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寧鄉人,你知道玉潭街道的由來和歷史麼?

生活在玉潭街道的小夥伴們

你每天經過的橋

你每天走過的路

你知道它有著怎樣的歷史和由來麼?

說出來你可能會覺得詫異

玉潭街道至今已有1700 多年的歷史。

這簡直就是”活古董“呀!

跟隨甯宣君的腳步

讓我們追溯一下歷史

↓↓↓

玉潭古鎮的由來

玉潭古鎮是寧鄉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位於縣境東部偏北, 跨溈江兩岸, 處於長沙、益陽兩市之中, 均約為45 公里。

據史料記載, 縣城東南陽春台溈江河畔有一蘚花岩, 岩下歷久成深潭。 兩岸綠樹成蔭, 岩上青松滴翠, 潭水晶瑩澈亮如玉, 遂名“玉潭”。

相傳五代時, 溪洞蠻寇進犯長沙, 時有馬希廣、馬希華兄弟誘引敵寇深入, 先在玉潭兩側屯7000 步卒夾擊, 遏制了蠻寇的進犯, 並獲全勝。 從此, 玉潭開始出名, 潭邊的集鎮也便以景冠名。

玉潭古鎮已有1700 多年的歷史。 早在晉太康(280), 此處被置為新康縣的一個驛站, 官府聯絡,

商賈往來, 無形之中變成了熱鬧繁榮的集市, 正式定名為“玉潭鎮”。

然而, 此鎮僅有一條玉潭街為通往長沙、益陽的大道。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設置寧鄉縣後, 玉潭設縣治, 其時, 擴建了通安街和青雲街。 明清兩代, 逐漸增建小西街、火宮巷、射圃巷、日新巷等街巷, 並在四方通道的出人口建有城門, 東日“朝陽門”, 南曰“迎薰門”, 西日“通安門”, 北日“拱極門’。

相傳有位邑紳, 曾將各城門附近的地名景觀巧妙嵌入, 聯綴成詩。

其詩日:(東)朝陽門外即東關, 八角梅花近玉潭;化龍溪畔龍王廟, 倉嶺楊亭中北山。 (南)迎薰門外柳司灣, 忠義南橋驛馬灘;萬年橋至龍潭石, 風波亭對印臺山。 (西)通安門外樂逍遙, 杉木關王又小橋;竹籬笆至香山寺, 愛晚塘前夕照嬌。 (北)拱極門外苦寒婆, 只見樵夫過路多;紫金山下曾家坳, 城隍廟後白羊坡。 品讀這些詩句, 就可以想像出當年玉潭的舊城風貌, 饒有一番風味。

玉潭古鎮的偉人足跡

玉潭古鎮留下無數先賢偉人的足跡。

唐大中三年(849), 相國裴休節鎮潭州(今長沙), 助高僧靈祐創建密印寺, 經玉潭上溈山。 宋淳熙十二年(1185), 溈源裡(今巷子口鎮巷子口村)易祓高中狀元, 後任禮部尚書, 賜封“甯鄉開國男”, 玉潭榮建“狀元樓”。

清咸豐四年(1854)二月至三月, 太平軍兩次來寧, 在玉潭附近大敗縣團練和湘軍。 1915 年5 月, 在玉潭高小就讀的劉少奇和學友們一道遊行示威,

反對衰世凱接受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 1917 年7 月, 毛澤東和肖子升經玉潭、迥龍山、沙田、密印寺去安化一路遊學。 1921年3月, 長沙文化書社寧鄉分社在玉潭成立, 銷售《共產黨宣言》等書刊。 1925 年2 月, 中國共產黨寧鄉縣第一個支部在玉潭甲師成立, 代號為“寧覺”。 1944年6 月至7 月, 國民政府七十四軍駐玉潭杜家山與日寇浴血奮戰。 1949 年8 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49 軍在湘中三支隊配合下擊潰國民黨駐寧鄉部隊, 進駐玉潭。 自此以後, 玉潭成了寧鄉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揮部。

玉潭古鎮的美麗風光

玉潭古鎮依山伴水,風光秀麗,中有杜家山、談家嶺、玉幾山、香林山和左家大山盤踞,東有倉嶺,南有鳳形,西有柔佛巴魯,北有飛鳳等小山環繞,東南朝陽溪與化龍溪穿境而過,匯入溈江,東西官道貫通,連接長沙,構成了一座美麗的山水小城。“玉潭十景”古已有名,即玉潭、南門橋、香山寺、文廟、狀元樓、飛鳳山、獅顧山、登雲塔、鱔魚洲、白雞觀。

玉潭古鎮舊貌換新顏。1992年以後,寧鄉縣城以玉潭鎮為中心,把相鄰的城郊、白馬、歷經鋪三鄉列入新城區。2015 年,寧鄉瞄準撤縣設市目標,“一鎮三鄉”升格為4個街道。昔日的麻石街變成了瀝青大街,小平房變成了高樓大廈;社區星羅,廣場棋布,高樓林立,商鋪琳琅;沿江風光帶,臨江閣、狀元樓遙相呼應;更有319 國道、長張高速公路、金洲大道、岳甯大道和石長鐵路貫穿東西,對接省會,創業大道、車站路連接經開區和溈東新城、金洲新區,不僅構成了縣城三條環線,而且使昔日的“玉潭環秀”變成了“溈水八虹”。

昔日玉潭以美景冠名,今日玉潭以美景揚名。

采寫 | 丹妮

玉潭古鎮依山伴水,風光秀麗,中有杜家山、談家嶺、玉幾山、香林山和左家大山盤踞,東有倉嶺,南有鳳形,西有柔佛巴魯,北有飛鳳等小山環繞,東南朝陽溪與化龍溪穿境而過,匯入溈江,東西官道貫通,連接長沙,構成了一座美麗的山水小城。“玉潭十景”古已有名,即玉潭、南門橋、香山寺、文廟、狀元樓、飛鳳山、獅顧山、登雲塔、鱔魚洲、白雞觀。

玉潭古鎮舊貌換新顏。1992年以後,寧鄉縣城以玉潭鎮為中心,把相鄰的城郊、白馬、歷經鋪三鄉列入新城區。2015 年,寧鄉瞄準撤縣設市目標,“一鎮三鄉”升格為4個街道。昔日的麻石街變成了瀝青大街,小平房變成了高樓大廈;社區星羅,廣場棋布,高樓林立,商鋪琳琅;沿江風光帶,臨江閣、狀元樓遙相呼應;更有319 國道、長張高速公路、金洲大道、岳甯大道和石長鐵路貫穿東西,對接省會,創業大道、車站路連接經開區和溈東新城、金洲新區,不僅構成了縣城三條環線,而且使昔日的“玉潭環秀”變成了“溈水八虹”。

昔日玉潭以美景冠名,今日玉潭以美景揚名。

采寫 | 丹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