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擁抱壯美宇宙:又想起天文科普活動家李元

9月11日下午, 中國科普研究所215會議室裡兩次響起《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聲, 一次是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發言時的獨唱, 一次是沙龍結束時在主持人、科普出版社社長助理楊虛傑的倡議下的合唱。 歌聲獻給一年前離我們而去的天文科普活動家李元先生。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李元生前最愛唱的一首歌, 每次聚會時他總會引吭高歌, 將氣氛推向高潮那一幕, 留在太多人的記憶裡。

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科普沙龍“我們應該向老一輩科普人學習什麼?”由頭是今年7月, 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先生遺作《訪美見聞:回溯李元科學文化之旅》。

《訪美見聞》是1994至1995年間, 李元去美國探親以後, 陸續在雜誌《知識就是力量》上發表的專欄結集而成。

20年餘後再出版, 價值何在?這是出版社也一直在自問的。 楊虛傑說:“讀《訪美見聞》的目錄, 你就能看到, 在那不到一年時間裡, 年已七十歲、說是訪親的李元實際上走訪了太多的美國科普機構, 從天文臺到博物館到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再到探險戶外的協會等等, 他處處留意美國的先進科技和科普手段, 試圖把他的見聞、感想和多年積累的對於美國科學和科普方面的知識呈現給讀者。 ”

做科普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外, 更需要專業精神, 而《訪美見聞》正是老一輩科普工作者李元先生專業精神的集大成者。

李元從十幾歲開始致力於科普, 不到20歲在科普上就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一直到他90歲,

還在筆耕不輟編寫科普書。 他寫書、譯書、編書、藏書, 自1945年起發表科普文章數百篇, 編著譯校圖書數十種。 主要科普著作有《天文學圖集》《到宇宙去旅行》《趣味的星空》《漫步趣味星空》 《擁抱壯美宇宙》等。 《擁抱壯美宇宙》是2011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元科普作品自選集, 裡面收錄的文章皆由李元本人親自選編, 共精選各個時期的科普作品30多篇, 分“天文館與天文臺事業”“星座、天文美術與科普”“人物剪影”“書海漫遊”4部分, 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李元多年科普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說起《擁抱壯美宇宙》, 記者也有一段往事。 2011年記者曾採訪李元先生, 從天文圖片收藏與傳播的角度來講述他的工作。 那次在李元家, 真感受到是書的世界、圖的海洋。

不大的屋子裡, 陽臺上、書桌上、櫃子裡、沙發床上都是與天文相關的圖書和圖片。 不僅如此, 無論哪一種, 只要你問, 其時已86歲的老人都能如數家珍地講述它的作者、年代、國別、特色與精華, 不亞于任何一個收藏家對藏品的熟悉。 採訪後, 記者以“擁抱壯美的宇宙”為題發表了一篇採訪稿。 沒想到李元先生還挺喜歡這個標題, 特意打電話告知並很孩子氣地說:“我的自選集馬上要出版了, 書名就用你這個——擁抱壯美宇宙。 ”

擁抱壯美宇宙, 李元先生一生都在這麼做。 他因父親的影響而走入天文學, 因癡迷天文而錯過考大學的機會, 錯過大學卻幸運地考入了紫金山天文臺, 在天文臺陪同毛澤東參觀並作講解, 倡議並參與籌建北京天文館, 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他給周恩來、鄧小平等講解,在科普所做外國科普研究,等等,樁樁件件均與宇宙和科普相關。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中,2010年出了一本《李元訪談錄》,記錄了他的一生。圖書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大光帶領一位學生所作。2009年4月起,每個星期六李大光開車到李元家,把李元接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做口述實錄,一共十次,持續兩個多月。

李大光說,做完訪談錄才發現我們看到的不是李元本人的科普經歷,而是中國的科普經歷,其中包括早期中國科學圖書的出版歷史、科學家早期的活動、中國科學家與國外科學家的早期合作經歷,更重要的是新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科學和科普事業的態度。(李芸)

《中國科學報》 (2017-09-15 第6版 讀書)

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他給周恩來、鄧小平等講解,在科普所做外國科普研究,等等,樁樁件件均與宇宙和科普相關。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中,2010年出了一本《李元訪談錄》,記錄了他的一生。圖書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大光帶領一位學生所作。2009年4月起,每個星期六李大光開車到李元家,把李元接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做口述實錄,一共十次,持續兩個多月。

李大光說,做完訪談錄才發現我們看到的不是李元本人的科普經歷,而是中國的科普經歷,其中包括早期中國科學圖書的出版歷史、科學家早期的活動、中國科學家與國外科學家的早期合作經歷,更重要的是新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科學和科普事業的態度。(李芸)

《中國科學報》 (2017-09-15 第6版 讀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