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脫貧是對焦裕祿的最好告慰

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並經河南省政府批准, 蘭考縣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的貧困縣。 3月27日, 河南省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了這一消息。

對83萬蘭考人來說, 蘭考摘掉貧困帽, 是值得歡欣的一天。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一刻, 若焦裕祿泉下有知, 恐怕也會含笑九泉。 遙想當年, 焦裕祿帶領蘭考幹群治理“三害”:澇、沙、堿, 就是要改變蘭考面貌, 讓蘭考人過上好日子。 如今, 50多年過去了, 蘭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面貌。

說到蘭考脫貧, 不得不提一些背景。 比如, 2014年5月,

蘭考縣委、縣政府做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莊嚴承諾。 從2014年5月到現在, 將滿三年, 蘭考提前摘帽, 是真抓實幹拼出來的。

這背後, 離不了中央支持——2014年,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 習近平總書記將蘭考作為聯繫點, 一年之內, 兩次親赴蘭考指導工作。 有個細節是, 去年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切塊下達投資計畫的河南省社會事業專案共4個領域、16個專項、823個專案, 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171640萬元。 其中, 蘭考縣共涉及26個項目、資金5153萬元。

還應該看到, 沒有一代代蘭考人接力奮鬥, 就沒有蘭考的今天。 蘭考人有改變家鄉面貌、由窮變富的強烈要求, 就像在土地上佈滿乾柴一樣, 只要迸出一個火星, 就可以燃起熊熊烈火。 在脫貧路上,

蘭考人有幹勁, 有想法, 也有智慧, 他們根據自身特點, 走出了一條值得剖析的脫貧之路。 從“外出要飯”到“向國家要飯”, 再到“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飯”, 蘭考人矢志不移, 向貧困宣戰, 用聰明才智擺脫了貧困。

脫貧是對焦裕祿的最好告慰。 當年, 焦裕祿深有感觸地說, 這裡有36萬勤勞的人民, 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 只要加強党的領導, 就是有天大的艱難, 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在焦裕祿帶領下, 蘭考面貌大有改變, 但遺憾的是, 直到焦裕祿病逝, 蘭考仍未走上致富路, 如今蘭考脫貧致富, 無疑可告慰老書記。

脫貧也是對焦裕祿精神的傳承。 焦裕祿履新蘭考時這樣說道:“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 越是困難的地方,

越能鍛煉人。 請組織上放心, 不改變蘭考的面貌, 我決不離開這裡。 ”“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就是焦裕祿精神。 正因傳承並弘揚焦裕祿精神, 蘭考才能蹄疾步穩, 提前摘掉貧困帽。

更應該看到, 脫貧不等於致富, 致富也不等於小康。 從摘掉貧困帽到全面建成小康, 仍有不短的路要走, 這就需要賡續焦裕祿精神, 而不是拋棄焦裕祿精神。 正如總書記所稱,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焦裕祿精神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鬥、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 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 永遠不會過時。

焦裕祿當年親手栽種的泡桐已經壯碩而茂密,

有人冠以焦桐。 睹物思人, 儘管斯人已去, 但精神長存。 只要不忘初心, 秉承“要記得為人民留下些什麼”的囑託, 不獨83萬蘭考人可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13億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也能更有著落。 在蘭考調研指導時, 習近平曾對當地幹部說, 要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焦裕祿同志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 我們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如果每個官員都能給出響亮回答, 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就會更快一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