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潰敗撤離,金領被裁,這些企業曾經高不可攀但已被年輕人拋棄!

昨天貓哥聊了過去8年選擇投資哪些城市的回報率最高, 其實, 選擇職業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投資, 並且是人生最大的投資。

但就跟買房子一樣,

絕大部分人是隨大流, 職業選擇也是, 絕大部分人看見什麼紅就選擇什麼, 人們以為很保險的事情, 多年以後回頭看, 很可能並非如此。

貓哥最近在跟一些小夥伴聊天, 發現, 當年畢業時不同的選擇現在差距相當大, 無一例外, 感覺受挫最大的是這些年一直在外企混的小夥伴們, “中年危機”來得特別早。 可在幾年前, 他們可是風風光光過去的。

當年的外企白領除了在名頭上要風光很多, 在收入上面, 也是新中產階級的代表。 但是如果這個機會放到現在, 恐怕我們就要掂量掂量了。

外企的光環不再, 背後也是中國經濟大變局的縮影。 中國經濟變了, 職業的最佳選擇也變了。

01

逃離外企

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統計局資料顯示,

外企員工數量從2013年開始回落, 已經由2013年的1566萬下降到2015年的1446萬。 在外企最為密集的上海,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2016年上海外商投資企業中僅有48%有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計畫, 比上一年下降21個百分點。

此外, 2015年的一項調研顯示, 僅僅有2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在外企中工作主要的原因是高薪和規範的職業路徑, 而這一數位在10年前還超過六成。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如今也不過十多年的光景, 情況已然不同, 外企也已經不再是高薪和有前途的代名詞, 去外企工作和在中企工作的區別, 可能就在於你的人事關係到底是在本公司還是在FESCO或者中智這樣的外企人事代理公司。

貓哥的朋友蘭先生的新工作是在某外資的醫藥企業工作,

對於這份工作, 蘭先生表示, 自己並沒有可以尋找外資企業的想法, 只是恰好在跳槽的當口上, 有了這麼一個工作機會, 而且現在有點後悔了。

“自己的人事關係在外包公司, 實際上我只是外包公司派駐到這裡來的, 自己並沒有什麼歸屬感, 與外籍員工相比, 享受的福利待遇也不盡相同。 ”

蘭先生說, 最主要的是“工資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與自己的心理價位並不相符”, 刨除跳槽成本, 與以往的工資相差並不太多。 “如果有其他機會, 肯定還是想跳槽。 ”

著名的人力資源諮詢公司怡安翰威特的統計資料顯示, 2016年醫藥行業的離職率總體為20.45%, 中企的離職率為17.9%, 而外企離職率為23%, 連續四年超過了平均值, 離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職業發展機會有限、薪酬缺乏外部競爭力等方面。

醫藥如此, 企業行業也差不多。 誰都知道, 在外企職場有兩塊天花板:

❶ 你的上司永遠是老外、東南亞華人、香港人、臺灣省人

❷ 你到了40歲就不得不走了, 公司不需要你了

02

年輕人不來了

以往, 中國市場一直是被海外公司寄予厚望的市場, 中國市場的爆發, 人多錢多, 給這些外資企業帶來了很好的機會, 中國市場成為他們在全球市場疲軟狀態下收入增收的源泉。

當時外企錢多、技術好, 在中國市場是攻城掠地。

2006年, 當時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 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

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玻璃行業、電梯生產廠家, 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 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20%的醫藥企業在外資手中。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 電腦作業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 外資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而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 外資公司的產品已佔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10年後的今天, 外企卻逐漸被內資企業迎頭趕上。

隨著消費升級, 中國市場的消費者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尤其是一部分在中國定價較高, 還把中國消費者當做“冤大頭”的企業, 正逐漸失去中國消費者。

一些知名的國產品牌的崛起, 比如華為、小米等, 逐漸蠶食外資市場。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❶ 新一代消費者,尤其90後,是在中國經濟增速良好,普遍實現小康的條件下長大的,在他們眼裡中國經濟活躍,有著自信心,並沒有外資品牌先天“高人一等”;

❷ 中國市場變化很大很多,需要及時調整市場策略,但外企決策鏈條太長,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更熟悉本土市場的內資企業獲得了先機;

❸ 隨著技術的擴散,中國企業以更低廉的成本搶佔市場,外資企業成本高居不下,逐漸喪失市場;

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也正向內資企業流動。

幾年前,名牌大學生畢業當然首選外企——大品牌、高薪、可以派駐國外等等,那時候,沒多少人願意去內資企業。

但這些年,國產品牌這些年的競爭力一直在上升,而為了吸引人才與外企競爭,提供的薪酬也足夠有競爭力。

華為一直以來都以注重校招而聞名,就有網友曝光過華為在南京校招的聘用通知書,年薪高達28.8萬。Offer顯示,華為南京研發崗應屆畢業生的工資為18萬,年終獎金72000元,並附帶一系列長效激勵機制。

