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報導浙大教授汪自強:紮根山村12年,做好科技特派員:農民不富,他不還鄉

汪自強(左)在指導蜂農.翁卿忠攝

浙江溫州泰順萬排鄉, 多山缺水少良田。 目光所及雖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 農民世代吃飯卻看天。

後來, 萬排鄉來了位與貧困“較勁”的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 2004年, 47歲的汪自強評上正高職稱, 科研做得風生水起。 2005年, 他選擇成為浙江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員, 離開實驗室, 踏進泰順縣萬排鄉, 開始了幫扶路。

12年, 汪自強把自己當成了萬排人。 人們感歎, 老汪就像一頭老黃牛, 埋頭拉車從不說。 但泰順人心裡明白:“錢支援, 物支援, 最好來位科技特派員。 ”

紮根鄉村, 教授成了農民兄弟的“老汪”

大草帽、下地褲、解放鞋, 2005年, 一身農民打扮的汪自強, 一頭紮進了萬排鄉。

摸清門路, 才能找准貧困病灶。

茶葉是當地的主導產業, 幾乎家家戶戶都種, 效益卻不好。 年輕人都去山外討生活, 沒有了採茶工, 從外省請勞動力占去盈利的一多半。 怎麼辦?

破釜沉舟, 不破不立。 汪自強給茶園下了一劑猛藥——重割茶園、改良新品、機器換人。 萬排鄉農業合作社的謝細和剛開始想不通, 嘗到甜頭後才知道, 空出道路才能機械採摘, 一個機器能頂20個採茶工, 節省了大量成本。 這一做法一經推廣, 萬排鄉5000多畝茶園有一半實現茶葉機采。

其中, 讓茶農們賺得腰包滿滿的茶葉新品種, 其實是浙江大學研發的。 茶學是浙大的優勢學科, 相關的新型實用技術用在萬排茶園, 可謂適銷對路。 老汪並非一人“打天下”, 農民有需要, 他就請來浙大涉農專業的教授、專家幫忙。

要安下心, 先要紮下根。 汪自強在鄉政府支起了臨時住所。 2012年前他以此為據點, 每個月總有一周泡在鄉間。 張家作物長李家作物短, 都會請老汪過去看看, 來來回回, 他跟農民親得像自家兄弟。

2006年, 颱風“桑美”肆意侵襲, 所到之處損失慘重。 “桑美”尚未離開浙江, 老汪不顧自身安全, 趕往颱風第一線萬排鄉查看農民受災情況。 見到老汪時, 農戶彭作智早已流不出眼淚, 自家的楊梅樹一夜間大多被“剃光頭”。

汪自強二話不說, 整樹冠、補堆肥, 爭取楊梅樹來年正常掛果。 老汪還將這套楊梅樹恢復技術, 無償傳授給全縣受災戶。

帶動農民致富, 讓一方水土養好一方人

牽著山羊來感謝養蜂大戶嚴立超的吳學友, 去年初還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到處拜師學養蜂。 經過嚴立超指導, 吳學友帶回幾箱種蜂, 不到半年就賺回幾萬塊錢。 嚴立超卻明白, 將他拉進蜜蜂王國的是科技特派員汪自強。

2006年, 嚴立超的蜂場效益不好, 守著一方水土, 但是放不好蜂、收不了蜜。 老汪知道後, 主動上門, 還請來浙大養蜂專家, 一同篩選種蜂源、培育蜂種。 汪自強手把手教嚴立超如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將國際通用的養蜂科技“嫁接”到本土, 並申請了專利蜂箱。

原本每個蜂箱產蜜10斤, 如今至少可獲30斤;從最初100來萬元產值, 到如今3000萬元的規模, 嚴立超的養蜂場, 轉變成長為科技型企業, “我就跟著汪老師學, 他教技術都是傾囊相授, 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一人富了不算富, 帶動周遭才是富。 嚴立超認死理, 喝水不忘挖井人,也不忘分水給他人。

汪自強在農村的致富二傳手,不止嚴立超。

“番薯大王”彭作生是當地的農技員,也是老汪將優良種源落地泰順的“中轉站”,負責農作物品種的篩選、繁育和推廣。

從彭作生手裡篩出的番薯品種,確確實實讓農民翻了身。說來奇怪,老汪帶去的幾十個番薯品種,可以分出不同口感,用作不同銷路,有的可以烤、有的用來煮、有的則用來做粉絲。

4月引種苗,農民們買走適銷的浙大種苗來種;10月收番薯,農民們拿著豐收的果實喜滋滋換成錢。在山裡,不同品種一一對應浙大的研發代號,這些代號成為農民致富響噹噹的金名片。這背後,是老汪以及浙大整個涉農團隊科技支農的成果。

跟農民打交道,老汪用的是農村熟人社會的老道理。每到一個鄉,他都會拍下公示欄裡的聯繫方式。脫貧交道打多了,一來二去就成了老朋友。

開拓思路,改變靠山吃山的舊觀念

要想富,不僅要掀開重山來造路,還要丟掉舊的思想包袱。

老汪心裡急,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不能嘴上喊著苦,卻手上閑著、腦子空著。

品牌意識,是老汪帶進泰順農村的一股清風。

泰順縣龜湖鎮上宅垟村出現了一株長著黃葉的變異茶苗,葉形別致、葉色稍淡,連野兔都特別喜歡吃。泡水後,湯色黃亮,清香撲鼻。原本農民準備賣了這株獨苗,老汪聞訊及時勸阻,並把該茶葉樣品帶回學校測定,還取了一個風趣的名字——“泰上黃”,寓意為泰順上宅垟村發現的黃茶,建起了自有品牌。

