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兩個典型細節讀陳寅恪

我們對一個人物的觀察, 往往不僅聽其說了什麼, 更要看他做了什麼。 這個做什麼很有學問, 是識別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最重要的方法。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陳寅恪有點與人不同, 這從他的兩個行為細節就可看得出來。

一個是他小時候的一個行為細節。

1896年, 陳寅恪六歲。 這一年他家請來了攝影師, 全家一起照像。 要知道, 那時照像還是稀罕事, 全家都很重視。 陳寅恪家是一個大家族, 兄弟姐妹多。 當輪到他們兄弟姐妹照像時, 小小的陳寅恪做出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動作。 在攝影師拍照時, 他伸手去夠旁邊桃樹的枝, 於是那張定格的照片中, 他就成了這一堆小孩中唯一手拿桃花的人。 事後, 陳寅恪說出了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在那麼多同伴中, 他想有一個動作與別人不一樣, 這樣別人能找到自己, 他也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

小小年紀, 其想法就有些與眾不同, 其行為就有些獨立特行。 難怪陳寅恪治學能夠獨樹一幟。

另一個是他成為大家後的行為細節。

1932年, 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 國文系主任劉文典請陳寅恪為國文考試代擬試題。 陳寅恪不假思索, 以極快速度出好了兩個題:一個是命題作文《夢游清華園記》。 另一題是“對對子”, 上聯為“孫行者”。 作文題倒還平常, 一般學生都能寫, 可對對子題, 看似簡單卻很難。 結果這次考試, 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 下聯對出“胡適之”而獲滿分的考生, 僅周祖謨(後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一人。

有人在報上批評清華大學出怪題“對對子”考學生, 陳寅恪對此不以為然, 他撰文說出的四條理由使人無話可說。

對於用“對對子”形式為考題, 他提出的四條理由是:一、測試考生能否區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二、測試考生能否區分平仄聲;三、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條理。 陳寅恪的解釋文章一經發表, 這場“風波”即告平息。

堅持獨立思考, 堅持特立獨行, 堅持保持與眾不同, 陳寅恪才成為陳寅恪, 他的成就被後人景仰。 聽聽同時代的大咖是怎麼評價他的: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 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 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

這就是與眾不同的陳寅恪。

作者:梅琛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 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