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巴的隱退和重生:已是許多深圳人記憶中的深刻烙印

2004年, 在深圳某二線關口, 中小巴車隨便下客。 資料圖

深圳新聞網訊 大凡“老深圳”, 幾乎都乘坐過那樣一種交通工具。 行駛中, 駕駛員間或大喊:“貓低”(蹲下)。

要下車的乘客則會用吆喝一聲:“有落”(有下)。 這兩個單詞, 也就成了無數來深建設者最早懂得的廣東話, 與這綠色的小巴一道, 構成了眾多深圳人對這座城市最初的記憶。

10多年前, 小巴退出中心城區, 標誌著深圳公交的升級;近來一些小巴線路重新出現在深圳街頭, 則是為了打通深圳交通的微循環。 小巴的退出與重現, 都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成長。

當年的那些綠色小巴, 承載著很多深圳人每天上班和回家的興奮和疲憊, 承載著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的記憶, 也承載著很多深圳人的“第一次”。

2003年3月14日, 在“深圳春運工作總結大會暨道路運輸工作會議”上, 深圳市交通局負責人宣佈:從今年開始, 公共中小巴將逐漸從中心城區退出。

公共中小巴作為深圳曾經的重要公交工具, 已經是許許多多深圳人記憶中的深刻烙印。

【記憶】

承載著“第一次”和“每天”的小巴

“記得我2003年第一次來深圳工作的時候, 出了羅湖火車站, 朋友就帶我坐上一輛綠色小巴, 從羅湖一路飛馳到南山。 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寬闊美麗的濱海大道, 第一次看到碧綠的紅樹林、湛藍的深圳灣, 看到一朵朵白雲綻放在那麼純淨的藍天上。 深圳的美麗, 讓我忘記了離開故鄉的悲傷, 有了奮鬥的力量。 ”市民伊女士回憶起當年來深圳時乘坐的第一輛交通工具, 就是綠色小巴。

對於很多深圳人來說, 綠色小巴承載著他們的“第一次”:第一次飛馳在海闊天空的濱海大道上,

第一次穿梭在車水馬龍的華強北……

對更多的深圳人來說, 綠色小巴還承載著他們的“每天”:清晨招手坐上小巴, 看司機見縫插針, 把他們送到上班地點;每天下班後坐上小巴, 在座位上打個盹, 讓清涼的夜風吹去滿身疲憊……

1989年, 深圳特區即將走過第一個十年, “深圳速度”帶來了人口迅速膨脹, 大巴滿足不了市民出行的需要。 為了解決乘車難問題, 中小巴出現了。 當時, 政府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 401路、411路(原11路)、402路……相繼上線。

到了20世紀末, 中小巴已占深圳公共交通運輸量的1/3。 當時中小巴不能走深南大道, 需繞道華強北, 這讓華強北交通便利起來, 商業也越來越旺;計程車不願去的下梅林, 當初也是由中小巴充當的開路先鋒。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中小巴沒有固定的停靠站, 你只要喊一聲“有落”(有下), 就可以就近下車。

“深圳中小巴是所有公共交通中出得最早, 回來得最晚的交通工具!”深圳市民于先生還記得, 每天早上五六點, 道路上就可以看到中小巴的身影;到了晚上十點大巴基本上都收班了, 中小巴就成為夜歸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當年賓士在深圳大街小巷的小巴。 資料圖

【退出】

爭議聲中逐漸從特區消失

中小巴帶給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時, 運營和管理上的問題也浮現出來。 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 中小巴司機的薪水與客運的趟數掛鉤, 加之當時管理體制落後, 中小巴慢慢變成了車外破、車內臟, 而宰客、甩客、違章、多家經營、過度競爭、服務品質不高等問題, 也漸漸成為市民投訴的熱點, 開始影響城市形象。

據媒體報導, 到了2000年, 深圳開始力圖規範中小巴的運營, 首次推出了公共中小巴行業違章末位淘汰制度, 51名公共中小巴駕駛員因違章次數過多被吊銷營運車輛駕駛准許證。 同年11月, 政府嚴禁中小巴超載, 一時成為市民討論的熱點問題。於是,司機看到執法人員,就會向站著的乘客大喊一聲“貓低”(蹲下)。

