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宗教信仰的人更應看看這個心理實驗

蔡格尼克效應

心理學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過的一個有趣實驗:他要求一些參加實驗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 其中半數工作最終允許其完成,

而另一半的工作則中途人為地加以阻止, 使其無法完成。 當這些人完成實驗任務後, 要求他們對所做的工作進行回憶。 實驗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對未完成工作的回憶要優於對以完成工作的回憶, 前者的回憶量幾乎是後者的兩倍。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蔡格尼克效應”, 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 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啟示:

人類有追求完美的傾向, 有時甚至是強迫自己追求完美。 這使得我們有時會無法容忍一些沒有完成的事情, 以致於讓那些沒做完的事情給自己造成壓力。 但更現實的是, 並非所有事情對我們或我們的工作都如此重要, 事情也並非因為其未被做完而變得更加重要。

因此, 時常停下來思考什麼是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完成的事情很重要。

有人說我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來到這個世界, 因為我們未完成的心願。 我在這一世我沒有對我的爸爸好, 我們的心結會一直在, 當我們離開人世時, 我們就會想, 如果給我一次機會, 我一定會做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有來到這個世界, 當然了來到這裡我們還以一樣的做不好。

我們不談未知的, 有的人年輕時候談戀愛, 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在一起, 這就成了一個死穴。 我們總認為沒在一起的他才是最完美的, 才是最優秀的, 才是最愛我最疼我的。 當日後有機會了, 往往會舊情複燃, 這種未了的心願就是蔡格尼克效應 。 錯過的才是最好的, 跑掉的才是大魚。

我小時候沒錢買玩具, 我大了, 我要買一堆。 或者是我給我們的孩子買很多。 我要學鋼琴, 家裡沒錢, 我現在就讓我的孩子學鋼琴, 不管他愛好不愛好。 我小時玩遊戲家人都不讓, 那好我現在上大學, 我就成天玩。 越是有網癮的孩子,

從小都是沒玩過或者被限制的一群孩子。 小時候大人不太約束的孩子, 反而只是愛好, 不會上癮。

所以我們大人和孩子, 我們都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中庸平衡的發展自我, 不壓抑不放縱, 我們才會自在心安, 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未了心願

三清老師有多年的諮詢經驗, 臨床案例幾百例, 善與整合內心的陰影, 對婚姻家庭精神病神經症有自己的療法。 有想瞭解的可以關注我, 歡迎私信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