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三)

導讀:

張之洞在湖北學政和四川學政的任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學界積弊, 簡拔優秀人才, 為湖北、四川兩地塑造了良好的學風。

他任滿回京之後, 與張佩綸、潘祖蔭等人組成“清流派”, 一躍而成為清流領袖。

李鴻章受到“清流派”的巨大壓力, 採用了盛宣懷的建議, 通過高超的手腕把“清流派”的領軍人物進行分化, 從而使張之洞轉變思路, 走上了“洋務派”的道路。

(接上期)

兩任學政 名揚士林

不久後, 張之洞調任湖北學政(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北省教育廳長), 開始了自己的地方官生涯。

他到湖北之後大刀闊斧地整頓學界積弊, 懲治教育腐敗, 大力褒獎和提拔教育體系中具有真才實學的官員, 從而讓湖北的士林耳目一新。

與此同時, 張之洞積極籌建“經心書院”, 以《四書義》、《試律》、《府試古學之義》、《觀風之作》等書合成一本《江漢炳靈集》編輯出版, 把這套書籍提供給湖北各地縣學的學子研讀。

通過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張之洞在湖北政績斐然, 士林和民間一片讚譽。 同時, 他的良好表現也獲得了頂頭上司湖廣總督(地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湖南、湖北省委書記兼兩湖大軍區司令)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委員兼江蘇、安徽、江西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兼兩江大軍區司令)曾國藩的贊許。

這是張之洞的名聲第一次在鄂省學界興起, 為他後來再次返回湖北興辦教育奠定了廣泛的輿論基礎。

同治十二年(1873), 張之洞調任四川學政(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省教育廳長)。 他在四川主要幹了三件大事。

第一, 總結以前在浙江、湖北等地主持科考的經驗教訓, 擬定了整頓四川科場積弊的八條規定——懲鬻販、杜規避、責廩保、禁滋事、禁拉磕、禁訛詐、拿包攬、防槍替等。

張之洞在上奏獲得朝廷的許可後在四川各地大力推行八項規定, 對違反規定者給予嚴懲, 並對檢舉有功者給予重獎。

這些切中時弊、賞罰分明的措施有力地扭轉了四川的整體學風, 使得四川的教育弊端受到很大改善。

四川士風為之一新, 科考秩序逐漸公正, 讓當地的官員和百姓的嘖嘖稱讚, 張之洞因此被當地評價為“四川省幾十年來最公正廉明的學政”。

第二, 通過學識的積澱和痛苦的思索, 張之洞用半年的時間嘔心瀝血地寫成了40多萬字的兩部書——《輶軒語》和《書目答問》, 對晚清學界產生深遠影響。 這兩本書的傳播範圍並不僅限於四川,

而是隨著良好的口碑走向了全國。

後來, 出生於廣東的梁啟超回憶起自己少年時代的求學生涯時曾經這樣評價:“得張南皮之《輶軒語》、《書目答問》, 歸而讀之, 始知天地間有所謂學問。 ”作為後來的著名學者和大師級人物, 他對這兩本書的評價之高, 可見一斑。

第三, 張之洞與四川總督(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省委書記兼大軍區司令)吳棠一起在成都創建“尊經學院”。 他並用自己的養廉銀五千兩(大致相當於今天的500萬元)購置了數千冊圖書捐贈給“尊經書院”。

同時, 張之洞大力延請名儒到書院任教, 刻印優秀的書籍作為教材, 為四川一地培養了大量人才。

這些學生當中有很多人在晚清和民國的時代舞臺上熠熠生輝。

其中還出現了幾個影響歷史的人物, 例如廖平和楊銳。

前者雖籍籍無名, 但他寫的兩本書被改頭換面後卻成為了維新派的理論源泉和戰鬥號角(後期文章會詳述), 而後者則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為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令人敬仰。

陰差陽錯 平步青雲

而四川總督吳棠也有值得一談的奇聞軼事, 不得不讓人感歎命運之奇詭。

吳棠, 字仲宣, 號棣華, 祖籍安徽盱眙。 他和張之洞的父親張鍈一樣是通過“大挑試”(大致相當於古代的遴選制度)進入官場, 後因配合淮軍作戰有功, 升遷為道員(地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政法委副書記)。

