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中山附近有一個景色堪比烏鎮的隱世古鎮!

當談起古鎮時, 很多人會想起烏鎮、西塘、周莊。

但是人們卻忘了一個隱世古鎮!江門煙雨迷蒙, 女子溫婉可人, 她, 叫黃姚!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

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之一。 發祥于宋朝年間, 興建于明朝萬曆年間, 鼎盛於清朝乾隆年間, 已有近千年歷史。 因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 故名“黃姚”。 鎮內有“六多”, 山水岩洞多、亭臺樓閣多、寺觀廟祠多、祠堂多、古樹多、楹聯匾額多。 有山必有水, 有水必有橋, 有橋必有亭, 有亭必有聯, 有聯必有匾, 構成古鎮獨特的風景。 街道全部用黑色石板鑲嵌而成, 鎮內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式佈局。 房屋多為兩層的磚瓦結構, 建築精美, 工藝高超。 2009年黃姚古鎮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古戲臺

古戲臺建于明朝萬曆年間建,

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清代乾隆、光緒年間多次重修, 1983年昭平縣人民政府又出錢再次重修。

戲臺是亭閣式的, 四個柱子腳下埋了四口大水缸, 演出時有共振的效果, 不管當初誰設計了這個戲臺, 一定是個絕頂聰明的人, 比起現在的舞美效果一點都不落後。 古戲臺是黃姚古鎮最有名的建築之一。

石板街

石板街, 最早鋪砌于清順治年間, 山根寨那段老街距今己有300多年歷史。 年深日久,街中心的石板已踩成槽狀,故有“老街”之稱。康熙、乾隆以後,陸續鋪設東門樓至榴李街一段,長約200多米。後來,隨著移民的增多,街道越鋪越長,才逐步形成今天這個樣子。

筆直平坦的青石板路,各家門口懸掛著的燈籠,幽靜的小巷,遠處隱約是青山,仿佛置身於明清時期,心情大概會不錯吧。

司馬第

沿著古鎮小路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司馬第大門口非常完整的石鼓,與宅院一起保留了下來。司馬並不是姓氏,是當時的官爵,不知進去一番是否也會加官進爵呢?

司馬第位於龍畔街52—53號。這裡的“司馬”不是姓氏,而是官職。“司馬”有幾種解釋:一是兵部尚書的別稱;二是府州通判的別稱;三是同知的俗稱。據史料記載,這戶人家姓莫,明朝時當的“司馬”官,即是府州通判。

龍爪榕

有著500年樹齡的龍爪榕,因其氣根形似龍爪而得名。古樹很神奇,是在石頭中生長的,與岩石緊緊相擁,根須沒法充分伸展,故又名“石上榕”。

石跳橋

石跳橋始建於清嘉靖年間,距今200多年的歷史。是由31個石頭墩子排列而成,間距按人行走步伐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響洩洪。現在很多公園裡的水景都仿照的錠步橋。

帶龍橋

帶龍橋始建于明朝萬曆三年,重修於1759年,是黃姚15座古橋樑中最大的一座。除了供行人來往,橋面用腰形鐵塊連鎖的石板還能在發洪水時作分洪之用,該橋重修至今,依然牢固如初。

歷史上許多淒美的愛情故事都與橋有關,如《風雨橋》、《魂斷藍橋》、《廊橋遺夢》等,而黃姚古鎮這滄桑的帶龍橋畔,也有著自己的異國愛情故事。

黃姚,一個觸景生情的隱世古鎮,讓人沉浸其中。

年深日久,街中心的石板已踩成槽狀,故有“老街”之稱。康熙、乾隆以後,陸續鋪設東門樓至榴李街一段,長約200多米。後來,隨著移民的增多,街道越鋪越長,才逐步形成今天這個樣子。

筆直平坦的青石板路,各家門口懸掛著的燈籠,幽靜的小巷,遠處隱約是青山,仿佛置身於明清時期,心情大概會不錯吧。

司馬第

沿著古鎮小路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司馬第大門口非常完整的石鼓,與宅院一起保留了下來。司馬並不是姓氏,是當時的官爵,不知進去一番是否也會加官進爵呢?

司馬第位於龍畔街52—53號。這裡的“司馬”不是姓氏,而是官職。“司馬”有幾種解釋:一是兵部尚書的別稱;二是府州通判的別稱;三是同知的俗稱。據史料記載,這戶人家姓莫,明朝時當的“司馬”官,即是府州通判。

龍爪榕

有著500年樹齡的龍爪榕,因其氣根形似龍爪而得名。古樹很神奇,是在石頭中生長的,與岩石緊緊相擁,根須沒法充分伸展,故又名“石上榕”。

石跳橋

石跳橋始建於清嘉靖年間,距今200多年的歷史。是由31個石頭墩子排列而成,間距按人行走步伐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響洩洪。現在很多公園裡的水景都仿照的錠步橋。

帶龍橋

帶龍橋始建于明朝萬曆三年,重修於1759年,是黃姚15座古橋樑中最大的一座。除了供行人來往,橋面用腰形鐵塊連鎖的石板還能在發洪水時作分洪之用,該橋重修至今,依然牢固如初。

歷史上許多淒美的愛情故事都與橋有關,如《風雨橋》、《魂斷藍橋》、《廊橋遺夢》等,而黃姚古鎮這滄桑的帶龍橋畔,也有著自己的異國愛情故事。

黃姚,一個觸景生情的隱世古鎮,讓人沉浸其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