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獵殺星期一》你是星期幾?

原先設定的七胞胎由男性改為生存更為不易的女性角色, 故事概念充滿奇想與創意, 有些值得探討的點, 第一個議題是“手足學”、第二個議題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第三個議題是:當身份變成一種“符號”, 那我們究竟是誰?

(內文有小小劇透, 請慎入)

近來最令人驚喜的科幻驚悚傑作!

未來世界裡, 地球面臨著各種危機, 最迫切的就是因為人口增多而產生的糧食危機, 為了改善糧食危機, 基因改造食品被大量種植、濫用, 原以為快速、大量生長的基因食品可以解決糧食危機, 沒想到卻衍生出更嚴重的問題:因著基因食品的基因重組, 讓吃了基因食品的人類, 有了生產多包胎的後遺症!因而人口過剩的問題再次衝擊了地球人類的生存空間與存活資糧。

因此, 應運而生了一個新興機構, CBA, 專門協助處理多包胎的孩子, 他們研發了一種新穎的科技,

讓多包胎的孩子進入“冷凍休眠狀態”, 等到世界有辦法容納更多人時, 再喚醒這些孩子, 從而減少地球資源的負荷。

泰倫斯的女兒在生下七胞胎後, 便死於難產, 泰倫斯卻決心要把這七個女嬰獨立扶養長大!

因為正好七個孫女, 所以泰倫斯便依照出生順序,

分別命名為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並且開始訓練他們共同扮演好一個統一的對外身份:凱倫・賽特曼。

所以這七胞胎, 從小就居住在一個小巧的房屋裡, 幾乎足不出戶, 然後按照相應的星期日子出門去扮演凱倫 ―― 就是星期一就由星期一出門去上班, 星期二就由星期二出門去, 以此類推(那大家應該最想扮演星期日)。

然後每晚回家後, 再開一個家庭會議, 簡報這一天發生的事情, 好讓每個人都能繼續扮演“凱倫・賽特曼”。

同時, 因為是扮演同一個角色, 所以只要有一個人有身體上的殘疾, 其他六個姊妹也必須有著同樣的身體標記, 比如說一樣的傷疤、一樣的青春痘。 所以很殘酷的是, 她們七個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本來這一切都如此順利而嫺熟, 她們就這樣“共存”了30年, 直到一個星期一, 晚上家庭聚會時間到了, 但身為大姐的星期一卻失蹤了!而且她還是最有紀律與從不缺席的完美小姐, 於是其他姊妹便開始了她們心驚膽跳的生活, 一來, 她們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如常地出門去上班,

因為不知外面是否有什麼危急潛伏著;二來, 她們也要透過有限的線索去追查出星期一的下落!

於是, 剩下的六姊妹的生活與生命從此改寫。

這個有趣的故事概念從2001年即開始發想、創作, 直到2015年導演湯姆維爾柯拉的加入, 重新融入了新的元素, 並將原先設定的七胞胎由男性改為生存更為不易的女性角色, 才正式啟動了整部電影的拍攝計畫。

一如前述,這是近來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了,故事概念充滿奇想與創意,觀影過程高潮迭起,雖然結局並不太難猜到,但中間轉折跟橋段,都還是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內!堪稱非常精巧與奇幻的佳作。

當然,大概因為沒有原著小說的精雕細琢,所以故事還是看得出來有些無法完全符合邏輯的地方,而且也看得出來,預算是有限的,沒有辦法完全大展拳腳,可是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她成為一部佳作!因為這個概念已經勝過一切了。

對任何女星來說,這應該都是夢寐以求的角色,一人可以分飾個性截然不同的七個姊妹!而且拍攝過程,可想而知,是困難重重的,自己要對著自己演戲,如果是七個人同在的場景,還要分七次拍攝!每次還要進入不同的角色情緒、語言中,可想而知,製作過程是何其的有趣與精算呀!應該拍完後,這個製作team就幾乎無所不能了。(這當然是誇飾法。)

裡頭當然有些值得探討的點,但是因為是娛樂片,我也不想討論什麼大道理,減低觀眾的觀影欲望,只簡單討論三個議題。(如果不想看長篇大論的,可以停在這裡喔,就去欣賞電影就對了。)。

