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冰是灶神星“毀容”嫌犯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2日發表一項最新天文學研究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黎明”號的最新探測表明, 灶神星的粗糙並不是被撞的,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表面冰的影響。 這項結論對於理解行星形成、演化以及未來執行登陸這些天體的任務, 都具有重要意義。

“黎明”號是第一個探測小行星帶的人類設備, 也是首個環繞兩個不同天體——灶神星和谷神星運行的無人探測器, 其返回的任何資料, 都在説明我們深入瞭解太陽系早期的“黎明”時代。

灶神星直徑約為525公里, 是太陽系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品質第二大的天體,

僅次於穀神星。 灶神星形成于約45.6億年前, 是經歷過太陽系早期歲月的絕無僅有的小行星。 2011年至2012年間, “黎明”號探測器首次探索灶神星, 旨在瞭解它的動態和特徵, 然後利用這些資訊分析我們太陽系的歷史。

過去, 科學家曾認為灶神星表面粗糙度的差異, 是由其他小行星造成的撞擊坑導致的。 但是“黎明”號探測器的最新觀測結果表明, 單是撞擊坑無法解釋這些粗糙度差異。 此次, 美國南加州大學天文學家艾薩姆·海吉及其同事發現了大面積較平滑的地形, 它們與高水準的氫濃度相關聯, 這些意味著灶神星表面應該存在冰, 而這些冰極可能參與造成了灶神星目前的表面構造。

過去兩個世紀中,

人們對灶神星的詳細狀況知之甚少, 而今終於對其地貌特徵及它與太陽系行星的關係有了進一步認識。 更重要的是, 研究團隊指出, 確切掌握該小行星表面粗糙度的資訊, 對於未來執行登陸這些天體的任務至關重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