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頤和園昆明湖的前身您知道嗎?講述京西天然加濕器甕山泊的故事

2017年9月13日訊, 提起“甕山泊”您可能不太熟悉, 但是說到頤和園的昆明湖您一定耳熟能詳, 甕山泊就是昆明湖的前身。 700多年前, 甕山泊就是大運河水系非常重要的水利樞紐, 上游與黑龍潭和玉泉山連通調蓄來水, 下游與京城水系連通為漕運提供水源。

經過700多年的變遷, 昔日作為調蓄湖的甕山泊, 已經成為世界遺產, 今天的昆明湖美景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

62歲的王敏英對頤和園和昆明湖有著特殊的情感。

“目前昆明湖的水面面積220公頃, 占了公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頤和園公園管理經營部主任梁軍對昆明湖的檔案張口就來, 因為如何保護好這盆水是他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 由於水域廣闊景色秀麗, 每年有大量海內外遊人紛至遝來, 凡是進了公園的遊客, 都要和昆明湖親近親近, 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遊客對頤和園這座古典園林的印象。

梁軍說, 為了讓昆明湖每日都能以最好的狀態示人, 每年3月到11月旅遊旺季期間, 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對湖水進行日常監測, 抽取水樣進行分析, 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確保昆明湖水的水質長年在景觀用水Ⅲ類水的標準。

歷經700多年, 今天的昆明湖大面積水域已經成為了公園的景觀湖,

但它700年前作為調蓄湖的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 梁軍說, 在位於昆明湖西側的團城湖, 多年來一直是北京市第九自來水廠的調蓄池, 作為一級水源保護地, 全年無休24小時有專人看管, 確保本市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一個故事

湖面風驟起 救回37名落水遊客

對於62歲的王敏英來說, 她對頤和園和昆明湖有著刻骨銘心的情感, 她的人生中有46年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如今已經從頤和園退休的王敏英笑稱自己是“老園工”, 可是在1971年入園工作的時候, 16歲的她卻是全園最小的。 她入園的第一個崗位, 就和昆明湖有關——修船。

上世紀70年代初, 昆明湖上的遊船還都以木船為主, 因此經常需要修船師傅出馬,

但是冬天修船也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 寬闊的湖面上, 北風肆無忌憚地刮, 為了擋風, 修船師傅會把修不好的破船擺成一排, 拼成一道擋風牆, 自己就窩在擋風牆旁的條凳上修船。 一開始, 王敏英的工作只是給師傅當助手, 拿個錘子遞個釘子之類的小活兒。 她清楚地記得, 有一次她脫了手套從工具箱裡取出一個釘子遞給師傅, 溫暖的手指碰上了冷冰冰的釘子, 一下子就粘在了一起, 凍得她哭了起來。

春節過後, 每年3月初河水化開, 遊船就要陸續下水了, 遊船下水的場面每次都讓王敏英特別興奮。 “我們當時有一種特殊的拴繩方法, 把每一條小船都拴在一起, 汽艇拉著小船緩緩前進, 就好像一場莊嚴的遷徙, 從玉帶橋慢慢轉移到其他碼頭。

”王敏英至今還記得, 被拴在一起的小船在汽艇的帶領下, 漸漸在昆明湖水面形成一道風景, 粗繩就是柳條, 小船就是柳葉, 如果從空中俯瞰, 就好似一條柳條漂在昆明湖的中央。

