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除了空氣,我們生存的一切依靠,全是凝聚的結果

你所不知道的凝聚

“凝聚”一詞的最早來源, 是從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凝聚態物理學”借用而來。 凝聚態物理學是一門以物質的宏觀物理性質,

作為主要研究物件的學科。 所謂“凝聚態”, 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組成、並且粒子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的系統。 自然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凝聚態物質, 它們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最常見的三種物質形態——氣態、固態和液態中, 後兩者就屬於凝聚態。 低溫下的超流態、超導態、超固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磁介質中的鐵磁性、反鐵磁性等, 也都是凝聚態。 也就是說, 除了空氣, 我們生存的一切依靠, 全是凝聚的結果。

在經營企業中, 也是西方人最早借用凝聚一詞, 應用於管理。 而後, 相應發現並提出了在現代企業管理學說中著名的“凝聚效應”。 這種凝聚效應指的是:在別的因素保持不變的狀態下,

企業的凝聚力越大, 這個企業的生產效率越高, 企業也就越有活力。 這一理論, 由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沙赫特提出, 後被全世界的企業管理學者普遍認同。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中, 也自然引進了包括凝聚在內的先進文化。 2010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題目, 就是《凝聚》。 此舉表明: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 如理解不了“凝聚”的含義、寫不出相應文章, 則你便不能升上高中了。 而每年各地的公務員考試, 關於凝聚方面的試題, 也屢見不鮮。 這同樣意味著:社會青年吃不准“凝聚”問題, 你便有可能失去進入國家管理層人員的資格。

中國的企業, 為追趕發達國家的企業文化建設步伐, 也越來越重視企業凝聚力建設。

這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 抓緊開展研究。 通過大量翻譯外國文獻和著書立說, 大力開展了“建設企業凝聚力”的理論研究。 如, 有人提出了公式, “整體配合效能×歸屬心理 = 共同責權意識 = 凝聚力”。

另一方面, 便是開展培訓。 這種培訓, 並非是一種讀書、讀資料、看光碟、聽錄音的低層次受教育。 而是成立專門的“凝聚力教育學院”之類的培訓公司, 開發出專門的課程, 定期召收學員, 專時駐學授課的學校式教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