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丨可讀

老子說, 萬物生於靜而歸於靜,

靜, 自古為人所推崇,

不僅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

更是一種境界。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這樣的表達: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晚清著名政治家、兩任帝師的翁同龢在一幅對聯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每臨大事有靜氣, 不信今時無古賢。

那寧靜為何能致遠?平心靜氣能給來怎樣的改變?下面三個故事也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寧靜, 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 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 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 只有一班文官, 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 諸葛亮“乃披鶴氅, 戴綸巾, 手搖羽扇, 引二小童攜琴一張, 於城上敵樓前,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 高聲昂曲。 , 焚香操琴, 高聲昂曲。 ”藉以退敵。

雖是小說家言,

也足以給我們帶來深刻思考。 諸葛亮面對危機, 卻焚香操琴, 沒有慌張。 他安然自若而平靜, 迅速判斷出對方主帥司馬懿對自己的高估與不敢輕視, 上演了一出化險為夷的好戲。

我們沒有諸葛亮的智慧, 但卻要有面對麻煩的靜心。 “致虛極, 守靜篤”, “守靜”是為了恢復心靈的清明 , 安靜下來, 梳理出最重要, 也就是最根本的問題, 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不靜心, 只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忙亂當中。

寧靜, 是遊刃有餘的境界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淝水之戰中謝安的記載。 謝安和客人下圍棋, 等待自己十萬軍隊與前秦七十萬軍隊作戰的消息。 一會兒他的侄子謝玄從淝水戰場上派出的信使到了, 他“看書竟, 默然無言”, 又慢慢下棋。 客人問他戰場上的勝敗情況, 謝安回答說:“小兒輩大破賊。 ”說話時的神色、舉動和平時沒有兩樣。

謝安在淝水之戰前, 曾與主帥謝玄反復謀劃, 分析雙方的優勢劣勢, 他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 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

這既穩定了人心, 又對局面完全掌控。

常有人說,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現實的骨感是因為朝目標前進的過程中, 偏離了既定的軌道, 到最後變成了無力掌控。 如果內心不安靜, 怎麼會抽絲剝繭尋找本質, 又怎會考慮各種的可能?平心靜氣處理好小事, 面對大事就不至於慌亂;平心靜氣全方位的分析, 才能掌控局面, 按照自己的計畫前行。

寧靜, 是寵辱不驚的心胸

漢代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則記載, 楚莊王大宴群臣, 一直喝到日落西山點上蠟燭, 忽然大風, 將屋內蠟燭全部吹滅。 此時一名武將乘燈滅之際, 拉扯楚莊王妃子的衣服。 妃子折斷了那位武將的帽纓, 然後說將蠟燭點上, 看誰的帽纓折斷了。 楚莊王卻說, “今日與寡人飲, 不絕冠纓者不懽。 ”要大家全都把帽纓折斷繼續喝酒。 後來, 在一次生命危機關頭, 就是那位失禮的武將, 拼著性命救出了楚莊王。

楚莊王的忍讓原諒, 來自於他在混亂情況下的安靜, 所以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掌控住了局面, 所以他不僅化解紛爭, 還贏取了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如果忙亂應對,沒有方寸,只會火上澆油,使問題激化。《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當眾人都在紛亂中時,安靜往往能讓人快刀斬亂麻,平息紛爭,化解矛盾。

任何的社會都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會生活在一定的麻煩之中,這常常會給我們帶來緊張和壓力。情況越是危急,事情越是麻煩,就越需要“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凝神,做到舉重若輕。

更多

還贏取了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如果忙亂應對,沒有方寸,只會火上澆油,使問題激化。《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當眾人都在紛亂中時,安靜往往能讓人快刀斬亂麻,平息紛爭,化解矛盾。

任何的社會都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會生活在一定的麻煩之中,這常常會給我們帶來緊張和壓力。情況越是危急,事情越是麻煩,就越需要“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凝神,做到舉重若輕。

更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