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外邪教研究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

2009年度“國際邪教研究會議”(International Cultic Studies Association)於7月2-4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 大會主題為“邪教心理控制研究”。 出席大會的代表涵蓋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提交會議論文100餘篇, 組織了6個場次的大會主題報告, 以及80餘個分會場的小組主題發言。 此次會議集研討、交流、考察等活動於一體, 世界各地與會代表就心理控制的理論和應用方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筆者有幸運參加了此次年會, 在此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國外邪教研究的興起與發展歷程

邪教研究的興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70年代, 美國在經過了越南戰爭之後,

人們的家庭觀念淡薄、離婚率上升、犯罪活動增加、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價值觀崩潰。 在此背景下, 與正統宗教不同的各種小教派不斷地湧現出來。 這其中, 最為令人震驚的一個大事件是1978年11月18日, 美國912名人民聖殿教信徒, 在鐘斯敦的圭亞那熱帶叢林中集體喝氰化物自殺的事件。 由此, 社會出現了種種的疑問, 隨之展開了由政府到民間的對於邪教問題的研究。 1979年, “美國家庭基金研究會”成立, 這是一個非營利性、免稅的研究中心和教育組織, 其主要任務是研究邪教類型、邪教成因、邪教心理操縱、教育公眾和專業人員, 援助那些曾在邪教團體裡的受害者並為他們的家庭服務。 這一組織將世界各國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人物集聚一起,
逐漸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組織之一。 2005年, 該組織更名為“國際邪教研究協會”, 其研究內容擴展到與邪教有關的宗教學、教育學、政治學、心理學、醫學、法學等各個領域。

邪教研究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內容。 20世紀70年代, 主要是對邪教現狀進行調查, 屬於經驗研究階段;80年代, 進入了道德倫理批判階段, 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關於邪教問題的決議(1984), 呼籲對邪教問題要給予道德批判的同時加強倫理觀念的建設;90年代, 世界人文主義與道德聯合會強調(1993):“要對全世界具有破壞性質的邪教和教派給予深切的關注。 ”[①]這一階段對於邪教流行的研究更為細緻和深入, 研究規模較前有所發展;進入21世紀後, 是科學實證性研究階段,

重視心理學對於邪教機制的分析, 比如, 2001、2003、2005、2007的ICSA會議都有心理學方面的論文, 而2009年ICSA會議的主題就是“邪教心理控制”。 強調對邪教心理進行實驗的研究, 如:對前邪教成員設計實施的快速眼動療法、從心理調節模式中自我擺脫研究的實驗、邪教評估工具發展的研究, 甚至一些國家還建立了“自衛反對巫術與騙子實驗室”。

美國反邪教專家羅斯。 瑞克先生給國內讀者簽名贈書

二、國外邪教研究的主要課題

國外邪教研究集中在解決由邪教和其他破壞性組織引發的問題, 其研究內容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成員與家庭康復模式:邪教研究的目標是以人作為物件而進行的, 最終是提高人的心身素質, 回歸正常生活以保持社會穩定為目標。 這樣的目標要求不僅為前邪教成員提供教育策略, 還要為其家庭提供專業性幫助。 因為人不僅僅是個人, 而是一個由個人所組成的相互支援的家庭系統, 不可能將個人與家庭剝離開來教育他。 家庭成員多一些思維相似的人組成,

這涉及到通過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知識來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臨床心理學專業人士對前成員和家庭成員的信仰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障礙問題, 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幫助, 在每一屆國際會議上都有為數不少的這類研究論文。

