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文|你所經歷的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白露已過, 秋分將近。 雨後的城市街道多了幾分蕭索冷清的味道。

每天晚上7點鐘左右, 還在一邊吃飯一邊刷劇的我都會聽到隔壁房間“窸窸窣窣”的聲音。

大約10分鐘之後, 傳來了關門聲, 對面房間的室友阿珊又出去跑步了。

阿珊是今年6月份剛剛搬來和我們一起合租的姑娘, 她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夜跑。

阿珊晚上回家後從來都是收拾收拾東西, 便扭頭出門跑步, 很少和我們幾個姑娘一起八卦、聊天、聚餐。 三個月以來沒見過幾次面, 她和我們之間也逐漸變得陌生起來。

不過我睡得晚, 總是會在刷牙的時候遇到阿珊,

順便和她聊聊天。

在聊天中, 我得知阿珊的夜跑習慣已經保持了6年, 6年中, 阿珊身邊有無數朋友想和她一起跑步, 又因為各種原因放棄, 最後阿珊乾脆選擇一個人跑。

一個人的奔跑充滿自由, 卻也充滿孤獨。

我曾問過阿珊, 孤軍奮戰, 要是我定會早早放棄, 可為何你還會有這麼充足的動力呢?

阿珊告訴我,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要堅持的事情, 要麼是因為責任, 要麼是因為愛好。 做這種事情, 即便是無人陪伴, 無人喝彩, 也想要堅持下去。 阿珊還說, 跑步就是她最大的愛好, 她的最終目標其實是半程馬拉松!

像阿珊這樣的人, 我曾遇到過很多, 他們雖然看起來很孤獨, 但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

有拒絕了小姐妹的八卦時間,

獨自在臥室練口語的女孩, 也有不參與室友的“農藥五黑”, 獨自在陽臺練吉他的男孩。 他們拒絕融進底色相同的人群中, 而是選擇為了自己的小小目標孤軍奮鬥。

選擇孤獨, 仿佛開啟了一場沒有隊友的戰役, 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 但孤獨過後, 我看到的是阿珊健康挺拔的身體, 女孩突飛猛進的雅思成績、男孩驚為天人的吉他演奏水準, 還有從他們三人的神態中透出的堅定和自信。

這是他們挨過了孤獨的獎勵。

很多時候, 孤獨的狀態被視為一種困境。

身處孤獨, 便代表身邊無人與你同行——寂寞時沒人陪伴;歡樂時沒人分享;傷心時沒人安慰;呼喊的再大力, 都聽不到一點兒回音, 仿佛活在一隻巨大的真空罩子裡。

但有的時候, 這種真空卻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它能幫你隔絕來自外部的環境干擾, 讓你重新睜開審視自己的眼睛。

有個小男孩, 生在戰爭時代一個普通郵局職員的家庭裡, 為了躲避日寇, 他跟隨家人逃到了山區。

平日裡, 男孩的父親疲于奔波謀生, 母親則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 無暇顧及子女們的教育。

男孩在家中排行老三, 上有兄姐、下有弟妹, 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 不光不受兄弟姐妹的待見, 就連父母也對他不怎麼重視。

在山區學校裡, 沉默寡言、生性倔強的男孩也不太受人歡迎, 時不時遭人欺負, 受人打罵。

為了對抗成長環境帶來的孤獨, 男孩將注意力盡數放在了自己最喜歡的數學上。

他發現, 自己對於數位和符號竟有常人所不能及的熱情。

他不去和同胞爭搶父母的關愛, 也從不對同學曲意討饒, 以求改善境遇。

男孩投入到看似孤獨的世界中, 整日與數學為伍, 在數字和公式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樂趣。 到了高三上半學期, 同學們還在題海裡掙扎, 男孩已經提前考入了廈門大學數理系, 成了一名高材生。

這個在孤獨中找到自我的男孩, 就是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先生。

我們來到這世上, 天生自帶著群居動物的屬性, 依賴著周圍的人際關係而生。 當自己被周圍的人否定、排斥、無視, 甚至被視為異端時, 便會感受到痛苦。 這種痛苦被命名為孤獨。

然而這種孤獨並不足以摧毀我們, 在具有社會屬性之前, 我們還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是一個擁有獨立思想, 行為能力健全的人。

挪威作家南森認為,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 所以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