當時, 吳棠的一位朋友(也是任職道員)因公路過他的轄區。 所以吳棠按照潛規則資助了300兩銀子(大致相當於今天的30萬)作為程儀(路費)。

呃,為了讀者能夠清楚古代官場複雜多樣的福利,在這裡南山君稍稍解釋一下。

眾所周知,自古京官清苦,“京城居大不易”是古往今來顛破不破的至理。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開了一個壞頭——把官員的工資定得其低無比,從而讓京官的生存更加艱難。

即使是官位較高者也只能維持相對小康的生活,與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嚴重不匹配。

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源遠流長,士農工商的社會層級劃分在古代涇渭分明。智力超群的人往往會有使命感和抱負心,希望成為人生贏家。

而朝廷作為國家的中樞,京城作為各種資源的集中地,所有想在政壇有所作為的官員都必須接近權力中心去打造人脈網路。

京官們雖然不能把資源放到自己口袋,但是卻能夠影響很多政策或是資源的傾斜。地方作為國家的四肢,天高皇帝遠,可以操作的手法很多,所以地方官員大都比京官活得滋潤的多。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這些有抱負並掌握各種核心資源的京官,如果僅僅依靠薪俸(基本工資)會活得很灰頭土臉。優秀而掌握話語權的人沒有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這是違反自然界規律的。

但是,沒關係,中國人幾千年的歷史智慧不是白來的,它總會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於是,冰敬(取暖費)、炭敬(降暑費)、節敬(節日補助)等各種福利也就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走上了歷史舞臺。因明朝官員的工資太低,所以這些隱形福利在明朝迅速蔚然成風。

當然,這些都不是國家明文規定下發的,而是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地給予京官的補助。

京官們都心知肚明,因為大家都是利益獲得者。而除了朱元璋這種生猛的開國帝王,其他皇帝基本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去做犯眾怒的事情。

所以,後來就逐漸發展到下級官員也要給上級官員“進貢”,並形成了一套複雜的“送禮潛規則”。而清朝大體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這些潛規則也就裹挾在其它制度中被繼承下來。

“程儀”也是福利之一,即在官員出差、調職或者回鄉等遠途時,朋友或是下屬給予的一種資助。這是一個包裝的比較高雅的福利,它與官員的地位、為人、影響力等有關。

吳棠跟那位葉道員關係不錯,在葉道員路過轄地時自己恰好有事情走不開,所以就讓僕人送上300兩銀子(大致相當於今天的30萬)的程儀。

無巧不成書,偏偏當時還有另一位道員——太廣道惠征死于任所,他的子女送著靈柩返鄉,也住在同一個驛站(古代公務出差的旅館)。

而吳棠的僕人沒搞清楚,稀裡糊塗地把銀子錯送給了惠征的女兒蘭兒。蘭兒聽說有父親的朋友送來程儀,內心極為感激,因為惠征生前積蓄不多,後事較為淒涼。蘭兒一路上飽受世態炎涼,突然間有人雪中送炭,就問了送禮者的姓名並銘記於心。

僕人回去一彙報,吳棠發現送錯人感到很惱火。但是他畢竟是有風度的讀書人,基本的臉面還是要的。怎麼可能做出“把送出的禮要回來”這種猥瑣的事情?

而且,吳棠和惠征雖然不熟,但是也聽過他的名字,現在後事這麼淒涼,自己更不好意思去逼別人孤兒寡母的退禮了。

他想了一下,只能無奈地說道:“算了,官員的體面還是要有的。你另外送一份禮給葉道員,這份錢就算是我的一點憐憫之心吧。”

這件事導致吳棠成為官場的笑談,朋友們聚會時還常常取笑他。吳棠只能懊惱僕人粗心大意、辦事不力,冷落了這個僕役並把他送回老家冷藏。

想不到就是吳棠的這一點憐憫之心卻讓他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惠征的女兒蘭兒進京後順利通過選秀入宮,然後風雲變幻地扶搖直上。

後來,她一直認為吳棠是父親的好友,感念吳棠的雪中送炭之情。

吳棠雖然個人能力一般,政績平平,想不到平步青雲,官至四川總督(八大總督之一,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省委書記兼大軍區司令)。

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入京述職時才發現當年僕人的失誤舉措加上自己的一念之間成就了這一番因果。對了,蘭兒的大名叫葉赫那拉·杏貞,史書上稱他為“慈禧太后”。

當然,吳棠此時的說辭發生了一點細微的變化,這也可以理解。在不同的場合,吳棠總是深情地同僚們說道:“我跟惠征兄惺惺相惜,雖然見面不多,卻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想不到他天不假年,當時我痛不欲生,只是因公走不開,所以才讓僕人送上些許程儀。後來我還在官署獨自悼念了好友一番,想想當年他的風采,真是令人神傷啊!”