2、社會預警教育模式:邪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全世界都在反邪教, 這是每一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的工作, 因為是把它作為鞏固政權地位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國外有一些大規模的因信仰導致的社會示範現象, 比如, 美國大衛支派教放火自焚86人、日本歐姆教製造東京地鐵毒氣中毒5000人、烏干達恢復上帝十戒運動製造530餘人集體自焚, 等等。 國外一些國家對此保持高度預警機制, 鼓勵公眾對邪教的相關論題進行討論,開發防範性教育資料,通過教育專案對有關人員進行矯正。在教育中除了關注第一代邪教成員的問題,還關注邪教成員第二代的心理突圍問題。比如,“前成員第二代——後邪教社會綜合”、“社會應對警報的評估問題”、“讓邪教重新融入社會的轉變”,這都是國際上比較好的預警機制的研究項目。

3、品質並舉的研究模式:國外邪教研究是多元化的,在資訊化、網路化的時代條件下,其理念就是讓研究更加科學,讓教育更加人性化。因此,在強調科學性和人性化這樣兩種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了質與量並舉的研究模式。在質的方面,許多國家學者重視深度訪談與觀察分析,如:破壞性邪教行為的分析、臨床心理治療分析、心理轉化案例分析;在量的方面,力求精確和客觀。2008年開發了“受邪教團體心理虐待的測量工具”,這項工具已經在亞洲、歐洲、北美洲進行了2000餘人的測量,量表涉及到邪教信仰的核心觀念問題,目前正在完善過程中。科學性研究論文和著述也不斷地出現,以幫助有關人員掌握邪教演變機制和康復技術。比如,2009年ICSA論文:邪教的變異、邪教精神控制、脫離邪教與重建生活,這些研究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適用於實際教育的運用中。

三、國外邪教研究的最新特點

目前,國際上邪教研究非常活躍,“國際邪教研究協會”經常舉辦國際性會議,旨在尋求全球學者的智慧,開展不同學科專家的對話和交流。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出版,研究隊伍和人員不斷壯大,研究內容日趨深入,方法日趨綜合與合理。其特點如下。

1、地域特色性。在研究內容上,北美主要研究個人和微觀層次上的問題,如:邪教人員的心理分析、邪教現象流行的調查等;而歐洲則關注宏觀的制度問題,如:聚集邪教問題的歐洲組織分析、歐洲公共政策與邪教、瑞士有爭議的宗教運動資訊、烏克蘭邪教發展的社會心理學條件等;亞洲以日本為代表的則注重於研究邪教涉及的法律問題,如“日本邪教問題的非正常境遇”、“更新立法功能以建立共同刑事法規”等;非洲則將關注點投放在教育理論解釋的意義上,如“奈及利亞的邪教復蘇與心理操縱”。這些都說明邪教研究具有地區差異,受到研究者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從地區特點來看,北美注重倫理觀、歐洲注重制度建設、亞洲注重法律行為、非洲注重教育理論,這些研究各有特長。

2、操作應用性。國外邪教研究十分重視實用性和效果性,借助於操作性技能解決問題,以使研究有說服力度和實際效果。他們把邪教問題還原為心理問題,採用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對老問題進行新解決。國外少有全封閉式管理的方法對邪教成員進行控制,他們認為,這種簡單的強制性管理方法雖然在表面上減少了邪教活動的頻率,但是不能解決人生信仰和價值觀問題,在他們被放出來之後會變本加厲地再次投入到邪教活動中。因此,多實行的是心理輔導和心理矯正的策略,對於邪教行為實施精神分析法、行為矯正法、認知矯正法、人本療法等,最終使邪教成員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矯正意識上的偏失,獲得正確行為的塑造,從而持有正確的價值觀。目前,國際上正在組建一套“反邪教干預模型”,“在二十一世紀神經研究方面找到治療社會化與心理控制創傷的方法——自我迷失的恢復”。[②]

3、跨文化性。邪教研究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把人類社會共有的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除了強化本國的意識形態之外,更強調在世界意識形態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展開跨文化性的研究。概括地說,其構成跨文化性的要素就是,邪教研究不是自閉的,而是強調開放,這成為促進各學科諸理論統合的契機,在統合過程中又不斷地開拓視野,接納吸收和融合其它學科內容,進行多學科的廣泛聯繫,使邪教研究內容和領域更為豐富,相互性更強,更具有多元化、高水準化以及廣泛的領域。事實上,近兩年來,通過跨文化、跨世界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日本·西班牙·美國的心理虐待測量團體”,就是三大洲的跨文化合作研究,實現了研究互補和多贏的效果。