做了幾年修船工之後, 王敏英被調去當遊船司機, 並成為了昆明湖第一代女汽艇司機。 除了在湖面上為遊客開船, 王敏英和公園書記趙福祿組成了應急救援小組, 負責水上救護。 由於昆明湖的水域寬廣, 在夏天容易出現暫態風雨天氣, 天氣預報如果及時報告了, 就會提前停船, 但如果沒被預報出來, 就可能出現危險。 “岸邊四級風, 銅牛灣那兒可能就得六七級, 站在岸邊兒就能看著湖裡的小船被大風兜著往一塊兒集中, 遊客嚇得不行,甚至跌入水中。”遇到這種突發情況,王敏英和一位老師傅開著汽艇就往銅牛灣沖,“越接近大風的區域,船越抖得厲害,那必須穩住。”王敏英的眼神裡重現著當年的英勇身姿,到了事發現場,如果是年紀大的遊客,她就給拉上船,如果是年輕的,就讓他們暫時扶著船兩側的欄杆,慢慢拖到岸上。“到了岸邊,馬上就會有遊客幫忙的。”王敏英記得有一年的4月17日,她和同事一共救上了37名遊客。

昆明湖留給王敏英的記憶還有很多,比如有一年春節前公園全員開展冬季捕魚工作時,她跟同事一起打撈上1.5米長的鰱魚,她說當年的《北京晚報》還來了一位元記者,拍下了女同事抱著大鰱魚合影的照片登在了報紙上,“我就記得女同事一邊兒拍一邊兒說快點兒快點兒,因為實在太沉,根本抱不住,魚尾巴一直都拖在地上。”再後來,王敏英雖然被調到了頤和園公園的其他部門,但昆明湖依然出現在她每天的生活中。在退休前的幾天,她下班走在每天必經的東堤,耳邊的音樂《彩雲追月》突然停了,夕陽將柳樹的影子打在老牆上,在人生快走到轉捩點的時候,她突然對頤和園產生了強烈的不舍,於是寫下了一首小詩《過東堤》:“柳堤殘陽裡,斜影速東移。無端弦音斷,相逢遙無期。”頤和園和昆明湖,是她人生中一道不可磨滅的印跡。

一段歷史

甕山泊曾現“西湖景”

《圓明園志》顯示,昆明湖水域最早見於記載的名稱是甕山泊。甕山泊在金、元以後水體穩定,湖面擴大,開始形成風景名勝。元滅金後定都北京,建成大都城,為把玉泉山豐沛水源引入大都城,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開始監修白浮堰濟大運河水利工程,在昌平白浮村修建白浮堰,攔匯諸山泉水,使其“西折南轉”,流經青龍橋,繞過甕山,流注甕山泊。再于甕山泊向南開鑿河道,穿城而過,經高梁河流入通州的大運河。甕山泊被納入京城供水水系,湖水可蓄可泄,可行船通航,原始的甕山泊成為了一個具備調節水量作用的調蓄湖泊,水面比遼金時期更加廣闊。當時的玉泉山、甕山和甕山泊之間山水連綴,互為借資,景色更加秀麗,有江南“西湖景”之美稱。然而元代末期,白浮堰淤塞斷流,甕山泊水面一度縮小。到了清乾隆年間修建三山五園的清漪園時,甕山泊被鑿深並加以擴充,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並更名為昆明湖。清漪園最後建成於1764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漪園被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此園,1888年被正式更名為頤和園。此後頤和園屢經變故,1949年前已日趨蕭條,但值得欣慰的是1949年後政府大力修葺,並於上世紀90年代對昆明湖進行了疏浚,使之煥然一新。

一種傳承

文化傳承 生態依託

文史專家 樊志斌

昆明湖是中國保存最完整、園林美學水準最高的皇家園林頤和園的主體,是清代三山五園中最能體現山水相依、自然和諧的園林空間。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既注重園林內部各景觀的協調,同時也非常注重園林外其他景觀的借入,也就是說通過位置的變化,使得外部景觀成為本園林審美的有機組合。作為香山地區面積最大的湖泊,昆明湖就是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最為重要的外部借景之一,不論是站在玉泉山還是香山高處遠望,昆明湖都是它們最好的借景。在生態方面,海澱歷史上泉源密佈,溪流眾多,是北京水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調節著北京人的生活環境。作為北京規模較大的湖泊,位於北京城市西北的昆明湖,成為北京城市西部地區的天然加濕器,在調節空氣品質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遊客嚇得不行,甚至跌入水中。”遇到這種突發情況,王敏英和一位老師傅開著汽艇就往銅牛灣沖,“越接近大風的區域,船越抖得厲害,那必須穩住。”王敏英的眼神裡重現著當年的英勇身姿,到了事發現場,如果是年紀大的遊客,她就給拉上船,如果是年輕的,就讓他們暫時扶著船兩側的欄杆,慢慢拖到岸上。“到了岸邊,馬上就會有遊客幫忙的。”王敏英記得有一年的4月17日,她和同事一共救上了37名遊客。