同時,吳棠馬上從老家接回當年犯錯的僕人,稱讚他很有眼光,是自己的人生貴人,並給予了大量的獎賞。

呃,所以,有時候努力很重要,但是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對古往今來的成就大事者來說,這也是必選項之一,哈哈。此為題外話。

清流領袖 三大策略

光緒二年(1876),張之洞在四川學政任滿歸京任翰林院編修,與張佩綸、陳寶琛、潘祖蔭、王懿榮(張之洞妻兄,近代金石學家,鑒藏家和書法家,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等人交往密切,漸漸形成影響很大的“清流派”。

他們經常組織聚會,詩酒風流,引導朝野輿論,指點江山,臧否國事。

後來,李鴻章和左宗棠以及翁同龢等人的鬥爭愈演愈烈,“清流派”往往成為左、翁等人的重要合作夥伴,讓李鴻章常常處於極為被動的境地。

這一天,李鴻章把盛宣懷叫到家中的書房,寒暄過後,他說道:“杏蓀啊,現在政壇鬥爭激烈,我們的壓力很大。特別是‘清流派’那些人,不管做實事的艱難,理論總是一套一套的。偏偏他們在道德上無可指責,朝野之間影響力巨大。這讓我們的局勢非常被動,你怎麼看哪?”

盛宣懷想了一下,肅然說道:“老大人,這個事情確實有些棘手。清流派的那些人都是博覽群書,善於辯論,講的都是高大上的東西,雖然不切實際,但是很能唬住一些不明事理的人。

眾所周知,在官場上不做事就沒有錯,而事情做得越多就錯的越多。清流們不做實事反而沒有把柄,這就像一個刺蝟,讓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的建議是要分化他們內部的陣營,即使不能為我所用,至少要讓一部分人保持中立。”

李鴻章覺得很有道理,捋了一下鬍鬚,略有所思地說道:“你有什麼想法,說來聽一聽。”

盛宣懷想了一下,說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三個計策——調虎離山、化敵為友、孤立分化。目前,清流派最重要的幾個人物分別為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等人。

第一,對於張南皮(張之洞),他是潤公(胡林翼)的學生,屬於天然的‘經世派’,我們完全可以幫他捋一下思路,使之成為我們的盟友。

張南皮這個人學識很高,為人也廉正,是目前清流派的領袖人物,在士林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我們能夠把他拉到‘洋務派’陣營,就可能起到扭轉風向的作用。

因此,我建議荃公你可以親自與他深聊一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回憶往昔與潤公(胡林翼)的交情,展望一下未來洋務運動的前景。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相信激勵一下會很有價值。

第二,對於張幼樵(張佩綸),這是清流派的另一個核心人物,名聲不在南皮(張之洞)之下。而且他滿腹經綸,品性俊逸,在士林的名聲也很好。

不過,他的妻子已經過世,還未續弦,這可能是一個加強關係的好機會。現在菊藕小姐正當妙齡,品行端莊,如果您覺得合適的話,可以考慮跟張幼樵(張佩綸)結成秦晉之好,相信這會是一段很好的姻緣。

如果‘清流派’的領袖之一成為您的東床快婿,那他們的陣營還能不分化嗎?當然,這一點還需要您仔細斟酌,畢竟這關係到小姐的終生幸福。

第三,對於陳寶琛等人,要麼尋找機會打壓一下,要麼把他們升遷調到地方做一些實事。這樣清流們就會意識到理論和實際的區別。即使依然處於清流派的陣營,觀點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不至於完全不切實際。”

聽了盛宣懷的這一番話後,李鴻章覺得很有可行性,馬上著手進行操作。首先,李鴻章找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媒人進行牽線搭橋,把女兒張菊藕嫁給張佩綸作為第三任妻子。