四、國外研究給予我國的啟示和思考

我國在反邪教十年工作中有長足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消除邪教滋生的土壤,以及邪教癡迷者的思想轉化方面,但是仍然有一些困惑的問題難以解決,這些已經成為當前最具有挑戰性的難題了,此處借助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當前工作的困境進行審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教育觀念的客觀化。國外在一些名稱上更為人性化、專業化和客觀化。比如,他們將轉化教育稱為心理輔導;邪教癡迷者稱為心理障礙者;邪教信徒稱為前成員;癡迷行為稱為過失行為;轉化人員稱為幫助者。這不僅僅是名稱的不同,而是一種思維理念,一種客觀的態度。邪教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原因,如果只從社會標準去衡量,把癡迷行為看成是道德污點,用“癡迷”、“頑固”、“邪惡”等名詞來形容,體現的則是“道德”、“社會”、“法律”的轉化概念。這種轉化觀念容易形成轉化者與被轉化者之間的情緒抵觸,不利於所謂的癡迷者轉變。因此,把灌輸式的政治教育淡化出去,改為滲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當然,在教育中需要強調政治功能,讓公民對自己的行為悟出責任感,樹立效忠國家的良好個人品質,為社會穩定而約束自己的某些行為。

2、教育方法的科學化。邪教癡迷表示著心理紊亂和功能失調,在對待前成員的過失行為上,轉化教育是從心理健康的視角,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矯正。邪教癡迷問題,根本就是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學提供了一種解釋人類行為的視野和方法,因此用心理學的基本道理去解釋複雜的心理紊亂,去探索行為演變的過程、去重塑他們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方式。避免將心理問題簡單理解為道德問題,而僅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去處理。另外,應對的重點不是他們過去的已成事實,而是著眼於他們將來的發展途徑。比如,國外論文:“心理訴求——認知與情感原理對強制性組織的影響”,就強調了認知重建主要是通過矯正個體的自動負性認知,讓個體重新得到安全感和成就感,以此讓他們回歸到正常社會中。

3、教育的現身示範化。教育的理念是重視教育主體,激發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促其增長“自我實現的能力和積極自尊”的內驅力,拋開空洞的說教,重視現場教育和現身說法。邪教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他們有需求、欲望,要求,希望得到滿足;二是社會有種種規則、法律、道德要遵守。這兩方面會使需要轉化的成員發生兩類衝突:對外衝突和內心衝突。前者是與社會的標準發生抵觸;後者是與心理情感不能相容,他們必須在兩難之中尋找生機,這種局外人難有的心理體驗會影響他們的轉歸。各國大量採用的實用教育方法,就是利用前成員的現身說法去教育別人。比如,“自我迷失的恢復”、“離開邪教後,我是誰”?“嚮往回歸”等現身教育,容易收到以一醒十的效果。這也成為近二屆國際會議上,一些國家攜帶前成員參會的意義之所在。

我國的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起步時間不長,但是發展很快,在國際邪教研究日趨深入的今天,要求我們不斷創新、開拓思路,依據中國特色進行學習和借鑒,學習研究世界他國的優點和長處,建立跨文化視野,促進我國此項工作和研究水準的提高,同時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推介至國際社會,讓世界各國對中國社會關愛這項工作有正確的瞭解,以避免因誤解而導致的負面認知,從而爭取更多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善意關注,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研究並在國際舞臺上承擔重要的角色。(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

附注:

