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憶苦思甜玉米餅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記憶中, 除了米飯, 玉米是他們童年的第二糧食。 其中玉米餅更是永城人心中難以忘懷的美味, 剛出鍋的玉米餅色澤金黃,

香味撲鼻。 配一塊毛豆腐或一疊鹹菜, 食之鹹香, 回味甘甜。

磨玉米糊的快樂時光

程倉祿回憶道, “小時候, 這東西都很燙, 總燙嘴。 吃的次數多了就有了經驗, 急不得。 ” 在他的童年記憶中, 玉米餅也只有在秋天能吃到, 趕著玉米豐收, 家人就會把石磨抬進後院, 石磨很陳舊, 但磨出來的東西卻很香。 等到包穀出漿, 再看時, 那旋轉的磨盤縫隙, 前前後後流出了金黃色的玉米糊, 悄悄地淌在了接漿的瓷盆裡, 吧嗒吧嗒。 隱約還能在瓷盆裡看到一些玉米須和玉米皮兒, 但這也不打緊, 夾雜著這些, 更顯得原汁原味。

程倉祿說, 小時候放學回家就是幹農活。 涼爽的秋天, 能在自家後院推著石磨原地打轉, 感受著秋天的涼意,

聽著磨子咯吱咯吱地響著, 那都算得上“忙裡偷閒”了。

烙玉米餅就靠手快

嘗過艱苦歲月“玉米飯”味道的程倉祿, 至今仍與玉米打交道。 因為網上訂單增加, 程倉祿一家都根據客人訂單量來製作手工玉米餅。 他說:“現在很多人要吃這個玉米餅, 都會提前預訂, 自己上門來拿。 ”

程倉祿指著已曬乾的玉米說道:“曬玉米一定要選個太陽大的日子, 這樣新鮮的玉米才能曬乾水分。 ”

程倉祿的老伴丁阿姨是製作玉米餅的高手。 只見丁阿姨將磨好的玉米麵倒入鍋中攪拌, 燙熟後的玉米麵凝聚成團, 散發出它的原始香氣。 燙熟的麵團要趁熱揉搓, 玉米的香氣就這樣隨著麵團被分解又融合。 左右手反復地交替拍打, 直至面餅達到直徑約20釐米的圓片,

玉米餅才算成形。 丁阿姨說:“玉米麵發好一定要用熱水沾手, 用冷水這玉米餅就不好吃了。 ”

此時灶台的鐵鍋中, 清水已經煮沸, 拍打成型的玉米餅還要經過最後一道烹飪——貼鍋烘烤。 這種烘烤與蒸煮結合的烹製手法, 能使出鍋後的玉米餅爽脆可口, 又不失彈性。

蒸汽使鐵鍋中的玉米麵團的水分充分蒸發, 屋子裡滿是玉米清香, 十分鐘之後, 一個個金燦燦的玉米餅即可出鍋。 咬上一口, 濃濃的玉米香從味蕾到胃中, 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