第一個議題是“手足學”(我不知道是否有這門學科或是否這樣翻譯),主旨是在討論一個家庭裡,若有一個以上的小孩,那這些小孩在家中的排行順序將會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性格,甚至可能是一生的命運!比如,老大的共同特徵是,通常比較容易成為領導者、創業者,自我約束也較高,因為從小就被要求要有責任感,作弟妹的榜樣,甚至分擔父母的辛勞,所以也最容易成功;而排行在中間的小孩,則相對是比較穩定的,一家大公司裡,最難流動的基礎人事結構,泰半由這些排行中間的小孩來擔任,他們被教育的比較沒有“自我個性”,比較容易犧牲、奉獻(因為通常老大說了算,老麼通常最受寵等等因素);老麼,則通常行動力作低落,但卻適合從事創意型態的工作,因為他們通常較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喜好,適性發展,而將興趣延伸成為事業。

雖然本次《獵殺星期一》片中是七胞胎,跟上述的“手足學”有點不盡雷同,但我想主創者多少還是有參考上述理論,在創造七個不同角色的個性,只是好像沒有篇幅深挖下去,稍嫌可惜。

第二個議題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身為B型水瓶座的我,其實很難想像能夠成為上述故事的主角,因為我天生就在追求唯一性,我甚至無法忍受另一個雙胞胎,更遑論要跟其他六個人共用一個身份,我想水瓶座的七胞胎大概是無法遵循爺爺的教誨,乖乖遵守生活規章的!(所以我猜這七個小孩不是處女座,就是魔羯座的,才能夠忍受身為群體的一員,並且過著單調與重複的生活。)

所以這個設定,基本上否定了追求自我的任何可能,因為在她們的世界,只有一個完整的“大我”,跟七個碎裂而殘缺的“小我”,完全剝奪了一完整的人的主權!就某方面而言,如果創作成小說,這個母題將可以更宏觀、雄偉地展開,因為那個未來世界本來就具有“反烏托邦”題材的特質,然後加上七個必須放棄自我的主角,這根本是一個未來版的“共產主義”預言!― 人性真的有辦法放棄自我,屈從于體制,共生共存嘛?

同樣的,礙於篇幅與電影敘事的有限開展,讓這個本應該更具有史詩格局的題材,只能在這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伸展,卻無法完全展開,也是我個人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不過,就商業片而言,這樣的簡潔有力對觀眾是福,因為如果真要涉及這個母題的話,影片節奏勢必更為舒緩,就沒有緊迫盯人的壓迫感了。也會讓觀影壓力倍增。

第三個議題是:當身份變成一種“符號”,那我們究竟是誰?凱倫・賽特曼明顯是一個由七個人共同創造出來的虛構人物,她不被允許有自身的情感屬向,甚至要隱藏自身情欲,如果生命變成這樣一種符號化的狀態,怎麼可能完整呢?但不要懷疑,符號化正是現代都會人最習慣在網路上自我形塑的生活標籤呀!我們有選擇性地打卡、拍下出遊紀錄、曝光朋友活動、公佈閱讀書籍、聽得音樂……,所有這一切,不都是在將“我”這個人定義/碎裂成一張一張的符號、標籤,再從中以後現代的拼貼方式拼湊出來的“網紅”?“文青”?“學者”?“宅男”?“時尚名媛”?“都會雅痞”……嘛?我們不是早已如此習慣在網路世界把自己扁平化、商品化、符號化、分割化了嘛?

但是在這些層層疊疊的符碼當中,哪個才是能夠最完整呼吸、自由存活的自我呢?