在2015年華為的秋季校招中,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曾表示:“我們從14萬到17萬起薪,最高到35萬人民幣每年,工資就是零花錢。”

其他公司也是不甘人後:

清一色的互聯網公司。中國互聯網公司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不但薪酬上漲,並且還有相應的股權和期權,如果上市,收益就更是碾壓外企10年的收入總和。

現在年輕人對騰訊、阿裡、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的追捧不比當年的“外企熱”差。

可以說,從品牌到就業,年輕人都在遠離外資。這背後是中國人越來越有自信了。

03

撤離中國

當然,外企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除了包括薪酬方面的競爭力在已經走在下坡路上,和中國企業的競爭的擠壓外,還有自身的水土不服的原因。

首先是如上文所說,由於國外業務的拖累和決策流程較慢,導致在華外企很難跟上中國日新月異的產業變化,海外業務的不理想,也直接影響到總部對中國部分的資源投放和員工薪酬待遇的提升,而且外企工資漲幅與國外CPI掛鉤,與國內的情況大相徑庭,根本不相適應。

更何況,現在中國的業務也在下滑,拿什麼來維持高薪呢?

外企在中國的崗位,一般是:

❶ 市場

❷ 銷售

❸ 維護

高附加值的研發、管理都在母國。而以上崗位是最容易被替代的。

外資在中國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所以出現了外資“撤離潮”。

有時候,企業就跟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尤其是某些外資,哪裡勞動力廉價哪裡稅率低就去哪設廠,中國成本高了,就搬到東南亞去。現在就連零售類的百盛、華堂、瑪莎等外資百貨品牌基本都要在中國“清倉”了。

即便土豪如已經享受“國民待遇”十年的外資銀行,也沒有逃過這場激烈的“戰爭”。

以銀行為例,雖然近些年銀行業的增速一直在放緩,即便大如“宇宙行”,增速也掉到了一位數了,但是這並未阻止銀行業的發展。這兩年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開始發力,在資本市場屢屢沖關,在市場上更是搶食外資銀行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

而目前,外資銀行的中國的業務以“收縮”為主:2010年,蘇格蘭銀行退出中國個人零售業務;2013年,德意志銀行宣佈關閉在中國最後一間零售業務支行;2016年,花旗銀行相繼關閉了4家內地支行網點,東亞銀行則關閉了6家內地支行。

外資的撤離曾經印發國人的擔憂,但現在看來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優勝劣汰。

04

外企下嫁

當然中國市場畢竟是塊大肥肉,誰也不會放棄,所以,有些外資企業選擇本土化,找一個中國靠山;有些外資企業乾脆就賣給了內資。昔日洋品牌,如今搖身一變,外資已是中資。

▌Motorola(摩托羅拉):2014年1月30日,聯想集團以29億美元的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收購完成後,將有近3500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加入聯想。摩托羅拉旗下2000項專利、摩托羅拉移動品牌和商標組合、與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係,都將歸於聯想移動業務集團。

▌TESCO(樂購):2014年5月29日,華潤萬家有限公司宣佈,其母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與英國TESCO(樂購)簽署的合資協議已獲得中國相關政府機構的批准。收購完成後,TESCO中國業務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樂購”將全部劃歸到合資公司下,未來,“樂購”品牌在中國將不復存在,其所有門店全部改為“華潤萬家”。

▌Uber中國: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佈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資料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同時,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McDonald’s(麥當勞):2017年8月8日,麥當勞中國新公司正式成立,宣佈中信資本、凱雷投資戰略入股麥當勞中國已經獲得商務部批准,已經與7月31號完成交割。在新公司裡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持有52%的控股權,凱雷和麥當勞分別持有28%和20%的股權。這就意味著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麥當勞已部分成為“國企”。

如果11年前,有人跟你說中國企業將收購摩托羅拉、麥當勞,你一定會說他是瘋子。

可現在都實現了。

中國經濟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以往指望加入大型外企拿高薪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不想中年失業,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在大平臺養尊處優,還是在市場摸爬滾打。

本文由微信:大貓財經提供

逐漸蠶食外資市場。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❶ 新一代消費者,尤其90後,是在中國經濟增速良好,普遍實現小康的條件下長大的,在他們眼裡中國經濟活躍,有著自信心,並沒有外資品牌先天“高人一等”;

❷ 中國市場變化很大很多,需要及時調整市場策略,但外企決策鏈條太長,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更熟悉本土市場的內資企業獲得了先機;

