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滑雪場須降虛火

作者:珂 珂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 滑雪成為中國人的新時尚。 《2016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稱, 中國現有滑雪場646家, 去年滑雪總人次1510萬。 從參與人數、雪場佈局和滑雪消費動向看,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初級市場, 基本勾勒出中國滑雪產業的佈局和現狀。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 作為全球滑雪市場中唯一有顯著增長的國家, 中國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顯而易見。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 到2025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要達到一萬億元。 但《白皮書》的其他資料也揭示了中國滑雪市場的薄弱基礎。

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場僅占雪場總數的3%, 雪道面積30公頃以上的雪場僅有15座;雪道面積5公頃以下的有518座, 占比超過80%。 這些小型滑雪場的全年滑雪人次幾乎都在5萬人次以下, 過半滑雪場連2萬人次也未達到, 它們中的大部分沒有壓雪車、索道等設施。 在政策的刺激和資本的推動下, 這樣的迴圈仍在繼續。

任何新生行業在發展之初都會經歷一段“野蠻生長”, 目前的雪場發展也不例外。 有相當一部分缺乏合理規劃, 甚至屬於無效投資, 中部和西南地區是“重災區”, 而城市周邊的小雪場尚未形成自身特色, 容易陷入同質化與低價競爭的泥潭。 《白皮書》的資料也顯示, 北京滑雪市場陷入停滯——去年滑雪人次為171萬,

同比增長1.2%, 這樣的增幅在全國也是最低的。

滑雪場“虛火”的另一個表現是意外傷亡事故的不斷出現。 顯然, 行業安全標準建設和監督落實落後于雪場建設的發展速度, 已經開始成為阻礙滑雪運動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 在滑雪產業飛速發展的當下, 從業人員資質參差不齊, 培訓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頗為嚴重。 如果這個“門檻”不夠硬, 對遊客的基本培訓和指導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對於投資規模大, 回收週期長的滑雪場而言, 如何將初次滑雪者轉化為二次消費者, 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目前的646家滑雪場中, 75%的雪場屬於旅遊體驗型, 針對的客戶群體為觀光客。 這類雪場的特點是設施簡單, 通常只有初級雪道,

位置一般位於景區或城郊。 而在歐美日等滑雪運動文化歷史悠久、滑雪產業發展也較成熟的國家, 旅遊度假模式是當前的主流發展模式。 事實上, 待市場進入成熟期後, 未來我國大量的中小型雪場將面臨淘汰, 高品質、大規模的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場將成為主流。

儘管目前的國內滑雪場盈利都不理想, 但從長遠來看, 對於新興產業, 更需耐心培育, 而不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 到2025年, 我國將大幅普及冰雪運動, 讓直接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數超過5000萬, 並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冰雪運動的發展前景顯然一片光明, 在這樣的大目標裡, 我們不妨先完成一個小目標:把冰雪運動的行業安全標準儘快完善起來,

注重對滑雪教練、雪場設備維護維修和雪場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 讓雪場的“門檻”高一點。 (珂 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