果然,女兒後來婚姻比較美滿,而張佩綸也成為李鴻章與清流派交往的重要橋樑和助力。

張佩綸在近代史上很有名氣,與張之洞齊名,被袁世凱認為是“天下能通透的三個半翰林之一”。但是,他在普通人當中的名氣反而不如他的孫女大,他的孫女就是著名作家張愛玲。

其次,李鴻章讓屬下把張之洞約到自己家中,敘過禮之後,李鴻章微笑地對張之洞說道:“孝達啊,今天我把你叫過來敘敘舊。說實話我們也算是很有淵源。

從公事上說,當年你任湖北學政(大致相當於湖北教育廳長)時我是湖廣總督(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省委書記兼兩湖大軍區司令),我們是共事過一段時間的同僚。當年我和滌師(曾國藩)對你在學界的政績都頗為讚賞。

從私誼上說,潤公(胡林翼)當年是湘軍的領袖之一,是‘經世派’的傑出人物。而淮軍是湘軍的支派,我當年就受過潤公(胡林翼)的教誨,對他的能力是極為佩服的。

說句不恭敬的話,我對潤公的佩服還在滌師之上。當年我年少意氣,與滌師發生矛盾而憤然離去,有賴於潤公居中說合,才和好如初。可以說,沒有潤公,可能就沒有我李鴻章的今天。

而你張孝達(張之洞)是潤公的入室弟子,承擔的是繼承衣缽的責任和使命。雖然你不是出身湘軍或是淮軍,但是師門淵源決定了你你是‘經世派’的繼承人,這一點是刻在你骨子裡的。

也正是因為這些淵源,當年有幾次滌師和我對於你一些不合適的舉動都是容忍的,從而看在潤公(胡林翼)的面上放過你一馬,否則那種時候換個人看看,你認為我們有那麼好說話?

(篇幅所限,留待後述)

下期導讀:

張之洞在湖北是如何大辦洋務的?他在幾次影響近代中國格局的大事上又有怎樣的表現?請看下期文章《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四)》

鑒於往事,資以治道。這裡是南山煮酒,歡迎你的閱讀。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創,轉載請注明。

所以吳棠按照潛規則資助了300兩銀子(大致相當於今天的30萬)作為程儀(路費)。

呃,為了讀者能夠清楚古代官場複雜多樣的福利,在這裡南山君稍稍解釋一下。

眾所周知,自古京官清苦,“京城居大不易”是古往今來顛破不破的至理。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開了一個壞頭——把官員的工資定得其低無比,從而讓京官的生存更加艱難。

即使是官位較高者也只能維持相對小康的生活,與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嚴重不匹配。

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源遠流長,士農工商的社會層級劃分在古代涇渭分明。智力超群的人往往會有使命感和抱負心,希望成為人生贏家。

而朝廷作為國家的中樞,京城作為各種資源的集中地,所有想在政壇有所作為的官員都必須接近權力中心去打造人脈網路。

京官們雖然不能把資源放到自己口袋,但是卻能夠影響很多政策或是資源的傾斜。地方作為國家的四肢,天高皇帝遠,可以操作的手法很多,所以地方官員大都比京官活得滋潤的多。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這些有抱負並掌握各種核心資源的京官,如果僅僅依靠薪俸(基本工資)會活得很灰頭土臉。優秀而掌握話語權的人沒有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這是違反自然界規律的。

但是,沒關係,中國人幾千年的歷史智慧不是白來的,它總會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於是,冰敬(取暖費)、炭敬(降暑費)、節敬(節日補助)等各種福利也就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走上了歷史舞臺。因明朝官員的工資太低,所以這些隱形福利在明朝迅速蔚然成風。

當然,這些都不是國家明文規定下發的,而是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地給予京官的補助。

京官們都心知肚明,因為大家都是利益獲得者。而除了朱元璋這種生猛的開國帝王,其他皇帝基本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去做犯眾怒的事情。

所以,後來就逐漸發展到下級官員也要給上級官員“進貢”,並形成了一套複雜的“送禮潛規則”。而清朝大體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這些潛規則也就裹挾在其它制度中被繼承下來。