❸ 隨著技術的擴散,中國企業以更低廉的成本搶佔市場,外資企業成本高居不下,逐漸喪失市場;

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也正向內資企業流動。

幾年前,名牌大學生畢業當然首選外企——大品牌、高薪、可以派駐國外等等,那時候,沒多少人願意去內資企業。

但這些年,國產品牌這些年的競爭力一直在上升,而為了吸引人才與外企競爭,提供的薪酬也足夠有競爭力。

華為一直以來都以注重校招而聞名,就有網友曝光過華為在南京校招的聘用通知書,年薪高達28.8萬。Offer顯示,華為南京研發崗應屆畢業生的工資為18萬,年終獎金72000元,並附帶一系列長效激勵機制。

在2015年華為的秋季校招中,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曾表示:“我們從14萬到17萬起薪,最高到35萬人民幣每年,工資就是零花錢。”

其他公司也是不甘人後:

清一色的互聯網公司。中國互聯網公司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不但薪酬上漲,並且還有相應的股權和期權,如果上市,收益就更是碾壓外企10年的收入總和。

現在年輕人對騰訊、阿裡、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的追捧不比當年的“外企熱”差。

可以說,從品牌到就業,年輕人都在遠離外資。這背後是中國人越來越有自信了。

03

撤離中國

當然,外企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除了包括薪酬方面的競爭力在已經走在下坡路上,和中國企業的競爭的擠壓外,還有自身的水土不服的原因。

首先是如上文所說,由於國外業務的拖累和決策流程較慢,導致在華外企很難跟上中國日新月異的產業變化,海外業務的不理想,也直接影響到總部對中國部分的資源投放和員工薪酬待遇的提升,而且外企工資漲幅與國外CPI掛鉤,與國內的情況大相徑庭,根本不相適應。

更何況,現在中國的業務也在下滑,拿什麼來維持高薪呢?

外企在中國的崗位,一般是:

❶ 市場

❷ 銷售

❸ 維護

高附加值的研發、管理都在母國。而以上崗位是最容易被替代的。

外資在中國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所以出現了外資“撤離潮”。

有時候,企業就跟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尤其是某些外資,哪裡勞動力廉價哪裡稅率低就去哪設廠,中國成本高了,就搬到東南亞去。現在就連零售類的百盛、華堂、瑪莎等外資百貨品牌基本都要在中國“清倉”了。

即便土豪如已經享受“國民待遇”十年的外資銀行,也沒有逃過這場激烈的“戰爭”。

以銀行為例,雖然近些年銀行業的增速一直在放緩,即便大如“宇宙行”,增速也掉到了一位數了,但是這並未阻止銀行業的發展。這兩年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開始發力,在資本市場屢屢沖關,在市場上更是搶食外資銀行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

而目前,外資銀行的中國的業務以“收縮”為主:2010年,蘇格蘭銀行退出中國個人零售業務;2013年,德意志銀行宣佈關閉在中國最後一間零售業務支行;2016年,花旗銀行相繼關閉了4家內地支行網點,東亞銀行則關閉了6家內地支行。

外資的撤離曾經印發國人的擔憂,但現在看來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優勝劣汰。

04

外企下嫁

當然中國市場畢竟是塊大肥肉,誰也不會放棄,所以,有些外資企業選擇本土化,找一個中國靠山;有些外資企業乾脆就賣給了內資。昔日洋品牌,如今搖身一變,外資已是中資。

▌Motorola(摩托羅拉):2014年1月30日,聯想集團以29億美元的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收購完成後,將有近3500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加入聯想。摩托羅拉旗下2000項專利、摩托羅拉移動品牌和商標組合、與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係,都將歸於聯想移動業務集團。

▌TESCO(樂購):2014年5月29日,華潤萬家有限公司宣佈,其母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與英國TESCO(樂購)簽署的合資協議已獲得中國相關政府機構的批准。收購完成後,TESCO中國業務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樂購”將全部劃歸到合資公司下,未來,“樂購”品牌在中國將不復存在,其所有門店全部改為“華潤萬家”。

▌Uber中國: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佈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資料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同時,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McDonald’s(麥當勞):2017年8月8日,麥當勞中國新公司正式成立,宣佈中信資本、凱雷投資戰略入股麥當勞中國已經獲得商務部批准,已經與7月31號完成交割。在新公司裡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持有52%的控股權,凱雷和麥當勞分別持有28%和20%的股權。這就意味著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麥當勞已部分成為“國企”。

如果11年前,有人跟你說中國企業將收購摩托羅拉、麥當勞,你一定會說他是瘋子。

可現在都實現了。

中國經濟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以往指望加入大型外企拿高薪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不想中年失業,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在大平臺養尊處優,還是在市場摸爬滾打。

本文由微信:大貓財經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