兩年後,深圳提出中小巴必須按站停靠,中小巴招手即停即落的傳統優勢被打破。“我們不習慣,市民也不習慣。”有老司機回憶當初剛實行該政策時,有些乘客因為沒有在指定地點下車,還和司機發生爭吵甚至打鬥。

2002年,媒體披露深圳將逐漸減少特區內中小巴數量。2003年3月14日,在“2003年深圳春運工作總結大會暨道路運輸工作會議”上,深圳市交通局負責人宣佈:從今年開始,公共中小巴將逐漸從中心城區退出。

2005年4月,深圳媒體報導,公共中小巴將以“三個一批”(淘汰一批、轉移一批、轉換一批)的方案實施退出計畫。

【不舍】

司機和乘客都有些不舍

2006年6月30日,是中小巴服務于深圳原二線關內的最後一天。這道備受爭議的綠色風景,從此不再在深圳中心城區的大街小巷中流動。

為填補中小巴退出後造成的線路空白,深圳市交通部門陸續開通幾十條跨特區大巴線路、特區內普線、夜班線路及地鐵接駁線路,增加大巴營運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然而,深圳市民十幾年形成的乘車習慣一時難改。當中小巴線路逐漸減少時,很多深圳市民都依依不捨:“撤銷小巴,今後出門該咋辦?”“小巴退出中心城區,我們晚上10點後如何回家?”“好懷念那個無論道路多擁擠塞車,都能見縫插針,準時送我上班的綠色小巴司機……”

中小巴退出後,酸甜苦辣一起湧上心頭的,還有司機師傅,因為這是他們多年來賴以生存的行當。

當時,在深圳開中小巴的工作很辛苦,很多司機每天早上五六點出車,晚上九十點才能回來,車裡沒有空調,開趟車汗流浹背。雖然辛苦,但相對內地來說,中小巴司機薪水也算比較高的,有的司機一個月能賺到五六千元。

“中小巴司機是最辛苦、最受氣,又最不被市民理解的職業之一。”中小巴即招即停的營運方式方便了個別乘客,但司機卻非常容易收到違章罰單,也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負擔。特別是一些乘客容易因此和中小巴司機發生爭執,比如乘客要求司機在路口或其他容易違章的地點下車,如果司機拒絕,輕則雙方發生口角,重則可能被打或遭到報復。

雖然其間有苦有甜,但到了惜別手中的方向盤那一天,很多中小巴司機都依依不捨:“中小巴退出,最捨不得的是我們。”

【回歸】

小巴“重出江湖”行走街巷

那道飛馳在道路上的綠色風景線,一轉眼已經退出深圳中心城區近11年了。在這11年裡,深圳的交通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條地鐵線開通,公交大巴線路的完善,共用單車的出現……一系列新變化,讓市民綠色出行更方便、快捷。

雖然當年的綠色小巴消失了,但小巴這種奔走于社區、支線道路的方便、快捷出行方式,在多年後以全新的面貌回歸了。

2011年6月20日,深圳首條“小支線巴士”B835正式試點營運。該線路從福永萬福廣場至和平市場,全程8公里,設置28個網站,票價僅1元,發車間隔最多不超過10分鐘。

這種名叫社區支線巴士的小巴再度上陣運營,讓人們又聯想起從前的中小巴。雖然這種社區支線巴士路線靈活、停靠自由、班次密集、票價低廉,但並不等同于中小巴的招手即停,它要在停靠站才能停車。

“小支線巴士”除在次幹道及以上道路嚴格按照規定線路網站停靠外,在次幹道以下的小路上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沒有上下客需求的網站可跳站營運。

相比以前中小巴線路較長,且承包給個人的形式運營,服務良莠不齊的情況來說,“小支線巴士”只跑短線,由公交公司經營,且在交委的監管之下,更為規範。

此後,深圳不少道路上都出現了這種“小支線巴士”,它們深入大型居民區和商業區,接駁地鐵站、公交場站以及重要交通樞紐,解決著市民“最後一公里”出行難題。

2016年4月,寶安區又出現了一種走街串巷的社區微巴,為公交大巴無法覆蓋到的街巷提供公交服務。

如今,當年綠色小巴已成深圳人懷舊的座標,但無論交通方式變革怎樣日新月異,那種能連接城市每個街頭巷尾,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都不會消失。(馬驥遠)