“程儀”也是福利之一,即在官員出差、調職或者回鄉等遠途時,朋友或是下屬給予的一種資助。這是一個包裝的比較高雅的福利,它與官員的地位、為人、影響力等有關。

吳棠跟那位葉道員關係不錯,在葉道員路過轄地時自己恰好有事情走不開,所以就讓僕人送上300兩銀子(大致相當於今天的30萬)的程儀。

無巧不成書,偏偏當時還有另一位道員——太廣道惠征死于任所,他的子女送著靈柩返鄉,也住在同一個驛站(古代公務出差的旅館)。

而吳棠的僕人沒搞清楚,稀裡糊塗地把銀子錯送給了惠征的女兒蘭兒。蘭兒聽說有父親的朋友送來程儀,內心極為感激,因為惠征生前積蓄不多,後事較為淒涼。蘭兒一路上飽受世態炎涼,突然間有人雪中送炭,就問了送禮者的姓名並銘記於心。

僕人回去一彙報,吳棠發現送錯人感到很惱火。但是他畢竟是有風度的讀書人,基本的臉面還是要的。怎麼可能做出“把送出的禮要回來”這種猥瑣的事情?

而且,吳棠和惠征雖然不熟,但是也聽過他的名字,現在後事這麼淒涼,自己更不好意思去逼別人孤兒寡母的退禮了。

他想了一下,只能無奈地說道:“算了,官員的體面還是要有的。你另外送一份禮給葉道員,這份錢就算是我的一點憐憫之心吧。”

這件事導致吳棠成為官場的笑談,朋友們聚會時還常常取笑他。吳棠只能懊惱僕人粗心大意、辦事不力,冷落了這個僕役並把他送回老家冷藏。

想不到就是吳棠的這一點憐憫之心卻讓他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惠征的女兒蘭兒進京後順利通過選秀入宮,然後風雲變幻地扶搖直上。

後來,她一直認為吳棠是父親的好友,感念吳棠的雪中送炭之情。

吳棠雖然個人能力一般,政績平平,想不到平步青雲,官至四川總督(八大總督之一,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省委書記兼大軍區司令)。

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入京述職時才發現當年僕人的失誤舉措加上自己的一念之間成就了這一番因果。對了,蘭兒的大名叫葉赫那拉·杏貞,史書上稱他為“慈禧太后”。

當然,吳棠此時的說辭發生了一點細微的變化,這也可以理解。在不同的場合,吳棠總是深情地同僚們說道:“我跟惠征兄惺惺相惜,雖然見面不多,卻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想不到他天不假年,當時我痛不欲生,只是因公走不開,所以才讓僕人送上些許程儀。後來我還在官署獨自悼念了好友一番,想想當年他的風采,真是令人神傷啊!”

同時,吳棠馬上從老家接回當年犯錯的僕人,稱讚他很有眼光,是自己的人生貴人,並給予了大量的獎賞。

呃,所以,有時候努力很重要,但是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對古往今來的成就大事者來說,這也是必選項之一,哈哈。此為題外話。

清流領袖 三大策略

光緒二年(1876),張之洞在四川學政任滿歸京任翰林院編修,與張佩綸、陳寶琛、潘祖蔭、王懿榮(張之洞妻兄,近代金石學家,鑒藏家和書法家,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等人交往密切,漸漸形成影響很大的“清流派”。

他們經常組織聚會,詩酒風流,引導朝野輿論,指點江山,臧否國事。

後來,李鴻章和左宗棠以及翁同龢等人的鬥爭愈演愈烈,“清流派”往往成為左、翁等人的重要合作夥伴,讓李鴻章常常處於極為被動的境地。

這一天,李鴻章把盛宣懷叫到家中的書房,寒暄過後,他說道:“杏蓀啊,現在政壇鬥爭激烈,我們的壓力很大。特別是‘清流派’那些人,不管做實事的艱難,理論總是一套一套的。偏偏他們在道德上無可指責,朝野之間影響力巨大。這讓我們的局勢非常被動,你怎麼看哪?”

