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年:多次反省的文藝男中年

時隔6年, 陳年回看自己2011年的照片, 心生厭惡又不禁納悶, “肥頭大耳, 紅光滿面, 看人的眼神都不對, 我怎麼可能是這樣一個人?”

很顯然,

如今的陳年極度鄙視曾經的陳年, 甚至是厭惡。 因為, 曾經的陳年是膨脹的, 急躁的。 這種膨脹、急躁使得陳年帶著凡客走向了盲目擴張的道路, 凡客最熱鬧時, 公司裡有一萬三千多人, 光總裁級的領導就有三四十位。

甚至一度在巔峰時期放出豪言壯語, “我們不急於上市, 等我們做到了300億再說。 我希望將來能夠把LV收購了, 然後就賣跟凡客誠品一樣的價錢, 我也希望把匡威收購了, 帆布鞋就賣50塊, 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結果。 ”

而這一切, 都源於2011年, 凡客發展到巔峰, 銷售額最高達到一年40多億。 當時, 看到這組悅人的資料, 陳年樂滋滋地以為凡客的摩天帝國從此要建立起來了。

只不過, 估計他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 這座摩天帝國實際上是施了障眼法的海市蜃樓。

到後來, 這顆極度膨脹的心還是沒能經受住高負荷, 在這種“為了趕路忘了看路”的疾走中, 就那麼幾塊小石頭就絆倒了老江湖陳年, 還差點要了他的老命。

2011年11月, 凡客IPO到了最後衝刺階段, 高管都已經辦好了去美國的簽證, 陳年開心得提前舉辦慶功宴。 在那個晚宴上, 幾輪推杯換盞過後, 陳年志得意滿地當眾宣佈, 第二天就要去路演, 再見面可能就是半個月後在美國IPO了。

但當天晚上特別晚的時候, 陳年卻突然宣佈暫時放棄IPO, 因為當初定下的100億元目標根本不可能在年底實現。 所以, 在2011年11月21日, 凡客因未如期提交其IPO申請文件而宣告失利。 這場聲勢浩大的上市路演就此擱置。

這讓“京東收購凡客”的傳言飄蕩在京城的每個角落。

聽到傳言的陳年極度憤怒, 也很恍惚。 在凡客年會上, 陳年反問“難道2012來了, 這個世界沒有毀滅, 卻要被謠言統治了嗎?造謠的本事, 是否已經成了創業的核心競爭力?”

更麻煩的是, 陳年一直的做法都是, 如果能賣五萬件, 就做八萬件。 這樣做帶來了極度惡劣的後果, 到2012年底, 凡客庫存積壓高達20億元。 換句話說, 凡客大量的貨賣不出去, 全部積壓在倉庫。

於是, 作為陳年曾經的投資者兼好基友的雷軍說, “我這輩子最倒楣的事情就是投了凡客, 從那以後只能穿凡客的衣服。 ”而徐小平也感慨道“我用1000萬買回來50雙襪子。 ”

不過不管雷軍、徐小平如何感慨, 陳年還是堅持己見, 對於雷軍的忠言, 他不僅覺得逆耳,

還相當刺耳。 當時在做小米的雷軍經常背著滿滿一書包幾十部手機, 跑去凡客找陳年, 興奮地跟他聊這些手機的差別, 但是陳年對此不以為然。

2013年6月, 雷軍又來找陳年, 兩人在凡客喝酒, 酒過三巡, 雷軍直言不諱地指出凡客這種盲目擴張是上個時代的做法, 未來的企業會像小米一樣, 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 用產品來塑造品牌。 這時, 陳年就很不高興了, 他心裡想:你做小米發達了, 也不必來擠對我吧。 於是, 兩人不歡而散。

兩個月後, 一直耿耿于懷的陳年, 為了賭氣, 找雷軍去凡客參觀, 還專門清空了半層樓, 把凡客所有的樣品掛出來, 一心想著挽回顏面。 結果, 當他跟雷軍在幾百個衣架間走過時, 他挫敗地發現,

沒有一件是拿得出手的。 而且, 雷軍當時的評價是, 感覺不是站在一個品牌店, 而是百貨市場。 這讓陳年感到狼狽, 他主動跟雷軍徹底認栽。

之後, 仗義的雷軍和陳年有過七八次、每次七八個小時的長談。 雷軍直指凡客要害, “不夠專注、不夠極致是凡客遇到問題的原因。 ”隨後, 他給陳年的凡客開出了“去毛利率、去組織架構、去KPI”的三個改造方向。

多年後, 陳年提及往事, 坦言“即使是今天的陳年, 去勸當年的陳年, 也勸不了”。 的確, 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 尤其是人心的變化。 就像牛頓所說, “我能算准天體運行的軌跡, 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度”。