昆明湖留給王敏英的記憶還有很多,比如有一年春節前公園全員開展冬季捕魚工作時,她跟同事一起打撈上1.5米長的鰱魚,她說當年的《北京晚報》還來了一位元記者,拍下了女同事抱著大鰱魚合影的照片登在了報紙上,“我就記得女同事一邊兒拍一邊兒說快點兒快點兒,因為實在太沉,根本抱不住,魚尾巴一直都拖在地上。”再後來,王敏英雖然被調到了頤和園公園的其他部門,但昆明湖依然出現在她每天的生活中。在退休前的幾天,她下班走在每天必經的東堤,耳邊的音樂《彩雲追月》突然停了,夕陽將柳樹的影子打在老牆上,在人生快走到轉捩點的時候,她突然對頤和園產生了強烈的不舍,於是寫下了一首小詩《過東堤》:“柳堤殘陽裡,斜影速東移。無端弦音斷,相逢遙無期。”頤和園和昆明湖,是她人生中一道不可磨滅的印跡。

一段歷史

甕山泊曾現“西湖景”

《圓明園志》顯示,昆明湖水域最早見於記載的名稱是甕山泊。甕山泊在金、元以後水體穩定,湖面擴大,開始形成風景名勝。元滅金後定都北京,建成大都城,為把玉泉山豐沛水源引入大都城,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開始監修白浮堰濟大運河水利工程,在昌平白浮村修建白浮堰,攔匯諸山泉水,使其“西折南轉”,流經青龍橋,繞過甕山,流注甕山泊。再于甕山泊向南開鑿河道,穿城而過,經高梁河流入通州的大運河。甕山泊被納入京城供水水系,湖水可蓄可泄,可行船通航,原始的甕山泊成為了一個具備調節水量作用的調蓄湖泊,水面比遼金時期更加廣闊。當時的玉泉山、甕山和甕山泊之間山水連綴,互為借資,景色更加秀麗,有江南“西湖景”之美稱。然而元代末期,白浮堰淤塞斷流,甕山泊水面一度縮小。到了清乾隆年間修建三山五園的清漪園時,甕山泊被鑿深並加以擴充,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並更名為昆明湖。清漪園最後建成於1764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漪園被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此園,1888年被正式更名為頤和園。此後頤和園屢經變故,1949年前已日趨蕭條,但值得欣慰的是1949年後政府大力修葺,並於上世紀90年代對昆明湖進行了疏浚,使之煥然一新。

一種傳承

文化傳承 生態依託

文史專家 樊志斌

昆明湖是中國保存最完整、園林美學水準最高的皇家園林頤和園的主體,是清代三山五園中最能體現山水相依、自然和諧的園林空間。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既注重園林內部各景觀的協調,同時也非常注重園林外其他景觀的借入,也就是說通過位置的變化,使得外部景觀成為本園林審美的有機組合。作為香山地區面積最大的湖泊,昆明湖就是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最為重要的外部借景之一,不論是站在玉泉山還是香山高處遠望,昆明湖都是它們最好的借景。在生態方面,海澱歷史上泉源密佈,溪流眾多,是北京水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調節著北京人的生活環境。作為北京規模較大的湖泊,位於北京城市西北的昆明湖,成為北京城市西部地區的天然加濕器,在調節空氣品質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