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拋開道德標籤 還“吹牛”“撒謊”的孩子一個正解

兒童就像彌賽亞, 他降臨到墮落的人間, 是為了引導人們重返天國。

——艾默生

一次走親戚, 她家的兩個孩子因為吃甘蔗引起了爭執。

沒吃過癮的弟弟很不屑地說:

“哼, 以後我買了更粗的甘蔗也不分給你吃了。 ”

“以後我會買像棒槌一樣粗的甘蔗”姐姐不甘示弱。

“我會買像酒瓶一樣粗的甘蔗。 ”

“我會買像大腿一樣粗的甘蔗。 ”

聽到這裡, 旁邊的大人都笑起來。 “你們倆就使勁吹牛吧。 ”他們的媽媽說, “他倆一天到晚地瞎編, 不知道哪學來的。 有時候還編出些騙人的話, 真頭痛!”

01/吹牛是孩子的本領和特權

其實, 不只是現實生活, 即使在文學作品中, 吹牛也經常出現。 俄國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尼古拉﹒諾索夫的短篇小說《幻想家》中, 把兩個孩子聊天時候的吹牛描繪的淋漓盡致。 試看文中的下列情節:

“我很大很大那會兒, 不管多寬的河, 一抬腿就過去了。 ”米夏說。

“嗨!整個兒一個大海,

我跳下去, 一下就到對岸了。 ”

“大海都能有的過去——你真行啊!可我游得過大洋!”

“以前, 我會飛來著!”

“得了, 你倒是飛給我瞧瞧!”

“現在不會了, 全生了。 ”

“我有一次在海裡洗澡, ”米夏說, “一條大鯊魚忽然向我沖來。 我給了它一拳, 它的大嘴一下逮住我的腦袋, 哢擦, 把腦袋給咬了下來。 ”

小孩子聽這類故事時, 每次都哈哈大笑, 還喜歡不停讓人重複, 這大概是太符合她的心理或者讓她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滿足吧。

02/吹牛撒謊中包括著的創造力

當孩子用充滿想像誇張的語句描述事物, 這種無邊界延伸和自我誇大的方法通常會被大人認為是在吹牛或撒謊, 其實這是典型的“成人對兒童的眼光”。 蒙台梭利是這樣認為兒童說謊的:

(說謊)可能由兒童充滿幻想地描述一件事物而產生, 也可能是對其他人認為真實的事物的一種誇張。 ……它就像一次投入角色的表演一樣, 可能只是採用了一種藝術的手法。 ……兒童用謊言來表現想像力與創造力。 他們並沒有什麼企圖, 只是在編故事。

正是這種孩提的誇張的編故事本領, 造就了很多偉大的作家, 從古典名著《西遊記》到兒童文學經典《愛麗絲夢遊仙境》哪一個又卻得了這種孩子式的誇張本領。

03/吹牛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作家兼學者劉旭源先生這麼認為兒童的“吹牛”:

兒童大多愛“吹牛”。 這是因為, 作為思維主題, 他們還很不成熟, 他們還不具備皮亞傑所說的邏輯的、運算的能力。 他們往往不能確定真與假、事實與想像、可能性與現實性、真實的記憶與幻覺的記憶之間的種種邊界,

他們也不能確定主題與客體之間的邊界, 更不會壓抑自己創造欲的衝動(於是這種衝動常常以幼稚的、自我誇張的方式體現出來)。 所以兒童的“吹牛”正是他們天性的表現, 雖然這常常遭到大人的厭惡和職責。

04/怎麼對待孩子充滿誇張想像力的“吹牛”“撒謊”

◆拋開道德標籤

通常的學校教育會很注重孩子的品德培養, 誠實屬於品德的一種。 但我認為誠實的品德並不適合學齡前甚至小學一年紀的孩子, 他們來自孩提時代的編故事能力和誇張想像力的天性尚未褪去, 此時用道德標籤違背正常的成長規律。 在不妨礙他人, 不為周圍人帶來不便的情況下, 安靜傾聽, 善意微笑, 隨其自然最好。

◆不揭穿

就親戚家孩子的“吹牛”事件來看, 這是件充滿誇張的想像力的孩子特有的行為。 當然, “大腿那麼粗的甘蔗”還沒有出現, 這太不符合成年人所認識的現實世界。 如果我們出於教育的目的急於拆穿孩子不成熟、不合邏輯, 自然會讓孩子尷尬、無地自容,甚至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抹煞孩子的自信心和天性,不利於以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記錄孩子誇張的描述

一個初冬,我看到一個學齡前的男孩坐在冰冷的拖拉機上自言自語。聲音很低,我沒法完全聽清楚。但他的一句話讓我驚喜:回到夏天就不冷了。這樣充滿想像詩人式的語句完全突破了成人的思維限制,是日後再好的語文老師都教不出來的,我們怎能讓其溜走。

記錄下孩子的這類語言,不僅給成人的思維帶來突破,也為觀察孩子,做出更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提供借鑒,還可以留給長大後的TA。

自然會讓孩子尷尬、無地自容,甚至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抹煞孩子的自信心和天性,不利於以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記錄孩子誇張的描述

一個初冬,我看到一個學齡前的男孩坐在冰冷的拖拉機上自言自語。聲音很低,我沒法完全聽清楚。但他的一句話讓我驚喜:回到夏天就不冷了。這樣充滿想像詩人式的語句完全突破了成人的思維限制,是日後再好的語文老師都教不出來的,我們怎能讓其溜走。

記錄下孩子的這類語言,不僅給成人的思維帶來突破,也為觀察孩子,做出更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提供借鑒,還可以留給長大後的T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