來源:晶報 一時成為市民討論的熱點問題。於是,司機看到執法人員,就會向站著的乘客大喊一聲“貓低”(蹲下)。

兩年後,深圳提出中小巴必須按站停靠,中小巴招手即停即落的傳統優勢被打破。“我們不習慣,市民也不習慣。”有老司機回憶當初剛實行該政策時,有些乘客因為沒有在指定地點下車,還和司機發生爭吵甚至打鬥。

2002年,媒體披露深圳將逐漸減少特區內中小巴數量。2003年3月14日,在“2003年深圳春運工作總結大會暨道路運輸工作會議”上,深圳市交通局負責人宣佈:從今年開始,公共中小巴將逐漸從中心城區退出。

2005年4月,深圳媒體報導,公共中小巴將以“三個一批”(淘汰一批、轉移一批、轉換一批)的方案實施退出計畫。

【不舍】

司機和乘客都有些不舍

2006年6月30日,是中小巴服務于深圳原二線關內的最後一天。這道備受爭議的綠色風景,從此不再在深圳中心城區的大街小巷中流動。

為填補中小巴退出後造成的線路空白,深圳市交通部門陸續開通幾十條跨特區大巴線路、特區內普線、夜班線路及地鐵接駁線路,增加大巴營運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然而,深圳市民十幾年形成的乘車習慣一時難改。當中小巴線路逐漸減少時,很多深圳市民都依依不捨:“撤銷小巴,今後出門該咋辦?”“小巴退出中心城區,我們晚上10點後如何回家?”“好懷念那個無論道路多擁擠塞車,都能見縫插針,準時送我上班的綠色小巴司機……”

中小巴退出後,酸甜苦辣一起湧上心頭的,還有司機師傅,因為這是他們多年來賴以生存的行當。

當時,在深圳開中小巴的工作很辛苦,很多司機每天早上五六點出車,晚上九十點才能回來,車裡沒有空調,開趟車汗流浹背。雖然辛苦,但相對內地來說,中小巴司機薪水也算比較高的,有的司機一個月能賺到五六千元。

“中小巴司機是最辛苦、最受氣,又最不被市民理解的職業之一。”中小巴即招即停的營運方式方便了個別乘客,但司機卻非常容易收到違章罰單,也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負擔。特別是一些乘客容易因此和中小巴司機發生爭執,比如乘客要求司機在路口或其他容易違章的地點下車,如果司機拒絕,輕則雙方發生口角,重則可能被打或遭到報復。

雖然其間有苦有甜,但到了惜別手中的方向盤那一天,很多中小巴司機都依依不捨:“中小巴退出,最捨不得的是我們。”

【回歸】

小巴“重出江湖”行走街巷

那道飛馳在道路上的綠色風景線,一轉眼已經退出深圳中心城區近11年了。在這11年裡,深圳的交通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條地鐵線開通,公交大巴線路的完善,共用單車的出現……一系列新變化,讓市民綠色出行更方便、快捷。

雖然當年的綠色小巴消失了,但小巴這種奔走于社區、支線道路的方便、快捷出行方式,在多年後以全新的面貌回歸了。

2011年6月20日,深圳首條“小支線巴士”B835正式試點營運。該線路從福永萬福廣場至和平市場,全程8公里,設置28個網站,票價僅1元,發車間隔最多不超過10分鐘。

這種名叫社區支線巴士的小巴再度上陣運營,讓人們又聯想起從前的中小巴。雖然這種社區支線巴士路線靈活、停靠自由、班次密集、票價低廉,但並不等同于中小巴的招手即停,它要在停靠站才能停車。

“小支線巴士”除在次幹道及以上道路嚴格按照規定線路網站停靠外,在次幹道以下的小路上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沒有上下客需求的網站可跳站營運。

相比以前中小巴線路較長,且承包給個人的形式運營,服務良莠不齊的情況來說,“小支線巴士”只跑短線,由公交公司經營,且在交委的監管之下,更為規範。

此後,深圳不少道路上都出現了這種“小支線巴士”,它們深入大型居民區和商業區,接駁地鐵站、公交場站以及重要交通樞紐,解決著市民“最後一公里”出行難題。

2016年4月,寶安區又出現了一種走街串巷的社區微巴,為公交大巴無法覆蓋到的街巷提供公交服務。

如今,當年綠色小巴已成深圳人懷舊的座標,但無論交通方式變革怎樣日新月異,那種能連接城市每個街頭巷尾,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都不會消失。(馬驥遠)

來源:晶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