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西雙版納一個小寨的農民,他們留下了這樣的影像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發佈

國家數位出版轉型示範單位/中國年度最佳畫報

雲南西雙版納猛海縣曼紮村

故土難舍

生活在曼紮的人們

這是一組令人興奮的人像。

攝影師李岳金長期觀察西雙版納的人文特質和社會變遷, 2017年2月, 他與好友來到西雙版納猛海縣一個小寨子, 瞭解這裡的生活, 認識這裡的傣家人, 並打開了快門......編者

曼紮, 是西雙版納猛海縣猛混鎮的一個普通傣族小寨。

據寨子裡84歲的岩溫坎老人說, 傣語“曼紮”是“騎馬而至, 安營紮寨”的意思。 最初, 村民們的祖先騎馬路過, 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鍾, 於是選擇在此辛勤耕耘, 繁衍後代。 從此, 寨子以“曼紮”為名。

曾經的曼紮, 是一個有著100多戶人家的大寨, 並以手工慢輪制陶這一遠古的技藝而遠近聞名。 慢輪, 是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在學會用手捏制坯後, 發明的制陶工具, 有著悠久歷史。 明初錢祖訓所著《白夷傳》稱: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 原始的慢輪制陶技藝就這樣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延續了下來。 那時, 燒制傣陶是曼紮人最驕傲的手藝。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 市場經濟的全球化, 使得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族群, 也毫不例外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市場消費的衝擊。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整個西雙版納傣族地區開始出現了大量的陶器替代品, 傣陶製品的需求逐漸下降, 收入微薄的制陶人相繼放棄制陶, 另尋生計。 漸漸地, 寨子裡的人, 也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流言——曼紮這片土地不好, 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是不會富裕的。 謠言的撒布, 終於導致曼紮寨人心思變, 1972年, 寨子部分人南遷, 自立為曼紮囡寨;1999年, 又一部分人北遷, 自立為新曼紮寨。 至此, 一個百戶人家的大寨——曼紮, 淪落成為當今僅有23戶人家的小寨。

如今的曼紮,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 人們的關注點已經發生了變化, 所有的一切都跟賺錢緊密相連, 那怕是外出打工, 也想著怎麼遠離“制陶”這一先人留下的“獨門技藝”——因為沒錢賺。

手工制陶已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傣陶”就像一個古老的記憶, 早已淡出了年輕人的視線。 儘管還有少數幾個老人在堅守著這一遠古技藝, 但它的前途是令人堪憂的。

畢竟時代發展的車輪會一直向前。 或許, 有一天, 曼紮的傣陶製作, 將會變為一個苦澀憂傷而美麗的傳說——從前有座山……(文圖 李岳金)

岩溫叫, 40歲, 村長(去年剛上任, 之前一直是村會計)。

玉臘, 36歲, (村長岩溫叫的妻子), 茶農。

玉兒當,26歲,在家務農。

玉應坎,28歲,務農;岩應,29,務農(夫妻)

玉拉,53歲,魚塘養殖戶。

岩晚,50歲,在家務農。

玉約,53歲,在家務農。

岩拉叫,55歲,養豬、放牛、務農。

岩溫景(玉膽丈夫),60歲,電工。

玉膽(玉香甩老人女兒),60歲,製作傣裝。

玉香(玉甩老人的孫媳婦),28歲,平時外出做臨工,農忙時回家做事。

玉甩,77歲,家族第四代制陶傳承人,至今堅持制手工傣陶。

岩溫罕(玉甩老人的兒子),52歲,建築工,曾任過隊長,從小對制陶興趣不大。

關注雲南小村子 看神秘古老村落

玉兒當,26歲,在家務農。

玉應坎,28歲,務農;岩應,29,務農(夫妻)

玉拉,53歲,魚塘養殖戶。

岩晚,50歲,在家務農。

玉約,53歲,在家務農。

岩拉叫,55歲,養豬、放牛、務農。

岩溫景(玉膽丈夫),60歲,電工。

玉膽(玉香甩老人女兒),60歲,製作傣裝。

玉香(玉甩老人的孫媳婦),28歲,平時外出做臨工,農忙時回家做事。

玉甩,77歲,家族第四代制陶傳承人,至今堅持制手工傣陶。

岩溫罕(玉甩老人的兒子),52歲,建築工,曾任過隊長,從小對制陶興趣不大。

關注雲南小村子 看神秘古老村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