盛宣懷想了一下,肅然說道:“老大人,這個事情確實有些棘手。清流派的那些人都是博覽群書,善於辯論,講的都是高大上的東西,雖然不切實際,但是很能唬住一些不明事理的人。

眾所周知,在官場上不做事就沒有錯,而事情做得越多就錯的越多。清流們不做實事反而沒有把柄,這就像一個刺蝟,讓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的建議是要分化他們內部的陣營,即使不能為我所用,至少要讓一部分人保持中立。”

李鴻章覺得很有道理,捋了一下鬍鬚,略有所思地說道:“你有什麼想法,說來聽一聽。”

盛宣懷想了一下,說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三個計策——調虎離山、化敵為友、孤立分化。目前,清流派最重要的幾個人物分別為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等人。

第一,對於張南皮(張之洞),他是潤公(胡林翼)的學生,屬於天然的‘經世派’,我們完全可以幫他捋一下思路,使之成為我們的盟友。

張南皮這個人學識很高,為人也廉正,是目前清流派的領袖人物,在士林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我們能夠把他拉到‘洋務派’陣營,就可能起到扭轉風向的作用。

因此,我建議荃公你可以親自與他深聊一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回憶往昔與潤公(胡林翼)的交情,展望一下未來洋務運動的前景。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相信激勵一下會很有價值。

第二,對於張幼樵(張佩綸),這是清流派的另一個核心人物,名聲不在南皮(張之洞)之下。而且他滿腹經綸,品性俊逸,在士林的名聲也很好。

不過,他的妻子已經過世,還未續弦,這可能是一個加強關係的好機會。現在菊藕小姐正當妙齡,品行端莊,如果您覺得合適的話,可以考慮跟張幼樵(張佩綸)結成秦晉之好,相信這會是一段很好的姻緣。

如果‘清流派’的領袖之一成為您的東床快婿,那他們的陣營還能不分化嗎?當然,這一點還需要您仔細斟酌,畢竟這關係到小姐的終生幸福。

第三,對於陳寶琛等人,要麼尋找機會打壓一下,要麼把他們升遷調到地方做一些實事。這樣清流們就會意識到理論和實際的區別。即使依然處於清流派的陣營,觀點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不至於完全不切實際。”

聽了盛宣懷的這一番話後,李鴻章覺得很有可行性,馬上著手進行操作。首先,李鴻章找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媒人進行牽線搭橋,把女兒張菊藕嫁給張佩綸作為第三任妻子。

果然,女兒後來婚姻比較美滿,而張佩綸也成為李鴻章與清流派交往的重要橋樑和助力。

張佩綸在近代史上很有名氣,與張之洞齊名,被袁世凱認為是“天下能通透的三個半翰林之一”。但是,他在普通人當中的名氣反而不如他的孫女大,他的孫女就是著名作家張愛玲。

其次,李鴻章讓屬下把張之洞約到自己家中,敘過禮之後,李鴻章微笑地對張之洞說道:“孝達啊,今天我把你叫過來敘敘舊。說實話我們也算是很有淵源。

從公事上說,當年你任湖北學政(大致相當於湖北教育廳長)時我是湖廣總督(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省委書記兼兩湖大軍區司令),我們是共事過一段時間的同僚。當年我和滌師(曾國藩)對你在學界的政績都頗為讚賞。

從私誼上說,潤公(胡林翼)當年是湘軍的領袖之一,是‘經世派’的傑出人物。而淮軍是湘軍的支派,我當年就受過潤公(胡林翼)的教誨,對他的能力是極為佩服的。

說句不恭敬的話,我對潤公的佩服還在滌師之上。當年我年少意氣,與滌師發生矛盾而憤然離去,有賴於潤公居中說合,才和好如初。可以說,沒有潤公,可能就沒有我李鴻章的今天。

而你張孝達(張之洞)是潤公的入室弟子,承擔的是繼承衣缽的責任和使命。雖然你不是出身湘軍或是淮軍,但是師門淵源決定了你你是‘經世派’的繼承人,這一點是刻在你骨子裡的。

也正是因為這些淵源,當年有幾次滌師和我對於你一些不合適的舉動都是容忍的,從而看在潤公(胡林翼)的面上放過你一馬,否則那種時候換個人看看,你認為我們有那麼好說話?

(篇幅所限,留待後述)

下期導讀:

張之洞在湖北是如何大辦洋務的?他在幾次影響近代中國格局的大事上又有怎樣的表現?請看下期文章《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四)》

鑒於往事,資以治道。這裡是南山煮酒,歡迎你的閱讀。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創,轉載請注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