在孤獨之中, 我們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夢想、執著以及品質。 當你內心篤定時, 孤獨將無法侵蝕你, 還會像一張阻隔外界的干擾的屏障, 當你審視自己時, 夢想和執著便會在孤獨底色的襯托下, 閃閃發亮。

很多時候, 我們喜歡躲避孤獨, 但有時, 孤獨才是通向自我的入口。

為了更好的生存, 每個人的身上都具備了本能的“趨同性”。 做選擇時, 我們總習慣“隨大流”;想要的東西永遠是“人有我沒有”;勸誡的話, 總喜歡用“別人都……”。

當我們厭倦了融進“大多數”的生活, 發現了屬於自己的目標, 有了想要去追尋的東西,甚至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三觀時,從眾已不再是最佳的選擇。

把思維從群體中抽離,回歸個體的一刹那,會感到偌大的世界只剩下自己。

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了自我覺醒時刻的孤獨。

蔣勳在《孤獨是思考的開始》一文中說: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獨的,非常非常非常孤獨。

文中以“只與天地精神往來,不與人來往”的莊子舉例——

莊子從人群裡面出走,再回看人間的現象,所以才會思考:趴在爛泥裡的烏龜比較快樂,還是被宰殺後供奉在黃金盒子裡的烏龜快樂?(是走出人群的人快樂,還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樂?)他在思考,也在悲憫著那些汲汲營營的人們。

結果,莊子的結論是,他更願意做在爛泥巴里爬來爬去活活潑潑的烏龜,因為那才是真正遵從自我的選擇。

別人口中意味的高貴與他無關,在他眼裡,追名逐利的生活仿佛已經是丟了自我,已經不是活著的了。

抨擊了當時的普世價值觀,在尋回自我的同時,莊子也成了一名孤獨的思考者。但他從不想擺脫這種孤獨,因為這種孤獨讓他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情感之一,普通人即便很難體會莊子那種“舉世皆醉唯我獨醒”,但也同樣逃不過人生中的各種孤獨時刻。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念,獨特的認知、情感、意志,獨特的人格理想建構和追求,那麼每個人所表現出的自我就註定不同,而與眾不同,就註定要去承受孤獨,並在孤獨中繼續向上攀爬。

知乎中曾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

一個女孩回答,自己剛工作的第一年,媽媽腦梗塞病發去世,她只能與爸爸相依為命。沒想到在第二年,爸爸也被確診腦梗塞,右半邊身體不能動。手足無措的她甚至不敢告訴自己的男朋友,怕自己的男朋友被那些恐怖的畫面嚇到而拋棄她,而男朋友卻說自己得了乙肝,要離開女孩……

還有一個女孩,因為身體的先天性疾病,前後上過七次手術臺。高三畢業的暑假,考完試的孩子們都去“放飛自我”的時候,她卻在ICU病房待了整整11天。每天只有一個小時探視時間,周圍全是生命垂危的病人。沒人和她談話聊天,能聽到的聲音也只有不遠處告別室裡撕心裂肺的哭聲……

我們都曾經歷過一些痛到難以忘懷的孤獨時刻,但在故事的最後,那些沒能打倒我們的,都將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堅韌,或許還會更加強大。

在第一個故事的最後,女孩與男朋友分手,獨自撐起家庭後,終於遇到了願意照顧自己一輩子的“傻瓜”,二人已領證結婚。

第二個故事裡,懷疑自己被命運拋棄的女孩還是堅強地挺了過來,拔掉了滿身的管子,回到了大學課堂。她最後的感悟是:天災人禍從不停歇,要珍惜當下。

那些曾經走進孤獨深淵的人,最終也能走出來。

在經歷過孤獨的人身上,似乎凝結了某種更加強大的磁場,這種磁場會轉化為對於信念的執著,也會轉化為他們正視自我並努力生活下去的力量。

既然註定要經歷孤獨,也知道終有一天會走出,何不把恐懼變成一種體驗,甚至學著去享受孤獨?

