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聊城水上古城:迎春花枝俏,古城春意鬧

文/ 楊淑君 片/鄒俊美

在山東省聊城市水上古城,當暖風拂面,清香浮來,樓臺軒榭之間,恣意伸展的連翹、流水映照的迎春、含苞待放的玉蘭、清風吹皺的湖面……經歷一冬的積澱,這一切都仿佛用同一個聲音在說:這座千年古城的春天來了!

想透過歷史的韻味,感受春天的蓬勃,看滿樹枝丫冒出新芽,著一襲春衣,選一個明媚的清晨,透過陽光的斑駁,輕輕走過每條大街、每個小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643歲的光岳樓下,傳來朗朗書聲,拾階而上,仰望每一處匾額,遙想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次登樓、即興作詩13首,尤想80高齡的一代帝王仍登樓賦詩,這該是怎樣一座神奇的樓閣?恐怕只有它,擔起“能陷不失鳳凰城”的威名;也只有它,雖黃鶴、岳陽仍不能及;也只有它,能將巍巍泰山當作東面一座翠綠屏障……

400年前,從被明熹宗譽為“講官第一”的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朱延禧和宣導“以才曆職”的職方郎中耿如杞,到清代首科狀元、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傅以漸,刑部尚書任克溥等名官重臣,又有被康熙皇帝譽為“字居天下”的狀元鄧鐘岳。

“任、鄧、朱、傅、耿”聊城五大望族譽滿天下。

110年前,12歲的少年傅斯年自運河埠頭登船,望著光岳樓、山陝會館,自家古舊還算壯觀的祖宅上兩塊“相府”和“狀元及第”的金字匾額,帶著重振門庭的希望,成為一代學儒。 如今深處鬧市的陳列館,似乎隱藏著一個世紀前一位學者的光榮與迷惘。 80年前,當硝煙與炮火散去,埋葬烈士忠骨,亭臺樓閣依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樓閣不語書寫歷史。 一半繁花似錦,一半水波寧靜。 旖旎的春光裡,沿著腳下的青石板路,或品茗會友,或登樓遠眺;閃耀的燈光裡,只想一直走下去,望不負這滿園春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