[①]中國反邪教協會、美國家庭基金會編:《關愛生命·遠離邪教》文集,2004年3月,第105頁。

[②]2009年度“國際邪教研究會議”論文摘要。

鼓勵公眾對邪教的相關論題進行討論,開發防範性教育資料,通過教育專案對有關人員進行矯正。在教育中除了關注第一代邪教成員的問題,還關注邪教成員第二代的心理突圍問題。比如,“前成員第二代——後邪教社會綜合”、“社會應對警報的評估問題”、“讓邪教重新融入社會的轉變”,這都是國際上比較好的預警機制的研究項目。

3、品質並舉的研究模式:國外邪教研究是多元化的,在資訊化、網路化的時代條件下,其理念就是讓研究更加科學,讓教育更加人性化。因此,在強調科學性和人性化這樣兩種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了質與量並舉的研究模式。在質的方面,許多國家學者重視深度訪談與觀察分析,如:破壞性邪教行為的分析、臨床心理治療分析、心理轉化案例分析;在量的方面,力求精確和客觀。2008年開發了“受邪教團體心理虐待的測量工具”,這項工具已經在亞洲、歐洲、北美洲進行了2000餘人的測量,量表涉及到邪教信仰的核心觀念問題,目前正在完善過程中。科學性研究論文和著述也不斷地出現,以幫助有關人員掌握邪教演變機制和康復技術。比如,2009年ICSA論文:邪教的變異、邪教精神控制、脫離邪教與重建生活,這些研究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適用於實際教育的運用中。

三、國外邪教研究的最新特點

目前,國際上邪教研究非常活躍,“國際邪教研究協會”經常舉辦國際性會議,旨在尋求全球學者的智慧,開展不同學科專家的對話和交流。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出版,研究隊伍和人員不斷壯大,研究內容日趨深入,方法日趨綜合與合理。其特點如下。

1、地域特色性。在研究內容上,北美主要研究個人和微觀層次上的問題,如:邪教人員的心理分析、邪教現象流行的調查等;而歐洲則關注宏觀的制度問題,如:聚集邪教問題的歐洲組織分析、歐洲公共政策與邪教、瑞士有爭議的宗教運動資訊、烏克蘭邪教發展的社會心理學條件等;亞洲以日本為代表的則注重於研究邪教涉及的法律問題,如“日本邪教問題的非正常境遇”、“更新立法功能以建立共同刑事法規”等;非洲則將關注點投放在教育理論解釋的意義上,如“奈及利亞的邪教復蘇與心理操縱”。這些都說明邪教研究具有地區差異,受到研究者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從地區特點來看,北美注重倫理觀、歐洲注重制度建設、亞洲注重法律行為、非洲注重教育理論,這些研究各有特長。

2、操作應用性。國外邪教研究十分重視實用性和效果性,借助於操作性技能解決問題,以使研究有說服力度和實際效果。他們把邪教問題還原為心理問題,採用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對老問題進行新解決。國外少有全封閉式管理的方法對邪教成員進行控制,他們認為,這種簡單的強制性管理方法雖然在表面上減少了邪教活動的頻率,但是不能解決人生信仰和價值觀問題,在他們被放出來之後會變本加厲地再次投入到邪教活動中。因此,多實行的是心理輔導和心理矯正的策略,對於邪教行為實施精神分析法、行為矯正法、認知矯正法、人本療法等,最終使邪教成員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矯正意識上的偏失,獲得正確行為的塑造,從而持有正確的價值觀。目前,國際上正在組建一套“反邪教干預模型”,“在二十一世紀神經研究方面找到治療社會化與心理控制創傷的方法——自我迷失的恢復”。[②]

3、跨文化性。邪教研究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把人類社會共有的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除了強化本國的意識形態之外,更強調在世界意識形態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展開跨文化性的研究。概括地說,其構成跨文化性的要素就是,邪教研究不是自閉的,而是強調開放,這成為促進各學科諸理論統合的契機,在統合過程中又不斷地開拓視野,接納吸收和融合其它學科內容,進行多學科的廣泛聯繫,使邪教研究內容和領域更為豐富,相互性更強,更具有多元化、高水準化以及廣泛的領域。事實上,近兩年來,通過跨文化、跨世界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日本·西班牙·美國的心理虐待測量團體”,就是三大洲的跨文化合作研究,實現了研究互補和多贏的效果。