赫胥黎曾說, 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一些人,執意想要與孤獨為伍——孑然一身的哲學大師康得對著“頭上的星空”冥思苦索後創立了德國古典哲學;提倡回歸自然的梭羅搬進了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寫下了最受美國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瓦爾登湖》。

如今,我們對孤獨還有另一種解釋: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我們在孤獨中承受痛苦、審視內心,仿佛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錘煉,在錘煉中,逐漸認識和修正自我,然後重整旗鼓,繼續面對生活的風浪。

孤獨並不可怕,你可以努力接納或是學著享受它,但沒有人能徹底消滅或是避開它。

因為,我們經歷的所有孤獨,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有了想要去追尋的東西,甚至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三觀時,從眾已不再是最佳的選擇。

把思維從群體中抽離,回歸個體的一刹那,會感到偌大的世界只剩下自己。

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了自我覺醒時刻的孤獨。

蔣勳在《孤獨是思考的開始》一文中說: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獨的,非常非常非常孤獨。

文中以“只與天地精神往來,不與人來往”的莊子舉例——

莊子從人群裡面出走,再回看人間的現象,所以才會思考:趴在爛泥裡的烏龜比較快樂,還是被宰殺後供奉在黃金盒子裡的烏龜快樂?(是走出人群的人快樂,還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樂?)他在思考,也在悲憫著那些汲汲營營的人們。

結果,莊子的結論是,他更願意做在爛泥巴里爬來爬去活活潑潑的烏龜,因為那才是真正遵從自我的選擇。

別人口中意味的高貴與他無關,在他眼裡,追名逐利的生活仿佛已經是丟了自我,已經不是活著的了。

抨擊了當時的普世價值觀,在尋回自我的同時,莊子也成了一名孤獨的思考者。但他從不想擺脫這種孤獨,因為這種孤獨讓他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情感之一,普通人即便很難體會莊子那種“舉世皆醉唯我獨醒”,但也同樣逃不過人生中的各種孤獨時刻。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念,獨特的認知、情感、意志,獨特的人格理想建構和追求,那麼每個人所表現出的自我就註定不同,而與眾不同,就註定要去承受孤獨,並在孤獨中繼續向上攀爬。

知乎中曾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

一個女孩回答,自己剛工作的第一年,媽媽腦梗塞病發去世,她只能與爸爸相依為命。沒想到在第二年,爸爸也被確診腦梗塞,右半邊身體不能動。手足無措的她甚至不敢告訴自己的男朋友,怕自己的男朋友被那些恐怖的畫面嚇到而拋棄她,而男朋友卻說自己得了乙肝,要離開女孩……

還有一個女孩,因為身體的先天性疾病,前後上過七次手術臺。高三畢業的暑假,考完試的孩子們都去“放飛自我”的時候,她卻在ICU病房待了整整11天。每天只有一個小時探視時間,周圍全是生命垂危的病人。沒人和她談話聊天,能聽到的聲音也只有不遠處告別室裡撕心裂肺的哭聲……

我們都曾經歷過一些痛到難以忘懷的孤獨時刻,但在故事的最後,那些沒能打倒我們的,都將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堅韌,或許還會更加強大。

在第一個故事的最後,女孩與男朋友分手,獨自撐起家庭後,終於遇到了願意照顧自己一輩子的“傻瓜”,二人已領證結婚。

第二個故事裡,懷疑自己被命運拋棄的女孩還是堅強地挺了過來,拔掉了滿身的管子,回到了大學課堂。她最後的感悟是:天災人禍從不停歇,要珍惜當下。

那些曾經走進孤獨深淵的人,最終也能走出來。

在經歷過孤獨的人身上,似乎凝結了某種更加強大的磁場,這種磁場會轉化為對於信念的執著,也會轉化為他們正視自我並努力生活下去的力量。

既然註定要經歷孤獨,也知道終有一天會走出,何不把恐懼變成一種體驗,甚至學著去享受孤獨?

赫胥黎曾說, 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一些人,執意想要與孤獨為伍——孑然一身的哲學大師康得對著“頭上的星空”冥思苦索後創立了德國古典哲學;提倡回歸自然的梭羅搬進了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寫下了最受美國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瓦爾登湖》。

如今,我們對孤獨還有另一種解釋: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我們在孤獨中承受痛苦、審視內心,仿佛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錘煉,在錘煉中,逐漸認識和修正自我,然後重整旗鼓,繼續面對生活的風浪。

孤獨並不可怕,你可以努力接納或是學著享受它,但沒有人能徹底消滅或是避開它。

因為,我們經歷的所有孤獨,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