更何況, 陳年一直都是偏執的。 大部分人, 對於曾經的自己, 不管是幼稚的還是任性的, 也不過是一笑置之罷了。偏偏陳年對自己不依不饒,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至少會寫文章反思一次,而且反思的次數絕不輸於融資次數。

比如:《陳年反思凡客2011:困難根源是管理層決策失誤》(2012年1月);

《陳年反思:凡客患快公司失控症》(2012年9月);

《陳年反思凡客五年》(2012年12月);

《陳年反思:凡客盲目擴張,我和團隊過於虛榮》(2013年10月);

《陳年:再不做好產品,會遭雷劈的》(2014年8月);

《陳年反思:遠離產品是過去最大的錯誤》(2014年10月);

《陳年反思:湊熱鬧的公司都會煙消雲散》(2015年1月)

這樣的次數和間隔,恐怕連每隔四年做一次深度反省的任正非也自愧不如吧!哪怕頂著賣弄文筆、不務正業的“罪名”,陳年也理直氣壯地感慨,“以前覺得會融資、會做企業、會掙錢,是我的本事。現在想來,那都不是本事,而是機緣巧合。其實,我的真本事一直就是閱讀,還有就是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打下的那個寫作底子。”

陳年這樣偏執的文藝中年,要是放在文藝圈子就是一朵奇葩,但是放在商界,雖說不上是罪過,起碼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2000年,陳年和雷軍一手創辦了卓越網,五年後將卓越網轉手給Ebay。隨後,陳年一個人隱居在大興的別墅裡寫出了自傳體小說《歸去來》,中途還大哭過好幾場。他從童年寫起,寫尋根、和解與重生,就如剝洋蔥般把自己一層一層撕掉給別人看。

後來,“萬通六君子”之一的王功權看了這本自傳體小說《歸去來》,被感動得哭了。有意思的是,他撂下這本書,馬上叫停了鼎暉對凡客的投資計畫。

雷軍知道後,極力向王功權為陳年辯解,“你可以理解為,他進行了這一場歷練和反思,就相當於是治療,他已經把自己的心理問題治好了。”

但是,王功權最終還是沒投陳年,因為書裡是一個赤裸的陳年,他渴望與眾不同、渴望接受挑戰。而王功權始終覺得,成長給一個人烙下的印痕終身難以磨滅,對於這樣的陳年,能否帶領一個企業持續穩健、甚至是枯燥理性的前進,王功權是很懷疑的。

就這樣,過於文藝的陳年因為過度剖白自己的過去,白白錯失了一次融資的機會。

作者:唧唧

也不過是一笑置之罷了。偏偏陳年對自己不依不饒,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至少會寫文章反思一次,而且反思的次數絕不輸於融資次數。

比如:《陳年反思凡客2011:困難根源是管理層決策失誤》(2012年1月);

《陳年反思:凡客患快公司失控症》(2012年9月);

《陳年反思凡客五年》(2012年12月);

《陳年反思:凡客盲目擴張,我和團隊過於虛榮》(2013年10月);

《陳年:再不做好產品,會遭雷劈的》(2014年8月);

《陳年反思:遠離產品是過去最大的錯誤》(2014年10月);

《陳年反思:湊熱鬧的公司都會煙消雲散》(2015年1月)

這樣的次數和間隔,恐怕連每隔四年做一次深度反省的任正非也自愧不如吧!哪怕頂著賣弄文筆、不務正業的“罪名”,陳年也理直氣壯地感慨,“以前覺得會融資、會做企業、會掙錢,是我的本事。現在想來,那都不是本事,而是機緣巧合。其實,我的真本事一直就是閱讀,還有就是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打下的那個寫作底子。”

陳年這樣偏執的文藝中年,要是放在文藝圈子就是一朵奇葩,但是放在商界,雖說不上是罪過,起碼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2000年,陳年和雷軍一手創辦了卓越網,五年後將卓越網轉手給Ebay。隨後,陳年一個人隱居在大興的別墅裡寫出了自傳體小說《歸去來》,中途還大哭過好幾場。他從童年寫起,寫尋根、和解與重生,就如剝洋蔥般把自己一層一層撕掉給別人看。

後來,“萬通六君子”之一的王功權看了這本自傳體小說《歸去來》,被感動得哭了。有意思的是,他撂下這本書,馬上叫停了鼎暉對凡客的投資計畫。

雷軍知道後,極力向王功權為陳年辯解,“你可以理解為,他進行了這一場歷練和反思,就相當於是治療,他已經把自己的心理問題治好了。”

但是,王功權最終還是沒投陳年,因為書裡是一個赤裸的陳年,他渴望與眾不同、渴望接受挑戰。而王功權始終覺得,成長給一個人烙下的印痕終身難以磨滅,對於這樣的陳年,能否帶領一個企業持續穩健、甚至是枯燥理性的前進,王功權是很懷疑的。

就這樣,過於文藝的陳年因為過度剖白自己的過去,白白錯失了一次融資的機會。

作者:唧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