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實用貼:天涼好個秋!初秋養護方法都在這裡啦!

HB說

古人指出, 秋季燥為主氣, 天氣涼爽乾燥, 呈收斂肅殺之勢。 秋天的養生作息, 應該順應秋季自然界收斂之勢, 早睡早起, 使心神安定, 養護元氣。

《黃帝內經》指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指的是秋冬燥邪為盛, 容易傷人及人體陰氣, 因此要以養陰為重, 才能達到增強體質, 減少疾病的效果。 而養陰其實就是要讓身體處於“和”的狀態。

作息調“和”

初秋暑熱尚未退盡, 天氣以燥熱為主, 應清熱養陰。 在這個階段, 只要讓身體以“和”為主就可以適應好季節轉換。

早睡早起, 外避風邪, 內除鬱熱

由於此時暑熱未退, 熱邪容易郁滯於體內, 加之逐漸早晚溫差變大, 如果著涼, 易造成外寒內熱“寒包火”, 即外有怕風、惡寒等外寒症狀;內有胸中煩熱, 口舌生瘡, 小便黃赤灼熱等內熱症狀。

為了避免內熱外寒帶來傷害, 需要外避風邪, 內除鬱熱。 避風是秋季養生的重點。 道教養生家丘處機曾告誡說,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 應該“避風如避箭”, 對於年高體弱者, 尤當避忌。

避風的方法有講究的, 尤其需要對頭、腳重點部位的保護。 中醫學理論認為, “頭為諸陽之會”, 是人體陽氣聚積之處, 腳部分佈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 俗話說“寒從腳起, 熱從頭散”。

因此傳統養生中, 非常重視“腳暖腿不涼, 腿暖身不寒”的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 初秋衣著被褥的選擇很有講究, 即要求避寒保暖, 又要避免捂得過度, 加得內熱症狀。 穿衣時上半身要注意護胸和暖背, 下半身則要求護好腰和腳。 所睡床鋪要求“下厚而上薄”,

即要求褥墊要柔軟厚實, 而蓋的被子則要輕薄而保暖。

內除鬱熱則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 可以適當飲用菊花、金銀花、玫瑰花等泡制的花草茶等, 以清內熱, 散鬱結。

初秋養生還需要根據天氣的變化, 來相應地調整自己的生活, 以減少感受風寒, 誘發各種疾病。

根據濕度保護心肺。 濕度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 相對濕度小、乾燥的空氣, 會導致人體水分蒸發過快, 使人體的皮膚、黏膜發幹 。

人體鼻腔的黏膜, 會因為乾燥而使其過濾、清潔、濕潤所吸入的空氣、阻擋致病微生物的功能受到影響, 從而引起人體抗病能力的下降, 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等表現, 從而誘發感冒、咳嗽, 甚至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一天之中, 下午3時左右, 相對濕度最小時, 要做好防病準備。

根據溫度保護關節關節炎在天氣寒冷或者冷暖變化劇烈時,會呈現發病增多的傾向,或者是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在天氣轉暖時病情緩解或相對穩定。在風大陰冷的天氣,關節的疼痛就會加重。在這種天氣裡,要注意保護關節,緩解疼痛。

通過簡單的“調息法”可以養護元氣

元氣是人體生命動作的主宰,因此養護元氣也正是初秋養生的重點。

具體的做法是:平身端坐,舌頭在口中輕輕攪動數次,微微吐出濁氣。用鼻子緩緩吸氣。叩齒36次。調整呼吸,讓心神寧靜,去除雜念。保持打坐30分鐘即可。

做完調息法,如果要起身時,必須緩慢地舒展手足,慢慢站起,不能過猛過快。

天氣越來越涼啦,大家一定要注意日常護理哦!

根據溫度保護關節關節炎在天氣寒冷或者冷暖變化劇烈時,會呈現發病增多的傾向,或者是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在天氣轉暖時病情緩解或相對穩定。在風大陰冷的天氣,關節的疼痛就會加重。在這種天氣裡,要注意保護關節,緩解疼痛。

通過簡單的“調息法”可以養護元氣

元氣是人體生命動作的主宰,因此養護元氣也正是初秋養生的重點。

具體的做法是:平身端坐,舌頭在口中輕輕攪動數次,微微吐出濁氣。用鼻子緩緩吸氣。叩齒36次。調整呼吸,讓心神寧靜,去除雜念。保持打坐30分鐘即可。

做完調息法,如果要起身時,必須緩慢地舒展手足,慢慢站起,不能過猛過快。

天氣越來越涼啦,大家一定要注意日常護理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