一如前述,這是近來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了,故事概念充滿奇想與創意,觀影過程高潮迭起,雖然結局並不太難猜到,但中間轉折跟橋段,都還是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內!堪稱非常精巧與奇幻的佳作。

當然,大概因為沒有原著小說的精雕細琢,所以故事還是看得出來有些無法完全符合邏輯的地方,而且也看得出來,預算是有限的,沒有辦法完全大展拳腳,可是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她成為一部佳作!因為這個概念已經勝過一切了。

對任何女星來說,這應該都是夢寐以求的角色,一人可以分飾個性截然不同的七個姊妹!而且拍攝過程,可想而知,是困難重重的,自己要對著自己演戲,如果是七個人同在的場景,還要分七次拍攝!每次還要進入不同的角色情緒、語言中,可想而知,製作過程是何其的有趣與精算呀!應該拍完後,這個製作team就幾乎無所不能了。(這當然是誇飾法。)

裡頭當然有些值得探討的點,但是因為是娛樂片,我也不想討論什麼大道理,減低觀眾的觀影欲望,只簡單討論三個議題。(如果不想看長篇大論的,可以停在這裡喔,就去欣賞電影就對了。)。

第一個議題是“手足學”(我不知道是否有這門學科或是否這樣翻譯),主旨是在討論一個家庭裡,若有一個以上的小孩,那這些小孩在家中的排行順序將會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性格,甚至可能是一生的命運!比如,老大的共同特徵是,通常比較容易成為領導者、創業者,自我約束也較高,因為從小就被要求要有責任感,作弟妹的榜樣,甚至分擔父母的辛勞,所以也最容易成功;而排行在中間的小孩,則相對是比較穩定的,一家大公司裡,最難流動的基礎人事結構,泰半由這些排行中間的小孩來擔任,他們被教育的比較沒有“自我個性”,比較容易犧牲、奉獻(因為通常老大說了算,老麼通常最受寵等等因素);老麼,則通常行動力作低落,但卻適合從事創意型態的工作,因為他們通常較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喜好,適性發展,而將興趣延伸成為事業。

雖然本次《獵殺星期一》片中是七胞胎,跟上述的“手足學”有點不盡雷同,但我想主創者多少還是有參考上述理論,在創造七個不同角色的個性,只是好像沒有篇幅深挖下去,稍嫌可惜。

第二個議題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身為B型水瓶座的我,其實很難想像能夠成為上述故事的主角,因為我天生就在追求唯一性,我甚至無法忍受另一個雙胞胎,更遑論要跟其他六個人共用一個身份,我想水瓶座的七胞胎大概是無法遵循爺爺的教誨,乖乖遵守生活規章的!(所以我猜這七個小孩不是處女座,就是魔羯座的,才能夠忍受身為群體的一員,並且過著單調與重複的生活。)

所以這個設定,基本上否定了追求自我的任何可能,因為在她們的世界,只有一個完整的“大我”,跟七個碎裂而殘缺的“小我”,完全剝奪了一完整的人的主權!就某方面而言,如果創作成小說,這個母題將可以更宏觀、雄偉地展開,因為那個未來世界本來就具有“反烏托邦”題材的特質,然後加上七個必須放棄自我的主角,這根本是一個未來版的“共產主義”預言!― 人性真的有辦法放棄自我,屈從于體制,共生共存嘛?

同樣的,礙於篇幅與電影敘事的有限開展,讓這個本應該更具有史詩格局的題材,只能在這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伸展,卻無法完全展開,也是我個人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不過,就商業片而言,這樣的簡潔有力對觀眾是福,因為如果真要涉及這個母題的話,影片節奏勢必更為舒緩,就沒有緊迫盯人的壓迫感了。也會讓觀影壓力倍增。

第三個議題是:當身份變成一種“符號”,那我們究竟是誰?凱倫・賽特曼明顯是一個由七個人共同創造出來的虛構人物,她不被允許有自身的情感屬向,甚至要隱藏自身情欲,如果生命變成這樣一種符號化的狀態,怎麼可能完整呢?但不要懷疑,符號化正是現代都會人最習慣在網路上自我形塑的生活標籤呀!我們有選擇性地打卡、拍下出遊紀錄、曝光朋友活動、公佈閱讀書籍、聽得音樂……,所有這一切,不都是在將“我”這個人定義/碎裂成一張一張的符號、標籤,再從中以後現代的拼貼方式拼湊出來的“網紅”?“文青”?“學者”?“宅男”?“時尚名媛”?“都會雅痞”……嘛?我們不是早已如此習慣在網路世界把自己扁平化、商品化、符號化、分割化了嘛?

但是在這些層層疊疊的符碼當中,哪個才是能夠最完整呼吸、自由存活的自我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