此外,結合泰順石,汪自強準備捆綁行銷,打造“一軟一硬”的泰順特色名優產品。汪自強認為,通過理念轉化,用好市場規律,能讓農產品從低端銷售轉向高附加值運行,從山溝溝走向全國。

老汪的幫扶工作,也是這樣延長供應鏈,紮根萬排鄉、輻射全泰順,哪裡使得上勁,他就往哪裡鑽。

改變舊觀念,是老汪作為一名浙大教師常說常做的,努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扎實推進現代農業,是他心心念念的。

2010年,在一次會上,汪自強得知鑫農果業專業合作社主營枇杷種植,但投入產出率低、坐果率低、易凍害嚴重,老汪帶領農戶申請溫州市科技局的農業科技專案,獲得了15萬元的項目資助,並研發了一套完整的大五星枇杷山地促成栽培技術。第二年恰逢早春凍害,有了先進的實用技術躲過了一劫,枇杷收成一點都沒減。

農業脫貧,要有眼界、有思路、有方法,老汪教會農民拿起筆桿子,寫專案、做創意,做大做強農產品。

就這樣,12年,老汪成了家裡的“放鴿子大王”,卻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鼓起了腰包。

12年,讓汪自強這名科技特派員,在欠發達山鄉留下了好口碑。

如今,老汪年滿60歲將退休,但他依舊被派駐在萬排,守著那塊他念茲在茲的鄉土。他說,帶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去,農民不富,他不還鄉……

作者:趙婀娜 柯溢能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陸呈嘯

喝水不忘挖井人,也不忘分水給他人。

汪自強在農村的致富二傳手,不止嚴立超。

“番薯大王”彭作生是當地的農技員,也是老汪將優良種源落地泰順的“中轉站”,負責農作物品種的篩選、繁育和推廣。

從彭作生手裡篩出的番薯品種,確確實實讓農民翻了身。說來奇怪,老汪帶去的幾十個番薯品種,可以分出不同口感,用作不同銷路,有的可以烤、有的用來煮、有的則用來做粉絲。

4月引種苗,農民們買走適銷的浙大種苗來種;10月收番薯,農民們拿著豐收的果實喜滋滋換成錢。在山裡,不同品種一一對應浙大的研發代號,這些代號成為農民致富響噹噹的金名片。這背後,是老汪以及浙大整個涉農團隊科技支農的成果。

跟農民打交道,老汪用的是農村熟人社會的老道理。每到一個鄉,他都會拍下公示欄裡的聯繫方式。脫貧交道打多了,一來二去就成了老朋友。

開拓思路,改變靠山吃山的舊觀念

要想富,不僅要掀開重山來造路,還要丟掉舊的思想包袱。

老汪心裡急,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不能嘴上喊著苦,卻手上閑著、腦子空著。

品牌意識,是老汪帶進泰順農村的一股清風。

泰順縣龜湖鎮上宅垟村出現了一株長著黃葉的變異茶苗,葉形別致、葉色稍淡,連野兔都特別喜歡吃。泡水後,湯色黃亮,清香撲鼻。原本農民準備賣了這株獨苗,老汪聞訊及時勸阻,並把該茶葉樣品帶回學校測定,還取了一個風趣的名字——“泰上黃”,寓意為泰順上宅垟村發現的黃茶,建起了自有品牌。

此外,結合泰順石,汪自強準備捆綁行銷,打造“一軟一硬”的泰順特色名優產品。汪自強認為,通過理念轉化,用好市場規律,能讓農產品從低端銷售轉向高附加值運行,從山溝溝走向全國。

老汪的幫扶工作,也是這樣延長供應鏈,紮根萬排鄉、輻射全泰順,哪裡使得上勁,他就往哪裡鑽。

改變舊觀念,是老汪作為一名浙大教師常說常做的,努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扎實推進現代農業,是他心心念念的。

2010年,在一次會上,汪自強得知鑫農果業專業合作社主營枇杷種植,但投入產出率低、坐果率低、易凍害嚴重,老汪帶領農戶申請溫州市科技局的農業科技專案,獲得了15萬元的項目資助,並研發了一套完整的大五星枇杷山地促成栽培技術。第二年恰逢早春凍害,有了先進的實用技術躲過了一劫,枇杷收成一點都沒減。

農業脫貧,要有眼界、有思路、有方法,老汪教會農民拿起筆桿子,寫專案、做創意,做大做強農產品。

就這樣,12年,老汪成了家裡的“放鴿子大王”,卻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鼓起了腰包。

12年,讓汪自強這名科技特派員,在欠發達山鄉留下了好口碑。

如今,老汪年滿60歲將退休,但他依舊被派駐在萬排,守著那塊他念茲在茲的鄉土。他說,帶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去,農民不富,他不還鄉……

作者:趙婀娜 柯溢能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陸呈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