有的路徑依賴過於強大,因此很難離開。同時,它們也沒有中國市場的規模和使用者交互、快速回饋所形成的累積效應。

美國是抓住甚至最早創出這個機會的(比如2007年開始的蘋果),但由於製造環節外包造成的普遍空心化,也由於美國市場上各種產品的總體水準很高,所以不需要在美國本土引爆一場新製造革命。

無論是先知先覺還是競爭逼迫抑或一連串偶然情況的疊加,小米抓住了這個巨大的機會,成功探索了新型製造的路徑,而且在市場上威力明顯。雖然現在還不能說已成正果,但其創新實踐讓人們看到了通過新型製造的創新、未來中國產生一批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的可能。這裡的重點是四個——

橫向跨界:小米是一個品牌,有核心產品和主導產品,但我們無法界定說小米就是某某類別的產品。它跨越手機、電視和諸多智慧製造產品,跨越製造與服務(互聯網、金融),跨越製造和零售。它是有靈魂、有核心、但軀體沒有固化的生長和綻放過程。而且,所有跨界之後,又都相互融合連接起來,所有產品和服務之間相互加強,疊加支持,滾成一個更大的世界。

縱向集成:小米通過構建高水準的創業團隊,依靠各自的專業優勢,在產品的各個核心環節與元件方面,通過社會化協作集成各種優質資源,創出產品。之所以不用“組合”而用“集成”,是因為集成代表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主動設計、主動規劃、超前創想的特質,而不是被動組裝。

原點創新:縱橫交叉的原點和支點,是巨大的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小米一整套新打法(雷軍把小米的“鐵人三項”理論,從“軟體+硬體+互聯網”升級為“硬體+新零售+互聯網”)背後的精髓,是雷軍基於獨特背景、經歷和個性而形成的企業家精神——做物美價廉的中國好產品,不斷挑戰自我,對技術和互聯網驅動的新商業高度敏感,以及自信自強、大膽試驗的行動力。

開放的中國製造才有遠大前程

小米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始終如一把產品放在第一位,做好產品,爆品驅動,不能讓平庸化產品組合進來,這會影響整個品牌體驗;要持續提升核心與關鍵技術能力,在核心科技研發上繼續突破,加強專利儲備,這樣才能為高品質鑄就更堅實的基石。

當我想到7年前,雷軍,這個沒有自己的工廠、沒有製造的經驗、沒有賣過一件中國製造的產品的中國互聯網老兵,毅然決然地以創新姿態進入製造領域,竟然在幾年裡開闢了那麼多新產品、新模式、新市場,生機勃勃,一掃傳統中國製造的教條與固化——縱然他也有過教訓,有過迷茫,但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舍我其誰的氣魄,這一不斷完善的商業世界觀和方法論,尤其是率先探索新型製造的飛躍與跨越,不正是中國走向製造強國所特別需要的嗎?

雷軍的集成式創新也是開放式創新,只要開放,在開放中學習,發現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超越自我,小米就將繼續給我們帶來驚喜。

中國市場與中國製造的魅力就在這裡:足夠大,足夠開放,足夠多樣,從工業化到資訊化到網路化到生態化多層疊加,動態變化。同時,中國有充分的基礎製造條件,讓一切嘗試都可以變成現實,並通過海量回饋,快速改進。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製造與新創品牌,中國很可能已經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神雕俠侶》中曾描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在全球商業和中國商業快速深刻變化的今天,誰能“不滯於物”,不刻舟求劍,而常懷初心,常懷童心,誰就能走得更遠,攀得更高。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