四、國外研究給予我國的啟示和思考

我國在反邪教十年工作中有長足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消除邪教滋生的土壤,以及邪教癡迷者的思想轉化方面,但是仍然有一些困惑的問題難以解決,這些已經成為當前最具有挑戰性的難題了,此處借助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當前工作的困境進行審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教育觀念的客觀化。國外在一些名稱上更為人性化、專業化和客觀化。比如,他們將轉化教育稱為心理輔導;邪教癡迷者稱為心理障礙者;邪教信徒稱為前成員;癡迷行為稱為過失行為;轉化人員稱為幫助者。這不僅僅是名稱的不同,而是一種思維理念,一種客觀的態度。邪教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原因,如果只從社會標準去衡量,把癡迷行為看成是道德污點,用“癡迷”、“頑固”、“邪惡”等名詞來形容,體現的則是“道德”、“社會”、“法律”的轉化概念。這種轉化觀念容易形成轉化者與被轉化者之間的情緒抵觸,不利於所謂的癡迷者轉變。因此,把灌輸式的政治教育淡化出去,改為滲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當然,在教育中需要強調政治功能,讓公民對自己的行為悟出責任感,樹立效忠國家的良好個人品質,為社會穩定而約束自己的某些行為。

2、教育方法的科學化。邪教癡迷表示著心理紊亂和功能失調,在對待前成員的過失行為上,轉化教育是從心理健康的視角,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矯正。邪教癡迷問題,根本就是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學提供了一種解釋人類行為的視野和方法,因此用心理學的基本道理去解釋複雜的心理紊亂,去探索行為演變的過程、去重塑他們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方式。避免將心理問題簡單理解為道德問題,而僅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去處理。另外,應對的重點不是他們過去的已成事實,而是著眼於他們將來的發展途徑。比如,國外論文:“心理訴求——認知與情感原理對強制性組織的影響”,就強調了認知重建主要是通過矯正個體的自動負性認知,讓個體重新得到安全感和成就感,以此讓他們回歸到正常社會中。

3、教育的現身示範化。教育的理念是重視教育主體,激發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促其增長“自我實現的能力和積極自尊”的內驅力,拋開空洞的說教,重視現場教育和現身說法。邪教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他們有需求、欲望,要求,希望得到滿足;二是社會有種種規則、法律、道德要遵守。這兩方面會使需要轉化的成員發生兩類衝突:對外衝突和內心衝突。前者是與社會的標準發生抵觸;後者是與心理情感不能相容,他們必須在兩難之中尋找生機,這種局外人難有的心理體驗會影響他們的轉歸。各國大量採用的實用教育方法,就是利用前成員的現身說法去教育別人。比如,“自我迷失的恢復”、“離開邪教後,我是誰”?“嚮往回歸”等現身教育,容易收到以一醒十的效果。這也成為近二屆國際會議上,一些國家攜帶前成員參會的意義之所在。

我國的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起步時間不長,但是發展很快,在國際邪教研究日趨深入的今天,要求我們不斷創新、開拓思路,依據中國特色進行學習和借鑒,學習研究世界他國的優點和長處,建立跨文化視野,促進我國此項工作和研究水準的提高,同時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推介至國際社會,讓世界各國對中國社會關愛這項工作有正確的瞭解,以避免因誤解而導致的負面認知,從而爭取更多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善意關注,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研究並在國際舞臺上承擔重要的角色。(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

附注:

[①]中國反邪教協會、美國家庭基金會編:《關愛生命·遠離邪教》文集,2004年3月,第105頁。

[②]2009年度“國際邪教研究會議”論文摘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